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ricky619 於 2007-7-5 23:55 發表 
小時候見到「長牛」就不想搭, 不過要搭的機會也不多.
當時十分奇怪為何上車的閘門比落車門闊得多 (但又
用欄杆封了一半), 後來才明白箇中原因.
唔通欄杆係控制人流???
我記得細過時捐過這欄杆,其實d人也可以企在上車門的樓梯上
我記得細過(1987年左右)坐68A雞車入朗屏村,係洪水橋/藍地/屏山一帶見到的牛,有D係丹拿F,有D牛的樓梯在中間,不過唔記得行緊什麼線
上水/大埔好似較少丹拿e型,丹拿f 型就多 |
|
|
|
|
以我所知, 在六十年代前巴士仍然有2-3位售票員, 至「長牛」
誕生時, 九巴在「長牛」安排一人售票方式, 乘客改為
只可從中門上車, 前門下車, 售票員則坐在兩門中間.
因前門下車, 所以設有闊門.
(但其實乘客都是上車後才購票, 為何不安排闊中門
讓乘客快點上車先坐坐?)
至七十年代, 九巴才漸漸取消售票員, 改由司機監察乘客
投幣在錢箱, 車頭加上投幣標誌. 在「長牛」頭閘加上
欄杆令乘客「一個跟一個」地入錢. |
|
|
|
|
原帖由 HR9710+KU1391 於 2007-7-6 00:24 發表 
唔通欄杆係控制人流???
我記得細過時捐過這欄杆,其實d人也可以企在上車門的樓梯上
我記得細過(1987年左右)坐68A雞車入朗屏村,係洪水橋/藍地/屏山一帶見到的牛,有D係丹拿F,有D牛的樓梯在中間,不過唔記得行緊什麼線
...
細個搭Benz 入元朗, 見到好多 76K,77K 都用車尾樓梯的
丹拿, 從車尾看車尾窗側埋一邊感覺好新奇.
 |
|
|
|
|
在港退役後上了廣州繼續服務的長牛:
除了兩道門改了去另一邊 (中門改在車尾) 外,
部車基本上沒有大改.... 又重回售票模式...
重貼給大家懷緬一下  |
|
反對所有專利巴士全空調化!
|
|
|
原帖由 AD264 於 2007-7-4 23:53 發表 
我細個搭過長牛行 13B
無錯 之後先轉形寶
反而13c一路用m仔 |
|
坦克王EH 9697
|
|
|
原帖由 HR9710+KU1391 於 2007-7-6 00:24 發表 
唔通欄杆係控制人流???
我記得細過時捐過這欄杆,其實d人也可以企在上車門的樓梯上
我記得細過(1987年左右)坐68A雞車入朗屏村,係洪水橋/藍地/屏山一帶見到的牛,有D係丹拿F,有D牛的樓梯在中間,不過唔記得行緊什麼線
...
係! D欄杆係控制人流, 因為以前上車入錢, 好多人趁人多偷雞唔入錢搭霸王車(好多人一次過幫親戚朋友入埋, 呢D人就可以博懵), 車長又要大角度拎轉身睇, 就算發覺到又唔可以即時入車廂追返, 所以加欄杆盡量減低偷雞既機會.
如果係洪水橋, 最大機會見到既係61, 61A同63, 68同68A已經用雞車. |
|
|
|
|
原帖由 ricky619 於 2007-7-6 01:23 發表 
以我所知, 在六十年代前巴士仍然有2-3位售票員, 至「長牛」
誕生時, 九巴在「長牛」安排一人售票方式, 乘客改為
只可從中門上車, 前門下車, 售票員則坐在兩門中間.
因前門下車, 所以設有闊門.
(但其實乘客都是上車後 ...
以舊時既生活節奏, 冇人會同你急, 而且等上車係一般香港人既生活習慣! 唔止巴士係咁, 其他交通工具, 政府部門等等都係會咁...... |
|
|
|
|
該應係長牛最初設計是後上前落,原因
是配合當時有售票的,後門上車後通常
可以不用即時購票,當時售票員是坐在後門
位置前,以此分界,購票後會進入前車相
甚至往上層,但當70年代初海底隧道通
車後,開此改一人駕駛,前門改為上車而
後門改為落車,還有,當時巴士改一人控制
車頭會有兩個隧道標誌.
[ 本帖最後由 FLYER 於 2007-7-6 08:39 編輯 ] |
|
|
|
|
車頭果兩個唔係隧道的標誌,而係'一人控制'下,叫人入硬幣付車資的意思。
標誌係一個倒轉嘅直角五角形,內藏一個圓形;即是入錢落錢箱的動作(向下箭咀) 。 |
|
單層 --變-- 雙層 --變--工程車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