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路線計劃,好多路線都以載客率決定去留、改定唔改。
但據以往經驗,資料可靠性成疑,外判員工有無認真做記錄
,亦無人知。但署方及巴士公司就用呢堆數字去做重組。
早前,本人見到有外判員工負責統計車流,除了人手記錄,
還用攝錄機拍攝。另外,運輸署緊急事故協調中心運作時,
亦會在指定位置臨時安裝攝錄機進行監察。
忽發其想,客量統計可唔可以做得科學一點?
加上迷你拍攝裝置開始普及,成本亦不高,但可以提升數字
準確度,更方便事後做研究。
個人睇法:
在所需要調查的巴士上,分別裝幾個鏡頭,位置例如
上車門、落車門、下層車尾(車頭方向)、上層車尾(車頭方向)
上車門落車門不用多講,計上落客目的地
下層車尾上層車尾,除左計客,仲有車廂擁擠程度
好處:上面講左
壞處:數字準確,又假設嚴格按標準調整服務,應該有好多線要削減服務
還可能有不必要的私隱問題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以前九巴會做針對性的乘客調查﹐會派2位職員在車上﹐1位職員在乘客上車時派一張紙仔(上面有獨立編號﹐順序派給乘客)﹐另一位職員在落車門收回這些紙仔﹐並且每一車站把這些紙仔釘好﹐紀錄每一個車站有沒有人下車。
當然﹐事後仲會有其他數據處理﹐睇下邊個站上車乘客多﹐那一個站落車乘客多﹐主要係邊區去邊區的客最多﹐會唔會係流水線形式不停有上有落..........
唔知﹐而家九巴仲有無這些針對性的乘客調查?
PS. 科技進步﹐原則上已經可以用科技(CCTV 配合人面辨識技術)去處理﹐但有機會牽涉私隠問題﹐未必可以用科技取代這個最詳盡的乘客調查。
八達通只可大既知道每班車有幾多人上車﹐最多只係靠分段收費去辨識乘客上車的大區域﹐數據未必可靠。
|
|
|
|
|
淨係數上車人數 及 落車人數?
如果係這樣﹐未必夠全面﹐因為唔知乘客係第幾個站去第幾個站﹐這是統計分析重要的事。
單係睇車上人數﹐其實睇八達通交易數據 + 查問司機大既的乘客主要上落車站﹐已經大致做到﹐決定到有無需要加班等因素。
但係我提及的方法﹐係可以取到最全面的數據﹐因為可以知道主要乘客的流量﹐會係集中那一區去那一區﹐從而去睇下巴士線改道﹐新路線的發展策略等用途。
純粹係數人頭﹐未必可反映真實的乘客坐車模式﹐特別係車程長的路線 及 有多個客源的路線。
|
|
|
|
|
其實用八達通機反而好似仲實際,順手做埋八達通雙向收費,好似新加坡咁,就可以準確拎資料。而如果想杜絕呃錢,可將落車回贈機放響巴士站,好似輕鐵咁,唔拍你蝕底,拍左又有記錄
另仲可以計埋即時巴士坐位比app睇
|
|
橫看香港巴膠
|
|
|
本帖最後由 JD3215 於 2016-1-25 02:32 編輯
獲得數據之後還可以建立數學模型加以分析(如影響客量和營運的隱性因子。)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