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0左十年,咁耐以來0既形勢,我只
可以用呢八個字講哂...... 
「一片混亂,不知所謂!」  |
|
短 Trident 集團主席、愉景灣之友暨 sica何洛瑤 fans:Dbay116
|
|
|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4:23 發表
現在泛民主派的方案又如何與政府在2005年的方案相似呢?
泛民主派的方案明確表示行政長官的選舉最多只需要50名選委支持,
而非現在的100人。
其次,我們亦見到提名委員會只是加上民選區議員,
而非包括委任區議員,這點亦見泛民主派的方案較政府方案進步之處。
普選立法會方案方面,
30+30的提議絕非政府方案可比,
而30+30的方案既可以保留均衡參與之外,
亦減少對選民造成的不便。
...
基本上是相似的,只是當時政府計劃分兩/三個階段取消
區議會委任議席而已。
普選立法會方案方面,30+30的提議固然非政府方案可比
(而保爾.柴普選立會的的構思也是如此)。只是當時政
府根據當時人大就08立會選舉安排而已,而泛民的建議,
自然以全面普選為目標(至少好比1+30的提議來得有建議性)。
我知道以下的說話,長毛、吳志森、阿牛、以及學聯中人
不喜歡聽,但我真的想說以下的一留說話:
現時泛民在爭取民主的方式可謂進退兩難。既然大家都懂得說
民主不是當權者賜予,如果無擔搞革命,推翻政權;而大家
又對中央政府有所期望,為何強求提出諸如中央放棄主要官員的
任命權等刺激中央的提議?這些只會令既得利益者更振振有詞
地反對普選。強求堅持己見,下場只會一如上次政改般原地踏步。
最後我希望長毛在下屆立會選舉中敗選,寧要黃成智也不要他
當立會議員,以他的性格,不值得留在建制,倒不如重返街頭,
可謂另有天地。 |
|
|
|
|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3:41 發表
港人治港?
港人應該有更多機會及空間參與公共政策的制訂,
讓不同的聲音都可以得到反映之餘,
而且都得到政府認真的看待。
在回歸後,港人是沒有空間參與公共政策的制訂,
還是有機會而沒有用到?
用回保存古蹟這件事來說,政府的辯詞不見得無理。
中西區區議會,相關諮詢機構,甚至立法會,
政府有隱瞞什麼嗎?
大家還記得天星碼頭最後一夜,市民是知道要拆鐘樓,
請問那一夜,那些人是開心的,還是傷心的?
最後,有幾多人支持”反對拆鐘樓”這行動?
這行動有新聞價值,但那些人是否代表了民意?
若是,是否數年前的民選的中西區區議會及立法會不代表民意?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3:41 發表
光看看科網爆破後,
沙士經濟低潮,
特區政府先後求中央開放國內自由行、締結CEPA。
CEPA或許不是壞東西,
但CEPA或有機會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
香港在經濟發展上,不是有伸手問中央拿著數嗎?
本身 CEPA 是遲來的協議,這協議應該一早就要簽並實行。
而且並不是沙士後才有的想法。若有留意中港經濟新聞當知詳細。
至於自由行,呢個都係一早已經有既念頭,
只差在找時間實現這個概念而已!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3:41 發表
其次,我們又看見特區政府有認真想過怎樣可以為香港解決香港內部問題嗎?
香港的環保問題,我們屢見政府把責任推到國內身上,
又看見曾特首說香港的空氣比十年前好,
只被南、北極差,
此等言論又負責任嗎?
把責任推到國內身上又豈只是政府的問題?
若有民意調查,問市民這方面的意見,
他們會認為是國內因素,還是會考慮電廠,汽車廢氣排放等其他因素?
若你不信,可以試試。
不過本人同意一點,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不應空口講白話!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3:41 發表
泛民主派並不一定反對與中央配合的經濟政策,
最重要的並非中央認為香港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而是香港可以怎樣運用自身的優勢,
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這些並不是香港人不樂見的。
中港既然經濟互補,中央對香港的定位就是香港決策者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若香港的政策不能配合中央的規劃,則只是徒然的舉動。
所以你上文所說的,根本是本末倒置。
所謂”香港可以怎樣運用自身的優勢,
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請問中國的發展是誰定的?
中央,還是香港人?
梁家傑的經濟政綱空洞無物,隻字不提中港經濟融合,
可見梁先生的經濟思維如豆,若他真的可以當上特首,
只怕會比董事長更不堪。
若從他的政制政綱推論下去,梁先生只是一個反中央的人物,
他迄今未有修改他的”民主政府政綱”,
香港人,不需要一個反中央的人當特首! |
|
|
|
|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4:23 發表
若小班教育不是有用的,相信曾蔭權最後不會在自己競選特首的政綱中加入吧!
而且「求學不是求分數」,而是求全人發展,
這些都不是從成績上可以看見的。
再者,香港的教師需要應付的行政工作之多、繁重,
不比專職行政工作者少,
試問又怎樣可以做好自己份工呢?
