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500 於 2006-4-7 12:16 AM 發表
正正就係因為人人的標準不同,所以更要由提供者將佢作為指標的
定義更清楚地列明(清晰、誠實其實係image up的低成本,收益大方法),
以使他人信服(難聽果句就係封後門,費事被人攞佢黎插)。
你所指的"低標",其實係反映出一般人過於安於現狀,慢慢地失去了上進的意識的現象。
到服務出大問題時才醒悟之時,已經太遲。
九鐵車底裂痕單野,或多或少都離唔開呢種心態。
難道要求將最基本ge野做好就係錯?
用PR攻勢係咁講自己點點點安全,以當今的demand黎講,根本係無法使人信服。
有更大說服力的point唔去用,反而用o左其他不相關的point去說人,第一:點睇都講唔通;
第二:咁做只會令人覺得公司對自己內部問題隱而不宣,明D果句係「無私顯見私」;
第三:進步從來只有不斷的競爭才會出現,大家見唔到競爭,信你有進步就奇啦。
*競爭:係公開的條件下進行,與及足夠的認受性,才會有信服力
內部管理質素,一般市民是看不到的,我們見到A公司職員出現紛爭,不代表B公司沒有這些問題
列車裂紋方面,我覺得世界上甚少鐵路會遇上這種事件,該公司處理已頗為恰當,惟公關技巧甚差
我指的質素,一般市民留心清楚就可以看清的質素,例如前線人員的工作態度,效率等
相反車站是否美麗,實際上除了眼舒服一點之外,就沒有太大用途。
留意新聞,某公司新列車啟用即新聞多多,另一公司就幾乎無新聞。
已常常排長龍的客戶服務中心,竟然要不務正業,做鐵路不相關的服務!
OT:
好多時鐵路新聞就是如此
A公司出現較大的問題上報
A,B公司的小問題都會上報
政府已留意到兩間公司的事故較多......
要真正了解所有公司服務質素,首先就要識處理這些報導。 |
|
|
|
|
原帖由 ahbong 於 2006-4-7 00:54 發表
個人譫心地鐵以租賃形式經營西鐵
會全面「東涌線化」
拉疏班次... 取消月票
到時就大鑊
其實現時4種較可行的合併方法是地鐵以租賃形式租用九鐵營運部作營運長時間, 但是這假合併帶來若干隱憂, 一來行政人手比全面合併不能減省更多, 而地鐵車費較貼近市場, 可能價錢方面的減幅不能太多, 希望學生價可套用各線, 身為市民又係小股東的真係兩難
不過比起全面收購/合組新公司/賣九鐵資產俾地鐵等, 租賃形式較為可行, 亦減少了不少估值及政治問題
[ 本帖最後由 GK9636 於 2006-4-7 11:57 編輯 ] |
|
GK9636@ATENVIRO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