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smallboy
發表於 2005-8-25 12:51
Leungy在 2005-8-25 11:33 AM 發表:
...
列車內部
http://www.railpage.com.au/modules/gallery/albums/album1198/B_Class_Interior_06_copy.jpg
...
P.S.我想問圖的中央,個部機器是甚麼來的
DIH
發表於 2005-8-25 13:05
嗯......B2的車底看不到,不作評論。
我相信,輕鐵車廂要做連接的話,一定有公司做到,問題係九鐵肯唔肯做嗟。
之前亦有板友提過,可以在兩節長卡之間加一個短卡,我再諗,
這個短卡正好可以擱在「前車尾」和「後車頭」兩個台車之上,情況就如馬尼拉輕鐵:
文章 http://www.urbanrail.net/as/mani/manila.htm
馬尼拉輕鐵的中卡是後來加上的,可參看
http://www.railway-technology.com/projects/manila/index.html
但轉彎時過火位的問題要作詳細考慮。
我地都係得個諗字,如果真係要做先講都唔遲,費事「諗壞心腸」。:P
[ Last edited by DIH on 2005-8-25 at 13:07 ]
鄭笑
發表於 2005-8-25 13:10
jrfung
發表於 2005-8-25 13:19
ArnoldC在 2005-8-25 10:22 發表:
用二等 尼個字似乎唔係太好...:mad:
至於頭等o既去留:
我覺得應該廢除。
因為東鐵已經唔再係長途"高速"鐵路,
而係近郊通勤鐵路;
應以高載客量、使用簡單和
高 ...
不是二等是甚麼?
為何近郊鐵路不能用有頭等?JR東海道線之類的通勤鐵路線,也不是設有頭等嗎?近效通勤鐵路的乘客,不能有選擇權嗎?頭等車廂的比例只是1:12,也是很複雜和效率很低嗎?
總不希望有些人自己不願意付出更多來享受,也不希望別人能夠享受得到。
將頭等車廂改為雙層,才是最佳解決頭等供不應求的辦法。
[ Last edited by jrfung on 2005-8-25 at 13:26 ]
Leungy
發表於 2005-8-25 14:06
我想問圖的中央,個部機器是甚麼來的
那部是售票機,上車後買票。
PS. 相片超連結已修復好
[ Last edited by Leungy on 2005-8-25 at 14:10 ]
DIH
發表於 2005-8-25 14:09
鄭笑在 2005-8-25 01:10 PM 發表:
所以我咪話,如果風琴位太大唔好,不如加個全企位既小卡,而協助轉灣,仲要機械方面要從新設計,例如,三卡車用一個集電弓。
其實,香港輕鐵,我諗都係輕鐵史上最多缺陷既系統!
哈,香港輕鐵,車係人地唔要的貨品,路線係為了這些車卡而故意建造出來,
捱得到今日,重因為輕鐵專區政策,多人到唔夠載,算好彩喇。:P
我唔知當年情況係點,只覺得整件事的規劃有點兒馬虎,
要行街但又要高地台,又要霸住元朗大馬路中間,快又唔夠巴士快,
既然佢已經存在,我都想佢做得好些,十幾年積壓下來的缺陷和不足,
假如九鐵係要保留輕鐵的話,應該作一次由頭到尾,由路線到車卡的大翻新。
馬後炮:
西鐵同馬鐵客量咁差強人意,當年應該用高速輕鐵模式,
除屯元天段與現有輕鐵融合外(可考慮加建高架快線),
定線和現時西馬鐵一樣,月台預留可供6-8個輕鐵車卡使用,
買三節連結的列車,將輕鐵旺站改建,開行可由屯門碼頭或天北直出市區的路線,
以及屯元天區內特快線,錦田一帶可建多幾個車站平息「民憤」,
馬鐵車站月台可與民居更接近,大圍可以做到更方便的轉乘,之類之類。
區域快線須另建新線或加建新軌,因為電壓不同。
馬後炮完畢。
jrfung
發表於 2005-8-25 14:18
DIH在 2005-8-25 14:09 發表:
哈,香港輕鐵,車係人地唔要的貨品,路線係為了這些車卡而故意建造出來,
捱得到今日,重因為輕鐵專區政策,多人到唔夠載,算好彩喇。:P
我唔知當年情況係點,只覺得整件事的規劃有點兒馬虎,
