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3 00:05

KE7066 發表於 2023-5-12 18:30
// 當然實際上香港深夜都已經做緊單管雙向行車,所以都算有先例 //
夜晚搞單管雙程同時會將限速減至 50 k ...

玩得潮水式行車,即係塞車
行50 km/h,點都好過塞喺度拉龍?

個人覺得 西隧 同 汀九橋 係有條件潮水式行車
然後慢線改畫做巴士線

當然最後就條巴士專線前後可以駁埋
南昌一直到上環都係巴士專線咁

KE7066 發表於 2023-5-13 17:54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3 00:05
玩得潮水式行車,即係塞車
行50 km/h,點都好過塞喺度拉龍?


塞車唔等於塞死架喎
搞潮水式行車目標係提高行車速度
本來行 50 km/h 你搞完都係行 50 km/h 又有意思咩?
仲要攬炒埋另一個方向同你行 50 km/h 得不償失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3 22:26

KE7066 發表於 2023-5-13 17:54
塞車唔等於塞死架喎
搞潮水式行車目標係提高行車速度
本來行 50 km/h 你搞完都係行 50 km/h 又有意思咩?


潮水式行車既目標,係提高單向既容量,而唔係提高行車速度
何況西隧2公里長度,繁時減到50 km/h,只係用多咗41秒
如果可以解決前面塞10分鐘,真係唔值得?

反而問題係,西隧容量多咗會塞死上環
上環應該點畫巴士線,去保障巴士不受影響?
宜家三隧分流啲討論完全無著墨

KE7066 發表於 2023-5-13 22:48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3 22:26
潮水式行車既目標,係提高單向既容量,而唔係提高行車速度
何況西隧2公里長度,繁時減到50 km/h,只係用 ...
所以邊個會有兩條 80 km/h 嘅行車線唔揀走去 50 km/h 果邊咁聰明先?
隧道慢車其實係得隧道出口塞死先要姐,咁 one more lane 都係去到出口死架喎

同時逆向比你三線變一線再加 50 km/h 雙重壓縮係咪又應付到先?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3 23:03

KE7066 發表於 2023-5-13 22:48
所以邊個會有兩條 80 km/h 嘅行車線唔揀走去 50 km/h 果邊咁聰明先?
隧道慢車其實係得隧道出口塞死先要姐 ...

如果唔塞,車速快過50km/h
咁正常都唔會玩潮水式行車
就係車速慢到咁上下,先有必要用埋另一邊管道去分流

西隧/汀九橋本身兩邊有各自有三條線
早繁北行/下繁南行三變二,應該唔會塞車?

或者又咁問,你覺得過海隧道/汀九橋,應該點解決?

KE7066 發表於 2023-5-14 11:04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3 23:03
如果唔塞,車速快過50km/h
咁正常都唔會玩潮水式行車
就係車速慢到咁上下,先有必要用埋另一邊管道去分流 ...

你問我的話我會覺得無解架,瓶頸位周圍都係,仲搞得幾多?
搞潮水式最麻煩係安全考量部分,以現有基建而言基本上唔搞好過搞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4 11:27

KE7066 發表於 2023-5-14 11:04
你問我的話我會覺得無解架,瓶頸位周圍都係,仲搞得幾多?
搞潮水式最麻煩係安全考量部分,以現有基建而 ...

我同意潮水式行車唔係度度都適用
大老山將隧呢啲,得兩條線做潮水只會製造擠塞
但汀九橋西隧我覺得又未必無辦法可以落實

安全問題不妨參考下相當可愛既road zipp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0Q2bDnBUc

塞車問題唔解決係可以惡化得好嚴重
香港人口密度太高,唔搵辦法公共交通優先,真係可以全個城市完全塞死,唔係講笑



s3n370 發表於 2023-5-14 19:58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23-5-15 09:30 編輯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2 03:39
1. 三隧分流

