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年有一批電車(如#6、#36、#39等)先行進行翻新,並改用類似現時款式的車身,
但剛看過Mike Davis的著作,發現這批車大部分都在八六至八七年間再次翻新,想問
這批車第一次翻新後的模樣是否只維持了很短時間?為何那麼快又要再翻新?
另外我發現這批車中唯獨#121一部留到九零年才再翻新,那麼為何#121又會特別遲
再翻新?
還有根據Mike Davis的著作,#25、#140也早於八六年中進行翻新,想問這兩部車當
年翻新後是否已經變成現時的模樣?它們又有沒有保留舊式的防撞柵欄?
我有印象#25未再次上全車身廣告時,車身看上去明顯比其他車殘,有理由相信它的
新車身是較早建造的。 |
|
We're part of The Go-Ahead Group
|
|
|
原帖由 JHKTO 於 2009-7-15 19:22 發表 
除了車尾雨檔和電箱外,我也無法區分初期翻新跟後期翻新的車.....
據我的印象,翻新後的#6車身較高,車門較貼邊,用的是鋁板;#36則接近現役外形、而100周年本書中的#39我也見過,還上了廣告(記得有個電話圖案),它也應該同時換上第 ...
我也覺得前期翻新的車除了部分車窗形狀有分別外,其他的也大致與後期翻新的差不多,
真不明白為何要再次翻新。
我記得聽說當年部分較早期翻新的車,如#3、#12等初期保留了舊式柵欄,但我看Mike Davis
中的資料時發現#25、#140比#3、#12等更早翻新,因而有此一問;
不過當年部分電車仍用戰後式車身時已換上新款防撞桿,有時也真的不明為何部分車初期翻新
後又保留舊式柵欄。
不過看起來#25的生世也有點耐人尋味……現時#25的煞車桿仍保留了「144」的編號,不知#25
與#144又有沒有任何關係呢?
另外想問有沒有人知道#161又是何時翻新的?因為Mike Davis書中的資料欠缺了這部車的翻新
時間。 |
|
We're part of The Go-Ahead Group
|
|
|
原帖由 ML29 於 2009-7-15 23:25 發表 
我也覺得前期翻新的車除了部分車窗形狀有分別外,其他的也大致與後期翻新的差不多,
真不明白為何要再次翻新。
根據 Mike Davis 一書中的相片,於1986年開始的翻新工序只是在原有車架翻裝車身、遷移電阻箱及車尾樓梯;而由於除了 #120 外其餘戰後型電車的車身高度較低,因此便出現車頂與車頭、車尾上層車窗之間較短。
至於其後的電車及曾於1986年至1987年間翻新的電車,車架其實是全新建造。 |
|
喵...
|
|
|
原帖由 ML29 於 2009-7-14 22:21 發表 
八六年有一批電車(如#6、#36、#39等)先行進行翻新,並改用類似現時款式的車身,
但剛看過Mike Davis的著作,發現這批車大部分都在八六至八七年間再次翻新,想問
這批車第一次翻新後的模樣是否只維持了很短時間?為何那麼快又要再翻新?
另外我發現這批車中唯獨#121一部留到九零年才再翻新,那麼為何#121又會特別遲
再翻新?
還有根據Mike Davis的著作,#25、#140也早於八六年中進行翻新,想問這兩部車當
年翻新後是否已經變成現時的模樣?它們又有沒有保留舊式的防撞柵欄?
我有印象#25未再次上全車身廣告時,車身看上去明顯比其他車殘,有理由相信它的
新車身是較早建造的。
#6 雖然屬於比較早期翻新0既車但並不屬於第一代翻新電車﹐第一代翻新電車並無將戰後式車身坼毀﹐只係將原本車身改裝。第一代翻新車如下:
#36, #39, #41, #80, #89, #139, #141, #143, #144, #159
第二代翻新0既電車係講戰後車身坼毀﹐然後再建造全新0既車身﹐第一架用這方法翻新0既電車係 #127
第一代翻新0既車都保留0左好幾年﹐我好清楚記得我1990年離開HK到外國居住0既時候﹐這批車仍然存在﹐直至我1994年回港這批車已經變0左第二代翻新車﹐相信這批車就0係於91-94年間被坼毀﹐以全新車身取代
#25﹐ #121﹐ #140 都係屬於第二批翻新電車 |
|
|
|
|
原帖由 JHKTO 於 2009-7-15 19:22 發表 
除了車尾雨檔和電箱外,我也無法區分初期翻新跟後期翻新的車.....
