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ldC 發表於 2015-4-7 22:10

原帖由 AVD1 於 2015-4-7 14:4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我就係諗緊點解當初做規劃個陣會搞成咁,
倒轉講句人行個條路而家比兩間中學同埋石翠樓阻住擴建,想車行除非呢三座建築物其中一座冇左就或者可行 …… ...
調返轉頭諗,象鼻山路如果只係畀荃灣半山居民出入,有無需要起到又直又闊呢?
應該一早有計畫會將象鼻山路「升格」成主要幹道。

hkaiw 發表於 2015-4-7 22:13

原帖由 ArnoldC 於 2015-4-7 22:1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調返轉頭諗,象鼻山路如果只係畀荃灣半山居民出入,有無需要起到又直又闊呢?
應該一早有計畫會將象鼻山路「升格」成主要幹道。
正如將軍澳道早於1970年建成,興建時是否已經有計劃興建隧道通往將軍澳嗎?

KMB-ATE1 發表於 2015-4-8 11:53

原帖由 hkaiw 於 7/4/2015 22:1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正如將軍澳道早於1970年建成,興建時是否已經有計劃興建隧道通往將軍澳嗎?
當時係打算起一條類似宜家寶琳路 + 寶琳北路既山路物體,九龍端直駁將軍澳道,而唔係後來既秀茂坪邨

S3BL470@98A 發表於 2015-4-9 11:15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5-4-9 23:54

Tsuen Wan Transport Study Phase 3: Final Report (1983)
Volume 1: http://ebook.lib.hku.hk/HKG/B35821255V1.pdf
Volume 2: http://ebook.lib.hku.hk/HKG/B35821255V2.pdf

第一冊56頁開始詳述象鼻山路的改善工程,
與其相關聯及覆蓋周邊地區的圖則是第二冊的 Plan 3, 4, 5, 6, 8, 9, 10, 11,
包含了整條象鼻山路由荃景圍至城門隧道,
應該能非常清晰的顯示象鼻山路未改建之前的情況。

象山與石圍角的連接路不知何故消失,
和宜合道交滙處的設計也與眾版友的地圖不同。

留意荃灣、葵涌和青衣島的其他道路項目都有在圖則上顯示,
例如葵涌環迴路,大白田街連接和宜合道,德士古道天橋預留位,
葵涌交滙處連接荔景山路的預留位等等。
圖則上亦有包含一些有關北大嶼山規劃的元素,
例如現為青荃橋的公路和連接葵芳站的鐵路等。
北大嶼山規劃可參考 North Lantau Transport Access Study (1981)。

beaconlim 發表於 2015-4-10 00:11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5-4-9 23:5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Tsuen Wan Transport Study Phase 3: Final Report (1983)
Volume 1: http://ebook.lib.hku.hk/HKG/B35821255V1.pdf
Volume 2: http://ebook.lib.hku.hk/HKG/B35821255V2.pdf

第一冊56頁開始詳述象鼻山路的改善工程 ...

除了象鼻山路,還有很多資料

慢慢細閱...

ArnoldC 發表於 2015-4-10 01:07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5-4-9 23:5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象山與石圍角的連接路不知何故消失,
和宜合道交滙處的設計也與眾版友的地圖不同。
[個人分析]
採用「象石路」方案的話,二陂圳、三棟屋、老圍一帶只能經和宜合道交匯處出入,除非二陂圳路穿過象鼻山路下方與象石路相接,或延長與馬閃排路相接。
象石路一邊是象鼻山路、一邊是石翠樓,空間有限,高度不能與象鼻山路相差太遠,難與二陂圳路下通道相接。
馬閃排路本身是舊式村路,依賴經已飽和的荃錦公路進出(第一冊圖十一),路口又接近荃錦交匯處,不知能否應付額外流量。
相比下,象山邨至少還有城門道,而且相當接近和宜合交匯處,影響反而較小。


根據圖五的設計,新城門道需要進行大量土方工程,而經需以長橋跨越深谷,不太化算。
象山邨、石圍角、二陂圳、三棟屋、老圍不能直接進出城門隧道。
象山邨西路、三棟屋路、和宜合道、城門道之間,又以普通T型路口接駁。
現在的設計,顯然優勝很多。[/個人分析]

[ 本帖最後由 ArnoldC 於 2015-4-10 01:12 編輯 ]

AVD1 發表於 2015-4-10 15:51

原帖由 ArnoldC 於 2015-4-10 01:0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個人分析]
採用「象石路」方案的話,二陂圳、三棟屋、老圍一帶只能經和宜合道交匯處出入,除非二陂圳路穿過象鼻山路下方與象石路相接,或延長與馬閃排路相接。
象石路一邊是象鼻山路、一邊是石翠樓,空間有限,高度不能與象 ...
我覺得最大問題係佢本來個 Plan Road 7/4 睇黎係太有想像力,
1980 年個陣石圍角邨已經入左伙,但個計劃入面(即 Plan 4)你會見到佢條 Road 7/4 係起而家石菊樓對出位置起條雙向路,夠唔夠位會係一個問題,
睇返而家地圖,石圍角邨入口就會係而家呢個位置(轉入去),
https://goo.gl/maps/CAXgA
一條邨內通道變成連續兩條邨 o既 Local Connection,究竟可唔可行真係成疑。

假如石菊樓真係 work,某程度上而家城門谷條車路都已經做左半條 Road 7/4 定位,
夠位 o既情況下佢而家要起應該就冇問題,仲要只係起返半條就可以,因為可以定博落去城門谷條車路去象山。

題外話:
小弟家住荃景圍,當然會留意下住果個細區。
原來呢個 1983 年已經 plan 埋荃景圍天橋(即 Road 3/2)個計劃,用以取代安育路連接荃景圍及青山公路 o既地位,
不過內文講到荃景圍及安賢街計劃轉為雙向結果到而家都係維持緊單向。

冇記錯安育路早就已經同荃景圍冇車路連接,而荃景圍天橋通車其實都只係 2000 年左右 o既事,
講真假如而家安育路仲可以同荃景圍連接的話,對於九巴起荃灣重組方便得多,最小西約同荃景圍拉埋一齊做會易過而家好多。

Hongkonger 發表於 2015-4-10 20:43

Road 7/4 可以以石安街與象鼻山路平行的一段比較,
空間可能可以和更舊式長型公屋的邨內道路或下通道相似,
雙層巴士通過可能要慢駛。

[ 本帖最後由 Hongkonger 於 2015-4-10 21:13 編輯 ]

HV9990 發表於 2015-4-11 04:02

終於見到德士古道天橋既最初設計,原來原本條天橋係一路由荃青交匯處駁到去青山公路交界處 (唔知有冇睇錯,張則唔係幾清楚)
而唔係而家咁樣分開兩段

既然「北行」設計曾經修改,咁呢個「原本」係南行既預留位個走線仲係咪同張則既差唔多呢?

另外,原本大窩口道亦有計劃擴闊
頁: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有關象鼻山路、和宜合道和城門道一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