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數十年,香港渡輪業沒落
但近年,卻見到部份船公司能夠轉型,繼續提供服務
以珊瑚海為例,翻新碼頭及船隻後,客量有上升
富裕小輪亦重新包裝北角碼頭,介紹自家航線特色,亦引入新船行走
到最近新渡輪梅窩航線船隻內部亦增加懷舊特色
共通點有懷舊化,及面向遊客
此外,離島深度遊亦開始普及,相關航線客量都不錯
更加不用說部份船公司出租船隻做維港遊
雖然前景暗淡,但上述的元素,似乎能為此行業帶來出路
市民生意不夠做,轉型做遊客生意,同時令市民繼續享用渡輪服務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本帖最後由 AMN1 於 2018-8-4 12:41 編輯
其實梅窩行三層船只是替船,而所謂懷舊風情係之前行海上遊所以新發船艙先有特別裝潢,而提供相片嗰位小姐係知啲唔知啲。 |
|
|
|
|
富裕小輪因為珠江客運收購之後加開「旅遊部」,夜晚加開維港遊旅行團,天星小輪也如是,而家反而係「旅遊部」賺錢。
長遠政府要開發交椅洲、大嶼山加上「大灣區」,但不能狂起跨海隧道或者大橋,所以渡輪服務點都有需求,但細船先係主導。
仲有就係希望政府規劃渡輪航線時,能像「離島橫水渡」航線般,安排一程船停幾個碼頭,例如開辦「屯門-馬灣-中環」或者「中環-紅磡-觀塘」。
亦可仿效「九鐵」模式,由政府或九鐵公司加開「渡輪部」買船,再「乾租」船隻及碼頭空間比渡輪公司營運,便有助減輕渡輪公司經營成本,同時疏導客運交通。
|
|
為何未道別/但消失的你/留下我一直疑問…
|
|
|
船皮費重,呢樣暫時改變唔到,如果再生能源成功,相信今日全港內嘅船已經用緊了。
而政府嘅交通政策,重視鐵路,基本上渡輪於過海線上,自生自滅了,而離島由於必須需求,先另作處理,事實上港外線渡輪,客量唔會大升,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現在所謂加入懷舊元素,雖對吸引本地遊客有一定作用,但數量仍不足維持基本營運。
富裕大陸團維港遊事實係一個奇招,佢以低成本,配合旅行團包船,一晚一條船走幾轉,而兩個碼頭只不過係上落客點,日間港內線只不過用嚟維持呢兩個點而已。其實十幾年前富裕諗到呢條橋,專做低價團,確是有眼光,當時北角每晚排晒旅遊車上落客,到依家連觀塘都用埋,而北角附近死場地庫做埋團餐,近年珠船收購埋,都好睇到個大陸旅遊生意過程,就係最終由大陸人自己食晒,土地人漸漸淡出無水食!
所以要吸遊客補貼,一係富裕模式,即大陸人一條龍服務,利潤最大,但唔係本地人理想嘅,一係天星模式,主要吸外國人,但其實佢都唔見得大賺,實際因本地客足,加上碼頭租金收入幫助,呢樣正正係港輪交出專營權前想做嘅,利用碼頭上蓋租金,補貼船票,不過最終傾唔掂。
所以想利用懷舊元素,雖然可行但不足以令已夕陽嘅港內航線,有起死回生嘅機會,延長死期或者有點作用吧。 |
|
|
|
|
其實除左夜晚維港遊
咁日頭其實生意上有增長空間
不過以北角,九龍城,紅磡呢D
做街坊生意多,點樣吸引遊客呢..
日頭要做,似乎都係做特色渡輪
但又唔係去到永安號/鴨靈號/張保仔/大張保呢D觀光船層次
就比較難搞
不過上面呢4隻船各自都爭生意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現實一點去講﹐即使唔係鐵路為重﹐在道路網的發展的情況下﹐船都係好難做下去。
最明顯的例子就係屯門<>中環﹐真係新機場的配套道路網一開通(汀九橋﹐西隧)﹐以往的車程時間即刻大幅縮短﹐船的優勢就減少了。
日後屯門去人工島的隧道通車﹐屯門去東涌唔需要兜青馬﹐只要有巴士改用新路﹐屯門東涌渡輪大家又估下客量會點改變?
(講緊平日﹐非假日往返大澳的乘客)
無可否認鐵路在長程跨區係好有效率﹐但不是渡輪沒落的主因。
如果真係保鐵﹐什麼96X隧巴都應該無乜人坐﹐甚至係開唔到線。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