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聞網新聞稿:
觀塘秀明道擬建公屋
--不知是否在現時的巴士總站及現時的社區中心一帶重建呢?  |
|
|
|
|
果個社區中心,咪大王地頭黎 |
|
|
|
|
攪咁多嘢, 住得連一千人都唔夠?
成本效益好似好低喎 |
|
|
|
|
點解社區會堂唔納入埋公屋範圍,以基座形式興建??
同埋又唔至於話要限死同旁邊秀逸樓附翼一樣高,都應該可以放到24-28層樓都差唔多... |
|
|
|
|
仲有個疑問就係點解唔用埋隔離巴士站嘅地?而且佢分開住宅同社區會堂嘅地積比率,以整個地盤嘅面積計,住宅佔大約六成,社區會堂則佔四成,整體面積比不超過 0.4 * 1.5 + 0.6 * 4.5 = 3.3,相比起一般私人住宅(甲類)嚴重偏低。
政府不嬲鍾意浪費土地,無論係樓宇編排、間格、高度等都好唔合理。
相對地,地產商就會用盡每一寸位,同政府各走極端,形成私樓比公屋、居屋高好多、密好多嘅現象。
一方面政府放風話唔夠地,同時好多人等上公屋,另一方面新起公屋就繼續浪費土地。 |
|
|
|
|
原帖由 xeror 於 2012-3-25 04:12 發表:
仲有個疑問就係點解唔用埋隔離巴士站嘅地?而且佢分開住宅同社區會堂嘅地積比率,以整個地盤嘅面積計,住宅佔大約六成,社區會堂則佔四成,整體面積比不超過 0.4 * 1.5 + 0.6 * 4.5 = 3.3,相比起一般私人住宅(甲類)嚴重偏低。
政府不嬲鍾意浪費土地,無論係樓宇編排、間格、高度等都好唔合理。
相對地,地產商就會用盡每一寸位,同政府各走極端,形成私樓比公屋、居屋高好多、密好多嘅現象。
一方面政府放風話唔夠地,同時好多人等上公屋,另一方面新起公屋就繼續浪費土地。
不過公共房屋這樣建設可減少屏風效應及熱島效應, 而且還增加綠化帶, 這些不是香港市民所訴求麼? 當然, 本人認同此地和巴士總站用地一同發展會更佳. 
反而那些私人住宅, 很多都沒有考慮本人所說的數點了. |
|
|
|
|
原帖由 hkth 於 2012-3-25 14:01 發表 
不過公共房屋這樣建設可減少屏風效應及熱島效應, 而且還增加綠化帶, 這些不是香港市民所訴求麼? 當然, 本人認同此地和巴士總站用地一同發展會更佳. 
反而那些私人住宅, 很多都沒有考慮本人所說的數點 ... 屏風效應不只有高樓就會形成,就算是二十層的大廈,假若設計成面向海岸一字橫排也會有。
相反,高樓也可以沒有屏風效應,例如中環廣場、如心廣場等商業大樓。
造成空氣污染往往不是高樓,而是狹窄的街道及基座商場和會所,往往將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困在地面。
要解決屏風效應,不應只反對高樓,更不應單靠公共房屋,而是從整體道路、土地規劃、公私型房屋座向及建築物基座規管著手。
至於熱島效應,則源於建築物的物料,例如:混凝土牆將熱力儲存、玻璃幕牆反射太陽光。
於天台、外牆,以及道路兩旁種植植物比降低高度有效得多。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