唔係話三隧分流無用

1. 三隧分流效用

塞唔塞唔係剩係睇最高車流。
同樣車流持續一個鐘同兩個鐘,條車龍已經有明顯分別。
大概等於一班巴士頂閘留後,同連續幾班頂閘留後,絕對係兩回事。

平時八點半過隧道嘅,未必太大誘因改到七點半。
但接近轉收費嘅時段過緊海嘅,就好有誘因咁做。

即使只係最早同最遲果班改變習慣,咁車龍會遲佐出現,
就算最繁忙收費時段唔改變習慣,最高車流不變,
都可以因車龍遲佐形成而塞少佐。

你仲未計今日大老山加東隧,比青沙加西隧平四十幾蚊。
西隧要再塞多好多先至同大老山同東隧打成平手。
繁忙時間收費一旦實施,兩邊繁忙時間收費嘅差距縮到唔夠10蚊,大把人會轉軚。




2. 打尖專線

唔係太明我講嘅“利用東區走廊去東區無咁塞嘅行車線,
去到臨入隧道先打尖”,同你講嘅紅隧過九龍嘅運作模式有乜分別啦。
麻煩解釋一下。

其實打尖專線嘅運作原理,邊度都係大同小異。
剩係睇南北行插隊位距離隧道口幾遠,唔難發現點解有分別。

重點其實又係細節,講緊點樣畫線,先至唔會拖累埋無咁塞果條路。

至於東隧你畫果條線,平面睇係無問題。
當你留意番去東區微微向上爬升,入東隧係落緊斜。
若果跟你條走線,唔計條路啱唔啱例先,
剩係咁短距離內由高位急斜落去,俾你夾硬起到出黎,
架巴士响呢條路浪底,塞住條線嘅成數都幾高:P

响快速公路呢個位,要開個口俾巴士插隊落去,
effectively即係開個出口俾佢。
度度無幾遠嘅東廊渣華道出口,剩係個出口都接近140米長。
擺番落去呢個位,幾乎去到東廊往柴灣出口嘅隧道口咁滯先至可以開始轉彎。
剩係呢兩點,都睇到你畫出黎條巴士專線係physically impossible。


3. 潮水式行車

將隧Tidal flow嘅最大問題,係入將軍澳一旦塞車,
太近觀塘同秀茂坪,容易攬炒埋呢兩區。
更重要係就算出九龍tidal flow,出到九龍過收費廣場都係兩線,
要去到過佐連德道先至有第三線,樽頸一樣無變。
呢點就算做地圖派都睇到。
所以獅隧出九龍可以潮水式,但入沙田唔得。

而大老山一出到九龍出口,就有支路走,同獅隧情況差不多。
兩邊公路又有一大條快速公路嘅快線,俾D車慢慢排隊入隧道。
你試下假設將隧條龍塞到觀繞,會有乜事?
甚至乎觀繞、大老山公路慢線,响逆通勤方向變埋巴士專線,
等巴士可以暢通無阻去到接近隧道口先至打尖。

題外話,就算未行過Blackwall Tunnel,只要Google一下同埋做下地圖派,唔難搵到原因。
Not all tunnels are built equal.
Blackwall Tunnel北行管道有逾120年歷史,限高4米及極之窄。
個人實測只係比大潭水壩好,比行羗山道仲牙煙。


4. 鐵路對邊緣區嘅影響

你計嘅數係細緻,可是流於cherry picking及狹隘。

亦正如我早前所講,用巴迷視角係一回事,但大多數嘅客唔係咁睇。
我敢講呢板大多數人,唔會搭西鐵往返大西北及荃灣。
但你自己睇下即使荃灣西貴同唔就腳,一樣大把人搭佢往返大西北。
西鐵再就腳D,巴士會死得仲慘。
長久以來大把客搭西鐵落到尖東、紅磡轉215X去九龍灣及觀塘,
而唔搭樓下就有嘅直車。
近年鐵路通車,巴士都唔會即減都跌客。