那些研究就是指出,小班教學不一定做到教育水準的提升。
(要強調是指教育水準,而非學業成績。)
曾先生要加進政綱,只是回應香港教育界的訴求,
而非100%肯定這是對香港教育系統有幫助。
若教師行政事務多,要著手的,應是學校行政改革。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4:23 發表
現在泛民主派的方案又如何與政府在2005年的方案相似呢?
泛民主派的方案明確表示行政長官的選舉最多只需要50名選委支持,
而非現在的100人。
其次,我們亦見到提名委員會只是加上民選區議員,
而非包括委任區議員,這點亦見泛民主派的方案較政府方案進步之處。
為何泛民議員提出要加區議員入提名委員會,
而不是要普選提名委員會成員?
我不是說泛民的建議與政府的相近,
本人原文只說”若干建議有當初政府方案的影子”而已。
不過,泛民如何爭取中央支持這一方案?
原帖由 307 於 2007-3-14 14:23 發表
普選立法會方案方面,
30+30的提議絕非政府方案可比,
而30+30的方案既可以保留均衡參與之外,
亦減少對選民造成的不便。
泛民要保留單議席單票分區直選,
看來仍是迷戀於1995年時近乎橫掃立法局直選議席的歷史。
那時,若是單對單,建制派是很易輸的(雖然現在也是)。
所以,就算是民主派,也是有私心啊! |
|
|
|
|
回歸十年
我睇唔出特區有咩野比得上港英
以下係我認為特區比港英做得差
1. 保留古蹟不力(天星便是一例)
2. 延續唔到港英末期0既民主同埋強盛
3. 空氣污染問題嚴重
4. 教育制度一年比一年差(由母語教育已經睇得出,因為我見唔少留學英國0既香港人初0黎果陣d英文好差,因為好多都係由中文中學出0黎)
5. 港英政府做0既野可以令人信服,但係特區做0既野樣樣令人唔可以信服(好似8萬五咁)
50年不變,唔該各位用雪亮0既眼睛睇下10年變左幾多...
以而家咁樣,我寧願唔認自己係中國人
因為香港人同中國人仲有一段距離
所以以我角度
香港人=/=中國人
中國雖然得到個地,不過得唔到香港人0既心
[ 本帖最後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50 編輯 ] |
|
|
|
|
似乎大部份參與討論既朋友都唔認為自己係中國人
而且不太滿意特區政府
其實我地比較特別
出生係殖民地,讀書時都無類似愛國既課程
到回歸後都係唔認為自己係中國人
或者要到下一代既人,先有機會認為自己係中國人 |
|
老婆打老公?因住比雷劈呀妳!
|
|
|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回歸十年
我睇唔出特區有咩野比得上港英
以下係我認為特區比港英做得差
1. 保留古蹟不力(天星便是一例)
中環天星碼頭只有48年歷史,請問尖沙咀火車站有多少年歷史?
為何要拆尖沙咀火車站?
在港英最後十年統治中,有多少古蹟被拆去?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2. 延續唔到港英末期0既民主同埋強盛
港英末期有什麼強盛?理智之人當會看出,
1996-97香港經濟已是泡沫處處,正是強弩之末!
那時亞洲金融危機就在旦即,只不過剛在回歸後爆破而已!
”民主”?彭定康那一套,本身違反了基本法的有關規定,
一個不合法的民主你也要嗎?
舉一個例子,有人不斷派錢俾路過既人,
但原來那些錢是偷是搶回來,你認為那仍算是善舉嗎?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3. 空氣污染問題嚴重
當董事長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要做環保工作時,
那時的議員做了什麼?就只說泛民議員吧,
他們支持董事長的建議,還是反對董事長的建議?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4. 教育制度一年比一年差(由母語教育已經睇得出,因為我見唔少留學英國0既香港人初0黎果陣d英文好差,因為好多都係由中文中學出0黎)
英文差就代表教育制度差?這是什麼道理?
為何不從教育成效而單看英文?
以前的所謂英文教學,有幾多是貨真價實的英文教學?
若你是廿多歲的,應該記得以前的教學是什麼的一回事!
若你不知道,可以問回大過你的親朋戚友。
仲有,你認為以香港學生的質素及學習環境,可以推行100%英語教學嗎?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5. 港英政府做0既野可以令人信服,但係特區做0既野樣樣令人唔可以信服(好似8萬五咁)
講到八萬五,若這是錯的,泛民主派現在仍欠香港人一個道歉!
八萬五令公屋輪候時間由七年減至三年,
不要跟我說,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不是董事長的功勞!
他們當年有否支持董事長的八萬五?為何現在玩失憶?
你要捧高港英,也不用說到’港英政府做0既野可以令人信服”
呢D咁令人唔信服既字眼吧:
1. 87股災的處理恰當嗎?
2. 越南船民的處理?
3. 教育制度的改革?
這些全都可在過往的新聞中找回資料,難道你認為港英強加給香港
的”第一收容港”是令人信服的事?若是,請你代聯合國付還欠香港
的十億圓吧!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50年不變,唔該各位用雪亮0既眼睛睇下10年變左幾多...
