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署助理署長電台訪問談巴士乘客強制戴安全帶新例
  
[複製鏈接]
 | 
 
 
 
 
 
 
 
運輸署助理署長(技術服務)區家傑今早出席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接受訪問,講解巴士乘客強制佩戴安全帶的新法例。 
 
就巴士企位的安全問題,他解釋雖然站立乘客無法佩戴安全帶,但車廂內已設有連續式扶手、高摩擦度地板等設施,以確保乘客站穩,平衡了安全與營運需要。 
 
他亦明確學童如果沒有佩戴安全帶,學童本人要負上法律責任。他表示在校巴上,保姆會從旁監督,確保學童佩戴好安全帶。 
 
  
詳細訪問內容 (錄音: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HK2000/episode/1054799) 
 
問: 為加強保障道路安全,政府早前刊憲修訂法例,內容包括將強制安裝及佩戴安全帶的規定,擴展至所有新登記的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輛,例如巴士、小巴等。另外亦涉及加強規管司機駕駛時使用流動電訊裝置。請問這次修例的目的是甚麼?法例將於何時正式生效? 
 
答: 政府非常重視道路安全。司機與乘客佩戴安全帶,可在交通意外發生時提供關鍵保護。數據顯示,司機或乘客使用安全帶後,在迎頭碰撞意外中,死亡和重傷的機會均會大幅降低。死亡機會可減少四成,重傷機會更可減少七成。 
 
回顧香港歷史,第一條與安全帶相關的法例在42年前(1983年)生效,當時規定適用於私家車前座司機及乘客。由於效果良好,到1996年再擴展至私家車後座。隨後,我們在2001年開始要求的士安裝及佩戴安全帶;到2004年,公共小巴亦納入同樣要求。 
 
在車輛上安裝及佩戴安全帶是國際社會提升道路安全的大趨勢。目前香港仍有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輛未被納入規管,因此我們希望進一步保障乘客和司機,將規定涵蓋至剩餘的車輛種類和座位。 
 
新規例主要分兩方面: 
 
第一是安裝方面。由2026年1月25日起,所有新登記的公共及私家巴士(包括專營巴士)的所有乘客座位、私家小巴和貨車的後排乘客座位,以及特別用途車輛的司機和所有乘客座位,都必須安裝安全帶。此補充規定實施後,自該日起所有在香港新登記的車輛均需安裝安全帶。 
 
第二是針對保障學童的特別措施。假如學生服務車輛(校巴)在2028年10月31日後仍希望繼續接載學生,則必須在2028年12月31日或之前安裝安全帶及保護式座椅,否則將不能繼續營運。 
 
至於佩戴方面,原則很簡單,我們的口訣是「安全帶,坐低就要戴」。由2026年1月25日起,任何司機或乘客,只要其座位上已裝有安全帶,就必須佩戴。 
 
問: 佩戴安全帶是乘客的責任。您剛才提到學生服務車輛,如果學童沒有佩戴安全帶,責任誰屬?司機有責任嗎? 
 
答: 根據法例,責任在於佔用該座位的乘客本人。假如座位上已安裝安全帶,而乘客選擇不佩戴,該乘客便需負上法律責任。 
 
當然,就學童而言,情況相當理想。由於從小教育,學童本身已很主動佩戴安全帶。事實上,學童車輛上有兩項保護設施:安全帶和保護式座椅,兩者結合能提供非常高的保護。 
 
我可以舉一個具體例子:2021年6月,曾發生一宗涉及校巴的嚴重交通意外。當時一輛載有50多名學生及一名保姆的校巴在大涌橋路高速衝向路旁的單車徑。幸運的是,該輛巴士已安裝了安全帶和保護式座椅,而且學童們都主動佩戴了安全帶。最終,車上只有20多名學童受輕傷,並全部出院。這件事足證其成效,此後學校及家長都傾向選擇具備這些安全設施的校巴服務。 
 
問: 明白學生的安全意識較高,但始終涉及執法。萬一學童真的沒有佩戴安全帶,法律責任到底在誰身上? 
 
答: 法律責任其實在於學童本人。不過,學校與校巴服務供應商之間存有協議。我們規定,提供小學及幼稚園服務的校巴上必須有一名保姆。保姆的職責是照顧學童上落車,並在他們坐好後,檢查是否已佩戴好安全帶。雖然保姆本人沒有直接的法律責任,但她會看顧車上所有學童,確保他們在整個車程中都佩戴着安全帶。 
 
問: 關於安裝方面,現時巴士、私家小巴等加裝安全帶的情況如何?過程順利嗎?業界有否反映因安裝涉及成本而需要資助? 
 
答: 校巴方面問題不大。過去數年,我們一直與校巴服務供應商保持溝通,確保在條例生效時,市場上有足夠的合資格巴士提供服務。供應商亦有時間準備添置新巴士或進行改裝。隨着新舊巴士自然更替,不合規格的舊巴士會陸續退役。預計到2028年10月31日的期限時,現役校巴中只有少於5%未能符合新規定。 
 
至於公共巴士,政府一直推動營辦商提早準備。自2018年7月起,所有新購入的公共巴士的上、下層座位均已配備安全帶。同時,營辦商亦正為現有車隊進行改裝,至今已有1,900輛巴士的上層座位加裝了安全帶。 
 
問: 乘客「坐下便要戴安全帶」,但對於企位的乘客,在安全保障上如何平衡? 
 
