原帖由 053h4 於 2007-4-17 22:0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地鐵有成本壓力, 減價兩年後加幾多?
點重收費系統, 兩年後先知...
如果香港可以好似內地般
發展鐵路容許巴士繼續開線
唔亂限巴士發展
鐵路點定價都唔太緊要
可惜的是, 香港的交通發展比內地更專制 ...
中國城市發展點同香港比較?
中國城市發展快, 公共交通網絡追唔上城市發展, 地鐵通車前巴士服務根本嚴重不足, 某線
地鐵通車之後雖然可以改善公交供應, 但運量仍然不足, 仲需要靠巴士輔助. 另外有地鐵既
城市多會實行"禁摩"政策(即禁止摩托車行走), 禁摩後D人點出街? 咪就係要巴士同地鐵一
齊接載囉.
比較之下, 香港城市發展一早成熟, 而且公共交通使用率已經係世界數一數二高. 香港既鐵
路目的係要取代巴士既角色, 將通勤客由馬路引入鐵路, 因此空出馬路空間去舒緩擠塞. 如
果有鐵路之餘 又有大量巴士, 即使供過於求, 浪費資源.
回應成本壓力, 即使地鐵國有化, 用"鐵路局"模式經營並由政府補貼車費, 當遇上成本上升時
一樣要加價. 你問一問住澳洲既板友, 當地公營鐵路局隔幾耐加一次價? 而鐵路服務水平又
如何?
[ 本帖最後由 PB602 於 2007-4-17 22:18 編輯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4-17 22:2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閣下認為鐵路目的是要取代巴士
那的確要限制票價
一門無競爭的接近獨市生意
無加價限制極大機會成為兩電一樣勁加價
地鐵而家加價, 難道係話加就加唔需要政府批准? 日後既可加可減機制, 難道又唔係
一個限制機制?
如果要地鐵保證永遠唔加價, 唯一方法就係成立"官立鐵路局", 將地鐵收歸政府, 當為
一項社會福利而非交通服務, 用稅收去經營. 到時不單止可以唔加價, 甚至全民免費坐
車, 夕或坐地鐵送叉燒飯都得, 反正有納稅人埋單.
同一道理, 唔單止鐵路, 連巴士公司都可以收歸公有, 免費坐巴士, 日日遊河都得.
至於澳洲鐵路問題, 老實講如果鐵路服務係好而收費又合理, 又會有幾多人想開車去市
中心, 真係貪油錢同泊車平咩?
[ 本帖最後由 PB602 於 2007-4-17 22:29 編輯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4-17 22:3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鐵路主要成本是什麼?
同物價關係如何? 是50-50嗎?
而另一點, 為何鐵路公司不答應條條線加幅相約
而是整體加幅可加可減?
為何當眾人提出是否多人坐, 現時低的東鐵或荃灣線
是否有相較高的加幅
而做就無人要比的人 ...
所以咪話收歸國有最好囉, 每區既區議員都會應為自己個區既車費應該最平, 年年都要求
減價, 到最後地鐵服務同圖書館服務一樣, 都係免費, 咁咪大家開心囉.
雖然要用稅收補貼, 但低收入人仕唔需要交稅, 咁咪可以解決低收入人仕車費支出大既問
題囉.
到庫房唔夠錢時又點算? 咪加個D有錢佬既稅, 又或者去借囉... 唔駛我還就得啦.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4-17 22:4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收歸國有同由單一某一財團擁有都有極大問題
為可容不下巴士的競爭
要嚴限巴士甚至取消?
競爭好, 最好就好似當年新巴同城巴咁出車海, 塞晒成條英皇道, 30秒一班8X唔駛等... 最完美方案當然
就係巴士火車小巴都一律收歸國有, 一齊競爭而且大家都唔收錢, 名乎其實"有得揀, 你至係老闆".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4-17 22:5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根本上自99年後兩巴都無出亂出車海
乘載率是透過特快化去提高, 而不是加密班次
英皇道是巴士比中巴時代更少
因為之後有運輸署出手干預再加上Quota政策, 車海先至消失.
根本乘客不是要"唔洗等"或"收歸國有"
只是閣下的單方面想法
乘客是要合理價錢合理服務
而不是合併後, 亂加價, 無人坐減價, 多人坐的加價
"合拼後亂加價"係議員恐嚇之詞, 如果要亂加價, 未有可加可減時(即目前)更有
彈性, 但點解無呢個情況出現? 難道你有方法令兩鐵唔合併就唔可以加價?
當年巴士公司要實行可加可減時, 咪又係有人出黎話從此以後巴士公司可以亂
加價? 而家呢?
要保證鐵路公司唔加價, 一係收歸國有, 一條議員夠膽就立一條法, 規定香港所
有公共事業由立法之日起只可減價唔可以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