人會變,月會圓,有變化有什麼出奇?
難道你想活在滿是泡沫浮誇的日子?
原帖由 J702HMY 於 2007-3-15 01:48 發表
以而家咁樣,我寧願唔認自己係中國人
因為香港人同中國人仲有一段距離
以以我角度
香港人=/=中國人
中國雖然得到個地,不過得唔到香港人0既心
這是你的個人意見。不過,若無視過往,
則不能展望將來。盲目吹捧港英的往事,
踩低回歸後的香港,不是理性的行為。 |
|
|
|
|
原帖由 marklam 於 2007-3-14 22:46 發表
基本上是相似的,只是當時政府計劃分兩/三個階段取消
區議會委任議席而已。
普選立法會方案方面,30+30的提議固然非政府方案可比
(而保爾.柴普選立會的的構思也是如此)。只是當時政
府根據當時人大就08立會選舉安排而已,而泛民的建議,
自然以全面普選為目標(至少好比1+30的提議來得有建議性)。
我知道以下的說話,長毛、吳志森、阿牛、以及學聯中人
不喜歡聽,但我真的想說以下的一留說話:
現時泛民在爭取民主的方式可謂進退兩難。既然大家都懂得說
民主不是當權者賜予,如果無擔搞革命,推翻政權;而大家
又對中央政府有所期望,為何強求提出諸如中央放棄主要官員的
任命權等刺激中央的提議?這些只會令既得利益者更振振有詞
地反對普選。強求堅持己見,下場只會一如上次政改般原地踏步。
最後我希望長毛在下屆立會選舉中敗選,寧要黃成智也不要他
當立會議員,以他的性格,不值得留在建制,倒不如重返街頭,
可謂另有天地。
政府在2005年的方案好像與泛民的方案相若,
但不可以忘記的是委任區議員是回歸後特區政府自己加上去的,
而且在一個朝向普選的浪潮下,要用12年的時間先可以取消一個一夜間加入去的制度,
合理嗎?
如果認為民選區議會不具怎表性,
那倒不如取消區議會。
若民選區議員不及委任區議員吸引專業人士,
為何現時尚有民選區議員是專業人士,
而且委任區議員中,沒有泛民主派的成員?
立法會方面,
為何在朝向普選的路線下,首先加五個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功能組別席位,
而且當中還包括102個由行政長官委任的區議員?
試問這樣的一個選舉公平嗎?
所謂循序漸進取消功能組別,
亦是一個相當難實行,甚至不可行的想法。
取消議席次序、是否保留分組點票,
若保留分組點票,在取消功能組別的情況下,
又可以如何自處呢? |
|
只罵不建議=不負責任
|
|
|
原帖由 Chairman 於 2007-3-15 00:16 發表
在回歸後,港人是沒有空間參與公共政策的制訂,
還是有機會而沒有用到?
用回保存古蹟這件事來說,政府的辯詞不見得無理。
中西區區議會,相關諮詢機構,甚至立法會,
政府有隱瞞什麼嗎?
大家還記得天星碼頭最後一夜,市民是知道要拆鐘樓,
請問那一夜,那些人是開心的,還是傷心的?
最後,有幾多人支持”反對拆鐘樓”這行動?
這行動有新聞價值,但那些人是否代表了民意?
若是,是否數年前的民選的中西區區議會及立法會不代表民意?
那或許你沒有看過政府怎樣做事了...
當時的政府諮詢文件只是把天星鐘樓、皇后碼頭一帶的建築,
混在H15的計劃之中,而且政府從來亦沒有交充足文件予議員審閱,
交的亦只是一些粗疏之極的文件。
就以最近的《兩鐵合併條例華案》為例,
立法會要求政府遞交有關兩鐵合併下的土地發展權買賣內容,
結果只得在閉門會議得出少少資料,
而且該部份的資料無助於公眾了解政府有沒有賤賣資產之虞。
談起天星事件,
不可以忘記事後中西區區議會曾澄清說,
所謂的支持是在一個沒有文件,
只談及整個發展計劃下為中西區的交通帶來的好處,
試問這是一個我們願意見到政府的做法嗎? |
|
只罵不建議=不負責任
|
|
|
原帖由 Chairman 於 2007-3-15 00:16 發表
本身 CEPA 是遲來的協議,這協議應該一早就要簽並實行。
而且並不是沙士後才有的想法。若有留意中港經濟新聞當知詳細。
至於自由行,呢個都係一早已經有既念頭,
只差在找時間實現這個概念而已!
但這樣又改變到香港特區政府在發展經濟上沒有方向嗎?
當日董氏最錯的,
其一是選擇了行業,而且只輔助某幾個大商家,
不然就如中藥港等無影無蹤。
曾氏似沒有犯上類似毛病,
但他卻沒有為香港長遠發展經濟的方略,
更沒有想過香港經濟日後可以何去何從。
方略不代表干預,
但希望見到政府對於未來香港的發展有方向,
最後是錯是對,根本並不重要,
因為方略有的是前瞻,
並且作出一定的部署,
為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作準備。 |
|
只罵不建議=不負責任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