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
原來九巴郊區路線最早有空調巴士服務是64K
[複製鏈接]
|
以前我很怕坐64k..
次次坐親唔係暈就嘔,總之就好鬼辛苦
但奈何我親戚大部份都住在元朗,每年總有幾天要坐64k.......
但自從276p的開辦,我往返元朗都舒服多了~ |
|
|
|
|
回復 3# 的帖子 回復 11# 的帖子
5 架AM?? 就算當日車務再亂都好,都唔太可能發生5 AM 連續發車呢個情況
64K 嘅發車節奏係,正如 11# 樓所講
係梅花間竹,冷熱混合開車,即係可以先冷後熱,反亦然之
大概係1-3 分鐘內發第二車,而嚴格呢講,呢個車軌可以話兩車夾埋先可以當一個班次
想像一下,一架雞坐2/3 人,大概70, 再加埋一班頂閘嘅AM, 45 人,就等於120 人
以當時九巴預算新界市區路線班次時,就發現當路線派中蘭、中都、中龍路線時,不是完全預算巴士處於頂閘狀態
簡單講,例如路線預算尖峰時間每小時960 人次
如車型可載達140 人時,則並非以960/140 為計算基數
而是960/120 即每小時8 班車=亦即是7-8 分鐘一班
以1800-1900 為假設,發車時間應該是1807, 1815, 1822, 1830, 1837, 1845, 1852, 1900
目的不一定完全在於以最低成本載最多乘客
而是提供乘客適度的空間登車,尤其是坐位而巴士亦可以預帶適當空間給予突如其來的乘客需要
包括快速公路或偏遠地區可能出現的壞車
如果64K 以2 班車組合成一個班次,換言之這個算式亦是以此計算
但可能不以120 人為基數,可能是140, 雞車絕大多數是坐位,是有保證的車型
如果尖峰時間最高需求為700 人的話
這個組合的發車需要就是12 分鐘一組,而如果再增加,或確保班次上的穩定,可以如鐘擺般,10 - 15 分鐘一組
當然,這個計法——不以搭載量上限為基數之原因是甚麼
這是沒有客觀定論,個人探斷九巴上述做法是為與有紅巴競爭之路線抗衡而設
而九巴的組合式發車亦對實際營收有利,64K 如果一個組合搭載120 人計算,如果以一班M 仔,理應頂閘了事
但競爭力上是否令乘客必然選擇64K, 會否因上落時間拉長,行車時間又增多,令乘客改選紅巴呢?
而當120 人分拆成兩組後,其中一組乘客可搭乘中型巴士,雖然司機多一名,但可以透過車資彌補,除笨有精 |
|
|
|
|
原帖由 bbahwing 於 2010-9-29 20:23 發表 
無錯,當年呢批AM載客量為三十七座位加十個企位
點解會多出兩個座位? 這兩個座位響車廂邊個位置? |
|
|
|
|
原帖由 3ASV78 於 2010-9-29 22:50 發表 
點解會多出兩個座位? 這兩個座位響車廂邊個位置?
估計以前既配置有一排兩座擋住逃生門咁設置
之後法例修改,提升安全逃生既要求所以拆除 |
|
|
|
|
原帖由 DW8306 於 2010-9-29 14:45 發表 
新板友,請問文章討論點在那?
以他的板齡(註冊日期),已不算是新站友,只是「自我雪藏站友」而已。 |
|
에이핑크 대박!
|
|
|
原帖由 asv2 於 2010-9-29 23:07 發表 
估計以前既配置有一排兩座擋住逃生門咁設置
之後法例修改,提升安全逃生既要求所以拆除
請問係邊段時期有37個座位?
小弟由2號加冷己經開始坐, 印象中行2號果堆AM一開始己經係35個位. |
|
也許一片海 會重返大洋 也許一片港 會再得芳香 風吹過 堅守這個
|
|
|
原帖由 DT716@71A 於 2010-9-29 22:46 發表 
5 架AM?? 就算當日車務再亂都好,都唔太可能發生5 AM 連續發車呢個情況
64K 嘅發車節奏係,正如 11# 樓所講
係梅花間竹,冷熱混合開車,即係可以先冷後熱,反亦然之
大概係1-3 分鐘內發第二車,而嚴格呢講,呢個車軌可以話兩車夾 ...
當年九巴很多用AM的路線都很易滿座, 頂閘情況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例子有市區的2, 203E, 212, 新界的234M, 234X, 235, 238M, 238X, 243M, 273, 273A, 283, 284, 285, 299等等.
64K當年AM同架熱狗的間隔與現在兩班雙層的間隔其實相差不遠, 甚至更疏, 絕對唔係好似當年1A, 60M, 88K咁一架低地台單層同架雙層一齊開的.
