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巴士傳奇2006》第二集:元老沒落(二)
[複製鏈接]
|
本集介紹的是北區另一元老路線77K,過去數十年的變化亦是相當大的。
請各位細心欣賞。歡迎各位提供意見。
第二集:元老沒落(二)
主要講述路線:
九巴 18 (1930~-1941, 1947-1973)/77(1973-1983)/77K(1983-),
九巴 18A (1961-1967)
在第一集《元老沒落(一)》已介紹北區歷史最悠久的巴士路線之一的76K,但其實除了這線外,另外有一條巴士路線是有相約悠久歷史的,這就是今集的主角--77K。今日的77K,是往來粉嶺祥華至元朗的巴士路線,取道粉錦公路及錦田往來,屬於跨區路線,但前身只是一條北區的區內巴士路線18號線。
由沙頭角走向元朗
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中華巴士公司開辦數條新界巴士路線,在北區除了17號線外,亦開辦18粉嶺←→沙頭角,以取替鄉村車。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營權生效,九巴接辦原中巴經營的18號線,據1935年3月的報章記載,18號線設有龍躍頭、軍地、紅嶺(即今日孔嶺)、麻雀嶺及石涌凹五個分段收費點,全程收費三角,同年4月1日減價至二角,服務時間由早上六時半至下午六時半止。
二次大戰及日軍佔領香港,不少巴士被徵用作軍事用途,18號線被逼停止服務。日軍投降後,九巴卻沒有立即將18號線重投服務,卻於1946年4月21日開辦4號線,往來元朗至沙頭角,行走戰前17及18號線的路線,當時袛有一部改裝車行走,每3小時一班。1947年10月7日分拆成18及20號線,前者因而恢復提供服務,路線與戰前的大致相同,但仍用改裝車行走,直至1952年9月16日才全線改用巴士行走。
戰後殖民地政府加強連接各新市鎮間的交通,粉錦公路於1955年通車,同時九巴配合重整新界路線,18號線於1955年11月1日起延長至元朗,取道新建的粉錦公路,為粉錦公路沿線及錦田一帶村民提供通勤元朗及北區兩大市鎮的服務。(同日起17號線亦延長為元朗至沙頭角,已在第一集詳述。)
18號線在1961年4月6日起一度將總站由沙頭角遷往鹿頸,兩星期後分拆出一條18A,依18號線的行車路線行走,但繞經沙頭角,每一小時一班。不過始終這樣的服務對沙頭角村民造成不便,於是在同年9月3日起,18號線遷回沙頭角,18A則縮短為沙頭角至鹿頸。正如上一集所述,在六十年代初期,元朗至北區的共有三條巴士路線,服務亦造成重疊,於是在1963年5月12日起,18號線縮短至上水,上水至沙頭角的服務則由另一條新線提供(該線將於第三集詳述)。
在北區的發展下
1973年7月16日九巴大幅度重組新界路線,18號線被改編為77號線,十年後(1983年7月16日)因九廣東鐵全線電氣化,再改稱77K。以二十世紀七十及八十年代元朗及北區的發展,77K途經的地區始終發展較少,路線變動亦不大,乘客主要是粉錦公路沿線的鄉村居民,另外往來錦田至北區及元朗的乘客亦佔相當比例。
雖然北區及元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斷發展,當年發展的規模卻不是很大,在路線經過多次重組後,77K的主要乘客仍然以沿線鄉村居民為主,不過與76K相似的是,客量亦隨著該兩區人口上升而不斷增加。
不過九巴於1987年3月23日將77K總站由上水延長至新建入伙的祥華,來回程途經聯和墟,標誌著自1963年撤出粉嶺差不多四分一世紀後,再次有粉嶺至元朗的巴士路線。由於延長路線時提高全線票價,引致原有居民不滿,因此同年11月23日增設上水分段收費點才解決問題。
原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部份企業家看準中國內地剛剛開放的商機,於粉嶺聯和墟東面的安樂村設廠,主要是一些小型工業和倉庫等。有了工業區便有了通勤人流的需求,部份地區人士看準這個需求,要求開部元朗至聯和墟的路線,經過數年角力,九巴才決定將77K延長至祥華,服務往來工業區上下班的市民。
由光輝走向沒落
