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etsu 於 2006-5-26 02:44 發表
其實我以前一直都覺得
來往青衣至荃灣既HYF
船身同顏色都好似有別於一般HYF
而且當船去到青衣碼頭
乘客更係靠船尾
一條用人手搭上碼頭既小踏板上落既
其實呢d 船係咪呢條線獨有既呢?
同樣是當年華僑日報報導新的青衣碼頭啟用時,也說青衣碼頭沿有此兩大特色:
1. 到對岸荃灣碼頭才付錢
2. 上船落船不用跳板,甚為方便
相信到1987年結束時也是這樣了,不似後來1994年青衣恢復有飛翔船服務迴航時,
要用浮躉這麼傳統 |
|
|
|
|
原帖由 LW1 於 2006-5-27 21:24 發表
行得慢應該同船底
設計有關,皆因VS-Propeller放得太後,撥水時水力向上「谷」,
(現今的民安民樂等大型汽車船都有這個問題,)所以信義敦厚四船
後來改斜尾加壓水板改善推力,不過幫助唔大! ...
恭兄實在觀察入微,果然很有經驗...其實總有一個疑問,當年弄這些速度
較慢,設計獨特的敦厚信出來,目的明顯就是要迎接1963年北九紅觀,甚至
灣仔紅磡四條渡輪服務而需要加船,但與這些有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例如,紅磡碼頭是橫向設計...但灣仔史釗域道碼頭又是橫向設計,佐敦道
線也用雙頭車...真是想極也想不通!)
加上,1964年起另一邊廂中區航線已開始採用高勇毅雙頭船,為何小輪公司
要做這些特製單頭車船出來,不全做雙頭車兼給北角三線用?...莫非真是貪
佢可用來兼拖躉?
[ 本帖最後由 fstephen 於 2006-5-30 09:00 編輯 ] |
|
|
|
|
原帖由 fstephen 於 2006-5-30 08:55 發表
恭兄實在觀察入微,果然很有經驗...其實總有一個疑問,當年弄這些速度
較慢,設計獨特的敦厚信出來,目的明顯就是要迎接1963年北九紅觀,甚至
灣仔紅磡四條渡輪服務而需要加船,但與這些有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例 ...
港內線除了雙頭船之外,亦有 民喜 民傑這類細船可用!
建造信義敦厚級可能真係貪其方便充當拖船,皆因未有信義敦厚級之前,
要將不能航行的小輪或浮躉拖行,往往需要用兩艘小輪,例如在下記得
有一單Stephen曾經提過,舊民健擱淺,當年HYF派民天 舊民福兩艘船
去協助及拖行!這樣拖的話一艘大船在前面拖,另一艘細船就需要在壞船
的旁邊磅住,要泊位時更加考功夫,車前倒後,船頭「頂」壞船或浮躉
「埋頭」,而敦厚級拖只需一艘船就得,埋頭時可以打橫車向碼頭,快捷
非常!
在下識得有位劉姓朋友曾經對在下論述~當年HYF造信義敦厚,的確係用
作「工程船」,另一作用就係載客!
而由於六十年代舊紅磡碼頭是打橫泊船,行雙頭車埋頭開身始終比較論盡,
行信義敦厚級就快捷得多,就算當時有 民財 舊民寧等船行走,都不及這
四艘以VS Propeller作推進的渡輪!

圖中除了單層汽車船 民開 之外,左面有 民信(民義?),右面有 民敦(民厚?),可以清楚見到
未加壓水板之前的 民信 級船尾噴出的尾浪是向上谷起,其後就好似波浪一樣,亦即係話推力比航
速更高!水力不能完全向後推把船行得更快成為這個奇特的畫面......
[ 本帖最後由 LW1 於 2006-5-31 14:25 編輯 ] |
|
|
|
|
造幾隻咁既船係為拖其他壞船或浮躉碼頭,對我呢類外行人
說可以是匪夷所思!
若真係要咁做,咁都可以整得佢地行快少少姐?!
印象中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觀北線係用雙頭既勇毅高福
其中三艘,北九紅、觀筲係添榮華泰果類,敦信厚義係後期
觀北線開始無咁多人搭時才一隻一隻咁加入,咁之前佢地係
行乜線既呢? |
|
永遠懷念MJ
|
|
|
原帖由 HY671 於 2006-5-30 23:46 發表
造幾隻咁既船係為拖其他壞船或浮躉碼頭,對我呢類外行人
說可以是匪夷所思!
若真係要咁做,咁都可以整得佢地行快少少姐?!
印象中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觀北線係用雙頭既勇毅高福
其中三艘,北九紅、觀 ...
民信 民敦 民厚八十年代初多數行走中環(卜公碼頭)往大角咀,中環往深水步,
灣仔往佐敦道碼頭,灣仔往紅磡,而民厚亦有行走柴灣往觀塘!
民義 改裝全冷氣及軟座椅後後一直都係行中環往荃灣,間中有行中環往美孚!
西灣河往觀塘多數行 民泰 民歡! |
|
|
|
|
聽你們前輩的見聞,則覺得小輪公司派船很特別,看來是依船種大小維持載客量來決定,昔日六十年代為
大角咀深水步作主力行走的六十年代雙頭車船,由於客量較高,效率較好,去到八十年代由西遷東,改行港
島東黃金線...昔日為舊碼頭問題煩惱的中區主力航線,八十年代減到22分鐘一班後,則行回昔日六十年代
開發港島東航線的單頭車先鋒,真是又見證一次風水輪流傳...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