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053h4 於 2007-1-28 10:16 發表
巴士不少線同小巴重壘
唔cut得原因包括路線長, 經繁忙路段, 回車慢的路線
如小巴會否經營一些如529, 25,25A/C路線長的路線?
而且, 居民又怕巴士Cut晒, 無競爭小巴加幅大
長期反對巴士Cut一些比小巴打到半生不死的路線
而無論增加多少小巴牌
靈活的小巴商都會集中資源做回車快, 效率高的高收費線
搶巴士\鐵路跨區高收費客源
有不少路線以巴士營運比小巴有效率,相反亦是。
以529為例,繁時有成千人上落山,小巴根本做唔切。
若政府新增小巴牌,必須規定只能行走某些線路,若路線
要取消,該綠小牌會隨小巴線取消。
我認為巴士及小巴各有其定位,有互補不足的地方,
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交通服務。 |
|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1-28 14:04 發表
增加小巴牌可以, 如勾地制度般
市價加10~20%勾牌就無問題
如果用勾牌,最終都係將個價抬到高一高。
(你睇而家勾地勾到 D 地價高到離奇就知)
只要速度恰當,等個牌價慢慢落,經過幾次轉手,
將個損失攤開,咁「業界」就唔會咁 hurt。
始終覺得牌價問題比
「對專利巴士產生威脅」呢個問題來得細。 |
|
推文或跟推文者帖,一律舉報,不作通知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1-28 14:04 發表
無錯, 很多線客流集中, "巴士營運比小巴有效率"
如長途如荃灣往中上環, 觀塘...
而小巴同樣做唔晒, 難道巴士可以開線嗎?
小巴載人少, 因此其上落客少
回車快, 效率高是其優勢
但單以上下班載唔晒, 看來不是巴士轉小巴
小巴轉巴士的主要考慮
互補不足是整個社會的考慮
但明顯不是商人的考慮
難道39C小巴商會集中好巴士去唔到的深灣軒, 巴士做利東客?
39M依其原意服務天后及禮頓道為主
荃灣往來中上環/觀塘,係以地鐵為主,巴士小巴為次要。
以深灣軒及利東為例,除非巴士有能力唔做深灣軒的客,
(即唔俾乘客行出去搭巴士),咁39C只做深灣軒及漁安苑
係無問題,反之亦是。
39M原意服務的路段需求甚低,開線基本係死路一條,
情況同現時城巴的92號差不多。 |
|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1-28 21:43 發表
個人認為, 根本另一個小巴大王
及其他小牌主都唔同意
掉返轉講,多 D 車租,做多 D 生意,盈利都會多 D。
好難想像大車主會唔同意,不過小車主果下就有 D 煩。
人地唔同意就唔做,等於斬腳趾避沙蟲。
註:咁唔代表我贊成加小巴牌。之前都講過,
咁搞法巴士好易玩完。只係,一旦真係加,應該點加?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1-28 21:44 發表
結果小巴就以現靈活搶巴士客源
沒有巴士能在全日得一兩班車滿的情況下維持合理班次
而為服務"全程客"或長者, 又唔cut得, 可來分工?
這就是我所謂的「病態交通」了。 |
|
推文或跟推文者帖,一律舉報,不作通知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7-1-28 21:44 發表
無可否認, 出中上環/觀塘,係有很多人因價錢考慮坐地鐵
但以現在的高密度出車, 加長長的人龍
地鐵是否經濟能力較好的上班人仕(特別是觀塘)的主要交通公具?
不過現時39C主力做利東
而非本意做漁安苑(或深灣軒)wor...
而39M定線有問題
結果又要上利東搶巴士客
同樣的利子在南區非常多
結果小巴就以現靈活搶巴士客源
沒有巴士能在全日得一兩班車滿的情況下維持合理班次
而為服務"全程客"或長者, 又唔cut得, 可來分工?
你意思係經濟能力較好,政府就應批准有多於一樣交通公具選擇?
點解39C現在主力要做利東,而唔係本意的漁安苑及
深灣軒呢?
39M的定線有問題,係運輸署當初高估了客量,改路係必然,
而新巴43X亦有改路變相搶小巴客的情況。
有些巴士/小巴路線唔cut得,係無辦法的事實,所以政府
先批淮開些好賺的路線來平衡收支。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