不久,政府決定大力改善各新市鎮之間的道路網,將元朗至上水一段的青山公路「幹線化」,興建新界環迴公路(即新田公路及粉嶺公路),當1993年該段新界環迴公路通車及276投入服務後,77K與76K一樣,流失了往來元朗至上水的乘客。相對76K,77K其實受到快速公路建成的影響較少,但始終行車時間不及276快捷,因此甚少乘客會坐足全程。此後的日子,77K與76K一樣,同樣淪為一條「半紅不黑」的路線,而且受到鄉村人口不斷減少、紅綠小巴的競爭,客量一直無法回復原有水平。
77K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巴士主力為勝利二型(G),勝利二型全面退後改用利蘭9.9米(BL)及都城嘉慕9.7米(M)行走。由於粉錦公路的路面,較坳頭至上水段的青山公路狹窄,因此用車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踏入廿一世紀,不少兩軸的普通巴士開始大量退役,加上空調巴士已日漸普及,因此77K線於2002年4月7日轉為全空調服務,成為錦田區最後一條轉全空調服務的九巴路線,不過用車一直受到路面限制,主力只能派出單層三菱(AM)、丹尼士9.9米短龍(ADS),及10.6低地台丹尼士Trident (ATS)行走。
2003年12月九廣西鐵通車,77K亦繞經錦上路西鐵站,加上有全空調服務及雙向分段收費的優勢,原本令77K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可惜九廣西鐵自通車以來客量一直欠佳,利用本線接駁九廣西鐵往來北區的乘客不多,77K的雙向分段收費亦只限現金付款的乘客,錦上路站亦有不少專線小巴接駁,直接與77K競爭;另一方面,錦田及粉錦公路亦有不少紅綠小巴可以選擇,導致77K客量一直只屬一般的水平。不過情況比起76K較好一些,繁忙時間甚至有客滿情況。
不過,在鄉郊人口不斷下降、公共及專線小巴的競爭、以及特快巴士路線大行其道的情況下,77K的前景,就如不少的鄉郊路線一樣,處於「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境地。
至於18號線在沙頭角的發展史,我們將於第三集探討。而18及18A於鹿頸的短暫掠影,則於第四集介紹。
==================================
接著四集會介紹北區的的邊城地區--沙頭角、鹿頸及新娘潭、打鼓嶺、文錦渡──的巴士路線發展史。
下一集首先推出的是《邊城故事──沙頭角篇》。
位於新界東北的沙頭角,由鐵路演變成巴士,由七十多年前的18,演變成今日的78K,加上邊境禁區的實施,究竟當中發生了什麼變化?下一集我們會深入探討。
[ 本帖最後由 eric278 於 2006-9-19 14:55 編輯 ] |
|
還看香港公交
|
|
|
原帖由 eric278 於 2006-9-19 14:14 發表
不過九巴忽然於1987年3月23日將77K總站由上水延長至新建入伙的祥華,來回程途經聯和墟,標誌著自1963年撤出粉嶺差不多四分一世紀後,再次有粉嶺至元朗的巴士路線。由於延長路線時提高全線票價,引致原有居民不滿,因此同年11月23日增設上水分段收費點才解決問題。究竟當年延長路線的原因為何?若果各位能提供延長路線的前因後果,一定會不勝感激的。
77K並不是忽然延長至祥華,
是地區人仕要求九巴提供來往聯和墟及元朗的路線
地區人仕提出了一段日子,九巴才延長77K
現時77K的客量比76K多
上下班時間,有時要企位
這是77K沿途小型工業及需求增加
而且粉錦公路專線小巴路線較少
[ 本帖最後由 n281 於 2006-9-19 15:30 編輯 ] |
|
|
|
|
thanks for sharing
it's a great story |
|
|
|
|
原帖由 n281 於 2006-9-19 14:28 發表
現時77K的客量比76K多
上下班時間,有時要企位
這是77K沿途小型工業及需求增加
而且粉錦公路專線小巴服務
請問粉錦公路專線小巴服務與77K的關係如何? |
|
還看香港公交
|
|
|
原帖由 n281 於 2006-9-19 02:28 PM 發表
77K並不是忽然延長至祥華,
是地區人仕要求九巴提供來往聯和墟及元朗的路線
地區人仕提出了一段日子,九巴才延長77K
現時77K的客量比76K多
上下班時間,有時要企位
這是77K沿途小型工業及需求增加
而且粉 ...
