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自小就住石圍角,小學係象山邨返學,所以希望都係度分享少少我記憶中既第一手資料
不過可能我會慢慢出文,希望各位唔好介意:handshake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5-4-10 20:43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Road 7/4 可以以石安街與象鼻山路平行的一段比較,
空間可能可以和更舊式長型公屋的邨內道路或下通道相似,
雙層巴士通過可能要慢駛。
個問題係呢個計劃做 o既時候石圍角邨係入左伙,
假如學你所講要做地下通道,理應需要於起樓前就要預留位置,
所以我又覺得你呢個講法又有少少唔成立。
回復 62# 的帖子
我的意思不是何文田邨總站那種下通道,而是說道路的空間可能只有那種通道般窄。
按圖則所示, Road 7/4 比石安街更靠近象鼻山路,
如果兩條路同時興建,空間應該不成問題 (行人路可接駁石圍角邨他處替代)?
說起下通道,題外一問,
不知麗閣邨麗芙樓地下向麗安邨的下通道原本是規劃通往哪裏的呢? 原帖由 edcba54321 於 2015-4-11 15:0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見到呢個post真係好開心,因為我對呢個topic都好有興趣 :)
而我自小就住石圍角,小學係象山邨返學,所以希望都係度分享少少我記憶中既第一手資料
不過可能我會慢慢出文,希望各位唔好介意:handshake ...
期待你的分享!:D
回復 63# 的帖子
「麗閣邨麗芙樓地下向麗安邨的下通道」?我要去看看先! 原帖由 HV9990 於 11/4/2015 04:0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終於見到德士古道天橋既最初設計,原來原本條天橋係一路由荃青交匯處駁到去青山公路交界處 (唔知有冇睇錯,張則唔係幾清楚)
而唔係而家咁樣分開兩段
既然「北行」設計曾經修改,咁呢個「原本」係南行既預留位個走線仲係咪 ...
直情改哂啦,
根據文件 2 嘅 17 號則,
原本德士古道北直情唔會落地,
地下啲北行車要轉哂入荃富街
P.S. 原來三百錢就係而家海濱近珠海書院一帶。
[ 本帖最後由 238X 於 2015-4-13 14:17 編輯 ]
回復 66# 的帖子
按文件所述,荃富街的建議行車方向與現時是相反的,德士古道北行只可右轉大窩口道。 終於見到葵涌環迴路設計,當時覺得好奇怪,發展石蔭東、安蔭一帶o既時候唔明點解會炸開一條路出和宜合道(而且根本無空間俾佢駁到和宜合道),原來係由業成街直上,連帶整個北葵道路設計同現時都有好大分別。 看完這麼多分享,真的覺得象山好像被"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小我:象鼻山路便利象山。
大我:象鼻山路便利新界東西往來。 原帖由 Hongkonger 於 2015-4-9 23:5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Tsuen Wan Transport Study Phase 3: Final Report (1983)
Volume 1: http://ebook.lib.hku.hk/HKG/B35821255V1.pdf
Volume 2: http://ebook.lib.hku.hk/HKG/B35821255V2.pdf
第一冊56頁開始詳述象鼻山路的改善工程 ...
那樣現時的海安路及柴灣角迴旋處是否在當時才建議興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