要行街但又要高 ... 只怪田主席一直奇想西鐵救輕鐵,他的夢中一直認為西鐵+輕鐵是一個「無敵」組合,西鐵能帶動輕鐵收支平衡,豈料西鐵通車...。
Leungy
發表於 2005-8-25 14:34
八十年代時,低地台輕鐵與電車的技術還未成熟,當時禮頓為了設計一個無障礙輕鐵系統,才引入技術成熟的高台式的設計。100%低地台輕鐵與電車車輛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才研製出,大型鐵路生產商如龐巴迪、阿爾斯通和西門子皆有產品。
世界上有名的輕鐵與電車產品:
阿爾斯通 - Citadis
http://www.railpage.com.au/modules/gallery/albums/album437/2_Citadis_Box_Hill_05.jpg
西門子 - Combino (三或五或七節)
http://www.railpage.com.au/modules/gallery/albums/album179/d05.jpg
龐巴迪 - Variotrams/ FLEXITY
http://www.railpage.com.au/modules/gallery/albums/album420/Andrew_s_photos_171.jpg
[ Last edited by Leungy on 2005-8-25 at 14:38 ]
500
發表於 2005-8-25 15:06
Leungy在 2005-8-25 02:34 PM 發表:
八十年代時,低地台輕鐵與電車的技術還未成熟,當時禮頓為了設計一個無障礙輕鐵系統,才引入技術成熟的高台式的設計。100%低地台輕鐵與電車車輛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才研製出,大型鐵路生產商如龐巴迪、阿爾斯通和西門 ...
要做到呢種新型電車,全賴有小型高出力的動力系統,即VVVF,
及最新的結構計算方式。最後仲將車軸呢樣野廢除埋先有可能做
到100%全低地台。
日本係呢方面的發展相比歐洲,起步的確係遲過歐系。但歐洲的
設計係以標準軌作準,而日本由於仍有路線用窄軌,要將台車小
型化、短編成化(抽車太長,不合乎運作需要)係日系現時峙的挑
戰目標。
LRV係現今鐵道復權現象中係不可劃決的。
500
發表於 2005-8-25 15:27
ArnoldC在 2005-8-25 10:22 AM 發表:
用二等 尼個字似乎唔係太好...:mad:
至於頭等o既去留:
我覺得應該廢除。
因為東鐵已經唔再係長途"高速"鐵路,
而係近郊通勤鐵路;
應以高載客量、使用簡單和
高效率為大前提。
乜野叫"似乎唔係太好"?係好就係好、唔好就係唔好,邊度有唔係太好架。
普通等同二等有乜野分別?(除o左字眼上之外)
即使分等級亦不等於不將你個3個bold起的重點視為大前提wor。
高載客量:另一位板友有提到,頭等車與普通車的比例只係1:11(12卡計數),
而且係高客量期亦分擔了不少要求有位坐(或企得舒服)的客。
頭等的原意係讓ensure乘客有得坐。顯然頭等要企的話,某程度上係證明了其
他車廂實在太爆、及頭等服務水平不足。
使用簡單:現行用頭等的方法又如何複雜?請閣下對此作出說明。
高效率:只係一個車卡用o左做頭等姐,又如何減低效率?
如果你話唔可以由1 end to another end through頭等的話,咁你對頭等的要求
之一:唔會咁易比一般乘客打擾呢點的認識度不足啦。而未翻新車時代都已經
唔可以咁做架啦。
分級制:即使路面交通,本身都有分級。正如巴士都有分通勤線、快速線等。
佢地的分別都係收費上反映出黎。飛機都有分三個class,而船都係有分級。
我睇唔到有乜野理由鐵道唔可以分級wor。
P.S.好彩香港到宜家都沒有一科叫鐵道認知,一年都唔知有冇人可以過passing mark。
(以宜家鐵板的極低水平推算)
[ Last edited by 500 on 2005-8-25 at 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