我同意呢五架AM唔係連續發車, 問題係架AM很早已經滿座飛站爬左架有位坐的熱狗頭, 雖然爬前車頭在九巴來說不鼓勵, 但實際情況呢......當年不單止64K出現AM滿座爬頭的情況, 連市區的2號都會(2號當年熱狗是載160人的3N, 冷馬是45人的AM)
當時是1994年2月, 由元朗開出去林村都要成35-45分鐘車程, 當年冇西鐵, 冇大欖隧道, 冇44系綠小, 元朗出入市區一係靠唔塞由自可, 一塞就幾個鐘都未必郁到的屯門公路, 一係靠64K, 76K, 276, 276P接駁東鐵, 當中64K較受元朗居民歡迎, 因為大埔較近市區, 車程短少少, 加上在元朗開出, 不像276系入到元朗就已經要企甚至上唔到車, 64K的AM很多時未到谷亭街已經上唔到車, 甚至總站上滿, 中途站很多時都要靠架熱狗, 一架限載45人的單層巴士, 若滿座飛站, 要爬架載120多人又唔滿的雙層巴士有幾難, 架AM可能成條錦上路冇停過站, 甚至林錦公路都冇停過都唔出奇, 加上當年64K有很多由元朗來往大埔墟/太和的東鐵乘客, 加上當年要由市區前往錦上路一帶, 就只有乘車到大埔墟或者元朗再轉乘64K(當年錦田有51, 54, 64K, 77K, 54及77K來回都走錦田公路, 51去錦田行錦田公路的, 回荃灣才走錦上路, 來回都走錦上路就只有64K).
相反架熱狗載客量多, 幾乎要站站停, 企響林村等車出太和, 就造成連續等了五架AM才上到架熱狗的慘況, 當年來往兩地的紅小都是很快客滿的, 不像現在等半小時都載唔滿.
[ 本帖最後由 gordon 於 2010-9-30 00:52 編輯 ] |
|
喺總站尾拉500鏡影總站頭的巴士係咩玩法
|
|
|
原帖由 gordon 於 2010-9-30 00:33 發表 
當年九巴很多用AM的路線都很易滿座, 頂閘情況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例子有市區的2, 203E, 212, 新界的234M, 234X, 235, 238M, 238X, 243M, 273, 273A, 283, 284, 285, 299等等.
64K當年AM同架熱狗的間隔與現在兩班雙 ...
啊gordon板友
你之前堅稱64K係90年5月加冷
但有人指證係9月先加冷
同時有人問你︰
其他消息來源係邊度?
我的消息來源(schedule of service)係90年9月1日喎
何解你避而不談? |
|
|
|
|
原帖由 DT716@71A 於 2010-9-29 22:46 發表 
5 架AM?? 就算當日車務再亂都好,都唔太可能發生5 AM 連續發車呢個情況
64K 嘅發車節奏係,正如 11# 樓所講
係梅花間竹,冷熱混合開車,即係可以先冷後熱,反亦然之
大概係1-3 分鐘內發第二車,而嚴格呢講,呢個車軌可以話兩車夾 ...
首先回另一件事:我都可以好肯定說64K開始有AM的日子是1990年9月1日,因為當日小弟發生了一件
一世都不會忘記的私事,又是發生在64K內,所以我好肯定日子是無錯的,絕對不是另一版友指的5月
還記得最初有am時,真係得4架車,係固定地每30分鐘一架,但隔了不久,當64K重用am日子是最慘的,
由4架變14架(好似係14架),而當時班次機本上係無班次可言,日日都出現大混亂,最後,都係用多了
雞雞及有2架BL的日子出現後,班次才正常了一點,頂閘情況才不再常常出現。 |
|
AP69意外貨櫃佬判終身監禁才合
|
|
|
原帖由 914 於 2010-9-30 01:58 發表 
首先回另一件事:我都可以好肯定說64K開始有AM的日子是1990年9月1日,因為當日小弟發生了一件
一世都不會忘記的私事,又是發生在64K內,所以我好肯定日子是無錯的,絕對不是另一版友指的5月
還記得最初有am時,真係得4架車,係固定地 ...
講起以前條64K,用車數量和班次,都比現時疏,不過客量比以前少,起碼有了276的競爭,64K由朝爆到黑既情況已經沒有,現時只會兩味和假日頂閘.
64K也算是小弟童年最喜歡坐既路線之一,同期還有77K和51.記得以前遊河,51和64K還有亞比安行,上斜又慢,架車又嘈,仲嘈過鴨車,搞到我而家
聽覺都麻麻地(因為我最愛坐引擎位附近).後來轉了BL行,爆棚情況才有改善.
以前最鐘意DH145,呢架車真係癲,8個字行晒成個單,係錦上路都照踩極速,嘉道理仲要係踩油落大直路. |
|
屎巴特色: 亂PLAN線,燒銀紙,趕乘客,保冗員,乞政府,屈特工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