就算剩係睇巴士,以前剩係邊緣區域出旺區,甚至駁腳車都做唔切,
邊度有咁多去其他新市鎮直車?
穗禾苑唔見得會有條280X,以及黎緊嘅85/88X。
未有290系、88及798系等線,將軍澳、秀茂坪同四順唔通無人去荃葵同沙田咩。
呢D區以前剩係做駁腳、出油尖旺同過海都未做得切啦。

睇個更大嘅picture,香港入面嘅基建無乜超前嘅建設。
新鐵路通車係提供佐一條新嘅大動脈,但同時造就佐唔少鐵路嘅樽頸位,
俾巴士有機可乘。我成日講嘅東九已經係。

睇下930,東涌線通車後頹佐一排。
但港島嘅自身發展及港島線自己都超負荷,
造就佐930A 930B 930X 933。
934 935 936系亦因此越做越大,更加深入。



5. 基建

用每公里巴士線有幾多巴士呢個比例,頂多可以睇巴士線滲透率有幾高,
用落其他地方做比較本身問題多多。唔理解點解仲要堅持用唔係咁用嘅參數。

用段路有幾多巴士無疑係合理得多。不過一去到比較成本,
你嘅approach亦一樣係cherry picking。
畫巴士線嘅成本極平,就算牽涉掘路改地底水電嘅工序,
呢板大把人買巴模影相架生嘅駛費可以整一條半條。
同用億計起嘅基建差得遠。
劍橋地勢平坦,基建嘅費用本身都平一截。

而你提到劍橋嘅Busway使用量唔高,香港咁高用量,
正正反映佐前者仍有空間擴張,香港主幹線行Busway嘅擴容空間唔大。

劍橋嘅人口同密度低,整個郡嘅面積係全香港嘅三倍,
人口只係大約荃葵青兩區加埋。用巴士主導係合理之至。

倫敦人口密度高過劍橋而低過香港都唔諗busway,
用鐵路直入都心。香港何以有條件咁做?

更重要係,就算响公路起多條公共交通專用嘅道路,
你都識得講,解決唔到入到市區嘅問題。
鐵路入到市區,銜接地面及其他交通嘅用地要求無公路咁大。
香港市區土地緊拙,呢點明顯鐵路佔優。

CRH5 發表於 2023-5-14 21:58

本帖最後由 CRH5 於 2023-5-14 21:59 編輯

castanopsis 發表於 2023-5-14 11:27
我同意潮水式行車唔係度度都適用
大老山將隧呢啲,得兩條線做潮水只會製造擠塞
但汀九橋西隧我覺得又未必 ...
十年前中秋節大老山隧道試過玩潮水式行車,入新界三條綫、出九龍一條綫
印象中個陣出九龍收費廣場塞車,同埋要專登揾人去截車比巴士出,之後都唔覺有再玩過了 (not sure, 有錯請指)


大老山依D長隧道應該學台灣雪山隧道整慢相機,影D烏龜車
次次行快綫得個 50 60 仲要比隔離綫巴士爬頭真係會燥

(btw 東隧都成日有依D拉龍情況)

至於三隧分流你話有無用,其實唔多唔少都有既
至少去西邊唔洗專登兜返落紅隧、趕時間又塞車既時候唔需要兜個圈行東隧

樂仔〞 發表於 2023-5-15 10:25

s3n370 發表於 2023-5-14 19:58
1. 三隧分流效用

塞唔塞唔係剩係睇最高車流。


(前面太多唔 quote 鳥)若果話東隧真係想整巴士專線

我會覺得由東廊東行鰂魚涌出口對出 , 由東廊中線延伸出去右邊支路嘅慢線起開始劃
劃到去東廊民康街入口就足夠
然後巴士專線完結一刻起 , 劃虛實線防止快線私家車 cut 向 "慢線" 入東隧
個人認為唔一定要成條巴士專線追到入隧道口 , 但至少東廊由銅鑼灣起上橋嘅非巴士車輛都無哂優先權
頁: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外國經驗對香港巴士網絡有無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