答: 這是大家都理解的情況。安全帶自然需要坐下才能使用。與世界各大城市一樣,巴士設有企位,讓乘客在車廂下層走動以準備下車,是營運上的需要。 
 
不過,我們已透過其他方法提升企位乘客的安全。例如,巴士車廂內已配備連續式扶手,確保乘客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都能找到穩固的地方攙扶。地板亦採用了高摩擦度的防滑設計,讓乘客更容易站穩。此外,現時車廂內的企位空間也比較寬敞。 
 
 
 
 |   
 
 
 
 |  
| 
 https://linktr.ee/hkitalk 
 | 
 
 
| 
 | 
 
| 
 | 
 
 
 
以ATENU 為例,係咪代表有 最多 46-47 個客準備落車? 
 
公路線最少有 5 分鐘以上都無站點定義佢地準備落車? |   
 
 
 
 |  
| 
 . 
 | 
 
 
| 
 | 
 
| 
 | 
 
 
 
 
如果係都要追問邏輯誤區唔放過 
 
下場只有兩個 
A.嚴禁企位 
B.企位車限速50-60 
 |   
 
 
 
 |  
| 
 | 
 
 
| 
 | 
 
| 
 | 
 
 
 
 
話說而家九巴P線同嶼巴嶼南線部分用車都冇企位,現行做法係唔係乘客必須等車停站後先至可以離開座位,唔可以提早企起身準備落車? |   
 
 
 
 |  
| 
 | 
 
 
| 
 | 
 
| 
 | 
 
 
 
 本帖最後由 吳宗錡 於 2025-11-3 19:53 編輯  
 
[個人猜測]學大陸咁,行快速公路嘅巴士路線由頭站至落快速公路之前都不設企位? 
但現行法例應該唔容許巴士喺登記上有企位嘅車臨時唔開放企位 
 |   
 
 
 
 |  
| 
 | 
 
 
| 
 | 
 
| 
 | 
 
 
 
個「解釋」牽強到…… 
座位本身都有扶手畀客扶穩 
而坐喺度,地板防滑更加「坐得穩」 
咁坐喺度戴安全帶嘅意義係? |   
 
 
 
 |  
| 
 如要討論,請先人身攻擊一次😇 
 | 
 
 
| 
 | 
 
| 
 | 
 
 
 
 本帖最後由 ccchhhuuunnn 於 2025-11-3 20:34 編輯  
JX9097 發表於 2025-11-3 19:56 
個「解釋」牽強到…… 
座位本身都有扶手畀客扶穩 
而坐喺度,地板防滑更加「坐得穩」 
  
唔講呢個法例合唔合理,或者高官唔熟書亂答又一回事,不過座椅扶手同企位扶手嘅意義係唔同 
安全帶意義係令乘客受避免意外急剎時防止受慣性影響拋出車外造成二次沖擊受傷。所以要乘客穩定連接嘅係車輛本身而唔係張座椅。 
冇安裝安全帶嘅巴士座椅,櫈腳冇加固落車身度,如果記得十幾年巴士加安全帶係要加固埋櫈腳。冇加固張櫈只會連人帶櫈飛出去,坐得穩(張櫈)係冇用嘅。更加唔關地板防滑事,佢防滑啫,唔係有隻鬼手拉住你等你唔飛出去 |   
 
 
 
 |  
| 
 | 
 
 
| 
 | 
 
| 
 | 
 
 
 
JX9097 發表於 2025-11-3 11:56 
個「解釋」牽強到…… 
座位本身都有扶手畀客扶穩 
而坐喺度,地板防滑更加「坐得穩」 
  
你揸車都揸住軚盤架,你咪同阿蛇/官拗話揸車唔駛戴安全帶囉 |   
 
 
 
 |  
| 
 | 
 
 
| 
 | 
 
| 
 | 
 
 
 
ccchhhuuunnn 發表於 2025-11-3 12:18 
唔講呢個法例合唔合理,或者高官唔熟書亂答又一回事,不過座椅扶手同企位扶手嘅意義係唔同 
安全帶意義係令 ...  
利申:巴士一有安全帶已經扣,講緊龍運第一代躉, 
小巴仲未強制裝安全帶年代已經係。 
我唔想萬一出事做炮彈。架車本身無、企位無得扣就無計。 
 
企位無得帶安全帶點會唔知,亦明顯係會被針對嘅問題。咁答明顯係有準備過。真係有幾大幫助係另一回事。 
覺得企位唔駛帶去拗坐响度要帶係唔合理, 
邏輯就有如隔離標準低D,我係要降低標準去遷就。 
 
有巴士/旅遊巴界KOL比較過香港、台灣、英國及歐盟規例, 
香港係最嚴格,其餘三地區都係上高速公路嘅巴士先至要帶安全帶。 
個人大致同意佢嘅分析。 
只係想指出香港市區巴士上高速公路嘅機會,遠遠大過另外三個地區, 
採取較嚴謹嘅規範又難以話毫無道理。 |   
 
 
 
 |  
| 
 | 
 
 
| 
 | 
 
| 
 |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25-11-3 13:47 編輯  
吳宗錡 發表於 2025-11-3 11:46 
話說而家九巴P線同嶼巴嶼南線部分用車都冇企位,現行做法係唔係乘客必須等車停站後先至可以離開座位,唔 ...  
好奇怪點解無人去問,如果有人執法時,個客咁啱要起身落樓下, 
呢D情況點處理?唔可能咁樣屈個客架喎。 
另外法定載客量係計總人數,咁啱企佐起身行前行後係唔會計超載。 
 |   
 
 
 
 |  
|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