77K用單層,
76K用雙層.......
76K有上火至粉嶺南的大量客源,
77K.......
[ 本帖最後由 GM 於 2006-9-19 19:50 編輯 ] |
|
常備TCU 出行唔洗怕
|
|
|
原帖由 GM 於 2006-9-19 19:48 發表
77K用單層,
76K用雙層.......
76K有上火至粉嶺南的大量客源,
77K.......
所以我絕對唔同意76K差過77K |
|
林莉每日專車.3AD110
|
|
|
原帖由 eric278 於 2006-9-19 14:14 發表
77K的前景,就如不少的鄉郊路線一樣,處於「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境地。
既然77K客量一直只屬一般的水平,又何來'無限好'呢!!?
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似乎有點不明所意~~
睇落真係怪怪地... |
|
不是我的...我不要...
|
|
|
77K的其中獨市位就是錦上路西鐵站,不過需求有限.但因為如此,錦田上車往上水,車程增加,令乘客會改搭紅小
77k都可以執下d錦田來住元朗客,不過也有紅綠小爭客,
54有8成路線同77k重疊,所以54仲慘過77k |
|
|
|
|
76K生意的確好過77K
76K有落馬洲客,,上水班學生客等等 |
|
|
|
|
但77K營運效果係比76K理想。
我之前在博愛醫院經常乘搭77K回上水,
發覺77K客量比76K穩定,而且我相信兩條路線都可以在可見的20年內,
保持現有的服務,77K更可望同76K一樣,全線雙層服務。
76K同77K不同在,76K沿線居民(唔計錦繡同加州豪宅區)係比77K多,
但因為76K沿線都有綠小短程競爭,76K有存在價值的地方包括:
落馬洲至上水(俾17號紅小遊擊緊,但係76K並不遜色),
同古洞河上鄉至米埔一帶(起碼有古洞街市)。
77K有獨市優勢同少許客觀環境:
1. 粉錦公路有紅小18,但紅小18上水總站偏在上水巴士廠外,
對年紀大的村民前往石湖墟買而言,村民係偏愛77K多一點。
(基本上每天都有幾個老人擔住擔挑上巴士)
2. 過蕉徑至橫台山就係77K及18之爭,但偏偏村民就比較偏愛77K多一點,
好多禸?8號都唔上,係要上77K,就算77K用AM頂閘都要上。
3. 橫台山的608服務實在一般,77K比它更為頻密,
但橫台山村範圍實在太大,多數橫台山居民,都會乘搭54, 77K,
及元朗大埔紅小,608只係獨市服務永寧里
(甚至有時偷雞唔入)。河瀝背,羅屋村,新村,邱屋村,
梁屋村(不是橫台山聯盟)有54,新隆圍及散村有77K,
紅毛潭更加有齊兩條線,608無乜發圍的能力。
所以77K有存在的價值。
所以極不同意樓主所說的「夕陽無限好」言論。 |
|
七擒孟獲尚知廉恥,但某相....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