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非空調巴士年代三軸巴士動輒可載近170人
(九巴3BL:164,中巴ML:168),如今新一代直梯巴
士只有約120多人,粗略估計以法定人數以言以前
兩部巴士可載人數而家要三部巴士先載得晒。當然
仲有好多其他因素,例如以前巴士既3+2座位係咪
每張3座位都坐足3個人,以及自從西隧通車後巴士
路線數目大增都是其他因素令路上巴士數目增多,
各位覺得巴士載客量減少同路面擠塞關係大不太? |
|
[i]影像.從心[/i]
|
|
|
原帖由 fai 於 2011-9-15 09:45 發表 
廿年前非空調巴士年代三軸巴士動輒可載近170人
(九巴3BL:164,中巴ML:168),如今新一代直梯巴
士只有約120多人,粗略估計以法定人數以言以前
兩部巴士可載人數而家要三部巴士先載得晒。當然
仲有好多其他因素,例如以前巴士 ...
不大
巴士載得越來越少一來因為直樓梯,二來空調化空調
本身都有重量,以一部樂聲牌1匹窗口機為例,機身已經
29kg重,一架巴士用既空調機重量應該唔止29kg,加埋
各種安全同舒適要求,例如裝安全帶地台需要加固,座位
距離要闊d,結果坐位賣少見少
[ 本帖最後由 orange 於 2011-9-15 13:07 編輯 ] |
|
益童學校,全民教育
|
|
|
現時巴士載客量下降﹐主因其實都同條直梯無太大關係。
可見九巴同城巴的E500﹐直梯同曲梯都只是差6個位﹐企位無分別。(好似﹐有錯請指正)
同是12米車﹐以九巴為例﹐2+2 及 2+3 位的 3AV﹐現時都是 137 位載客量﹐分別在於坐位多定係企位多。
講番以前﹐樓主所用的例子﹐3BL/3N 是熱狗車 + 水塘位﹐曾經是載客量最高的巴士﹐主因是3+2位坐得人多﹐水塘位夠大﹐企得人多。
以前巴士服務無現在的好﹐班次疏又無其他代替﹐所以大家都會見車便上﹐死迫難迫都要上車﹐令到3+2位一排真係坐足5人﹐相對現在街上行走的3+2位﹐十排入面只有2-3排會坐足5人(講緊繁忙時間)。
而水塘位﹐以前係會用盡所有空間的。今天只會上車門及下車門才會用盡空間﹐下車門後其實很多時都有空間再企多些人。
以上係實際情況所相差的載客量。
而數字上﹐法例也有因為香港人身形及體重改變﹐而修改過相關法律﹐令每一排坐位的空間都有所增加﹐每位乘客的重量計算上也有所調整。
也因為乘客重量有所調整﹐可載接近170人的巴士便是在數字上扣減企位﹐以符合當時最新的法例。我最記得的係3N最後的總法定載客量係比S3N(水塘)為少的﹐12米車比11米車載更少客
而雞車由最初的1X個企位﹐減到7人。
最經典的係BL1-3 這3部車﹐相信係有史以來﹐九巴企位最少的雙層巴士﹐只限企3人。
而最跨張的係中巴的DD1﹐身帶宣傳交通安全的廣告﹐每天都去紅隧打仗﹐每轉都滿車頂閘開車﹐但係法定企位係0人﹐我無打錯﹐真係不設企位的。
除了法例對乘客計算及座位的規限有所修改﹐令巴士要減少載客外﹐上面都有人講了﹐車本身都比以前重﹐特別是多了一部冷氣機。而新車的機械設備也比以前多﹐也增加車本身的重量。這2點扣減後﹐可載的人數也相對地有所減少。
而超低地台車的出現﹐令到不少以前可載客的位置﹐今天也不能載客。例如左前輪﹐離地台太高﹐乘客難以上落座位。樓梯底要存放以前收在車或地台下面的機械設備﹐又唔可能裝座位。
可載客面積也相對地減少﹐形成新一代的巴士﹐是無可能達到當年舊車的載客量。
即使用今天的科技﹐用最輕的物料重新重一部12米長的熱狗﹐用回3N這個設計﹐都會因法例對計算載客量及坐位的規範修改﹐都無法做到載170人的。 |
|
|
|
|
當年人均體重輕好多,一句講曬,今日整部3BL都無可能出牌咁多人,頂多報你140人就要笑了
以上舉例就己經足夠解釋 |
|
|
|
|
原帖由 fai 於 2011-9-15 09:45 發表 
各位覺得巴士載客量減少同路面擠塞關係大不太? quota制度行左12年,加埋西鐵馬鐵將軍澳線夾埋減左唔少巴士走
你覺得香港D路係暢通左定塞車左?
咁你話塞車關唔關巴士事? |
|
字大只顯得人自大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