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係季節性的需求﹐不超出美元儲備便可(當然政府都會預了一個指定的浮動額的)﹐因為一段短時間銀紙便會回流銀行。
銀行會用新鈔去取替有損毀的舊鈔﹐舊鈔便會作廢去報銷﹐便可慢慢拉低流通的總數。
至於是否要刻意收回某一種貨幣﹐係無必要。
以硬幣計﹐一張報廢的$100紙幣﹐都已經頂替了20個新流通的$5(這便是前文提及"找換"方式了)﹐所以硬幣不一定要刻意收回。只需利用報廢的紙幣﹐以至其他面額的硬幣正常回流反銀行﹐已經可以調整到整體流通港幣總額。
[ 本帖最後由 kei_hk 於 2012-8-29 17:18 編輯 ] |
|
|
|
|
原帖由 dippy 於 2012-8-29 09:25 PM 發表 
其實如果有人攞走左或用爛左唔見左嘅錢,應該會令流通量跌
咁有無機制去處理呢?
是否印量會比收回量稍多以維持總流通量持平
定係由佢算數
下午看過每年流通貨幣總數﹐基本上係每年有增加的﹐某程度上已經預了這條數。
但以總發行量﹐唔會返回流通市場的貨幣﹐不論係收藏﹐定係民間灰飛煙滅﹐所估的百份比是極之低的﹐所以都唔會刻意去處理問題﹐當係繼續在市面流通便可。
但如果有損毀貨幣回到銀行﹐經驗證後無問題﹐便會以一換一的方式﹐用新貨幣取代。
(不過﹐銀行可能會重中一次中央處理(內部同政府對數)﹐唔會有一張便做一次換鈔程序)
而每一批/年印製的新鈔票﹐其實都係同硬幣一樣﹐都係會印得多一些存倉﹐在有需要時便會提出來﹐流通市面。 |
|
|
|
|
原帖由 Brianonly 於 2012-8-28 14:48 發表 我表妺已在百X超級市場找錢找倒
請問該硬幣在小弟回文3#提到o既邊位, 字與字之間係圓角定係尖角呢?
因為小弟隨後找續得來o既新幣, 有部分係圓角(「U」形或「J」形),
有部分係尖角(「V」形), 睇黎在回文3#話佢手工比較粗糙都算俾面佢.
附圖分別是三個5元硬幣, 發行年份為2012(左), 1993(中), 2012(右),
用兩個唔同角度影出來作比較.
左邊幅圖用紋路對齊, 睇到兩個新幣紋路唔同, 分別呈V形和J形, 最右果個連幣邊都磨薄左,
中間個幣用左十幾年, 雖然外表暗啞, 但手工並無因為用耐左出現明顯崩蝕.
右邊幅圖用個「圓」字對齊, 睇到兩個新幣紋路一樣呈V形, 條邊一樣有磨薄左, 只係程度唔同,
兩個新幣的字跟1993年間距不一, 但估唔到連同一年出品o既都有偏差, 同樣地, 1993年出品
依然保持其「實而不華」的面貌.
[ 本帖最後由 EX-TL 於 2012-8-31 02:31 編輯 ] |
|
|
|
|
離題一問:以前聽過香港既硬幣係o係英國同加拿大製造,請教高手
1.點樣睇出個硬幣係o係英國定加拿大造?
2.而家既硬幣有冇改到生產地?如有,係幾時改、改左去邊?
謝 |
|
|
|
|
原帖由 hkaiw 於 2012-8-29 07:49 AM 發表 
1. 八達通
2. 毫子存入銀行的手續費問題,引致商舖拒收1毫及2毫
其實這會否引申出毫子過多的現象呢?
另一方面,一些飼養龜隻的水池中經常會發現大量毫子 / 人們有時懶得拾回跌了的毫子,這些又是否毫子流失的主因之一?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