據我的印象,翻新後的#6車身較高,車門較貼邊,用的是鋁板;#36則接近現役外形、而100周年本書中的#39我也見過,還上了廣告(記得有個電話圖案),它也應該同時換上第二代拖里
#25和#140有沒有保留舊式的防撞欄柵我也不清楚,但據聞#25曾經消失了一段長時間,之後便換上了第二代拖里
當年電車的翻新程序可說撲朔迷離和參差不齊,而且我從沒第一代見過第一代拖里的#121
第一代 & 第二代翻新電車分別大致如下:
(1) 第一代座椅係用橙色籤維座椅﹐第二代開始用快餐店座椅
(2) 由於第一代沿用戰後車身﹐車身比第二代矮少少
(3) 第一代內籠上半截白色﹐下半截係木色版。第二代內籠係全木色
(4) 第一代上層車頭 / 車尾 開得比較高
翻新後0既#25 一出車就用第二代拖里﹐並沒有用第一代拖里
#25 0既控制器以及拖里都係於翻新工程時 與 #156 對調0左
當年戰後#156因為交通意外而提早退役﹐跟#25同時期翻新 |
|
|
|
|
原帖由 ML29 於 2009-7-15 23:25 發表 
我也覺得前期翻新的車除了部分車窗形狀有分別外,其他的也大致與後期翻新的差不多,
真不明白為何要再次翻新。
我記得聽說當年部分較早期翻新的車,如#3、#12等初期保留了舊式柵欄,但我看Mike Davis
中的資料時發現#25、#140比#3、#12等更早翻新,因而有此一問;
不過當年部分電車仍用戰後式車身時已換上新款防撞桿,有時也真的不明為何部分車初期翻新
後又保留舊式柵欄。
不過看起來#25的生世也有點耐人尋味……現時#25的煞車桿仍保留了「144」的編號,不知#25
與#144又有沒有任何關係呢?
另外想問有沒有人知道#161又是何時翻新的?因為Mike Davis書中的資料欠缺了這部車的翻新
時間。
#25 應該跟#144 無關﹐煞車桿可能係後期換上去的
電車公司大約由87年開始﹐無論戰後或翻新0左0既車﹐都陸續將戰後式防撞欄坼除﹐但並沒有即時裝上圍版式防撞欄﹐所以有一段時間0既車係無防撞欄的
其後電車公司陸續為電車裝上圍版式防撞欄﹐不過早期0既圍版式防撞欄比較短﹐離地面較遠
如無記錯#161 應該係87-88 年翻新 |
|
|
|
|
原帖由 terence5070 於 2009-7-16 00:37 發表 
#6 雖然屬於比較早期翻新0既車但並不屬於第一代翻新電車﹐第一代翻新電車並無將戰後式車身坼毀﹐只係將原本車身改裝。第一代翻新車如下:
#36, #39, #41, #80, #89, #139, #141, #143, #144, #159
第二代翻新0既電車 ...
即是說#6、#46、#88、#121、#127都屬於早期的第二代翻新電車,而非第一代翻新電車?
因為Mike Davis的書中把這五部車與第一代翻新車編作同一批,但再看索引的投入服務日期表
這五部車都是八七年初至中(除#121是寫九零年),但第一代翻新車則幾乎全都是八六年(除#41
是八七年一月);
但同一個表中#25、#67、#140、#142同樣是八六年中至八七年初間重新投入服務,而且日期
比#6、#46等更早,當中#25和#140更是寫八六年,即與第一代翻新車同期投入服務,那麼為
何它們又用上新款電箱殼?
還有為何#121在九零年才重新投入服務,但電箱殼仍是舊款?
還是其實該書中的資料有錯?
因為根據該書,#12是第二代翻新車中的第一部,緊接著是#3、#20和#85,但索引的表中不少
車重新投入服務的日期卻比這四部車還要早,因此對那表中資料的真確性有點懷疑。
對不起,小弟對八十年代尾到九十年代初電車的印象實在不多,大部分知識也是從二手資料得
來,希望各位前輩賜教!
(我想這裡最清楚的應該是terence5070兄和amtrak兄) |
|
We're part of The Go-Ahead Group
|
|
|
原帖由 JHKTO 於 2009-7-16 13:01 發表 
另問#6、#46、#127是屬於早期還是後期翻新的車?圖中的#127是用舊款電箱,現時已經沒有了,它的第二代拖里又是跟哪架車對調呢?

如果用這張相和#14那張相比較,明顯看到#127與#14的車身有分別,車門的底部已經是車身的底線,
車頭、車尾泵把也相對較短,這些特徵似乎較近似第一代翻新車。
不知這是否早期第二代翻新車的特徵呢?
[ 本帖最後由 ML29 於 2009-7-16 20:29 編輯 ] |
|
We're part of The Go-Ahead Group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