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在二十年前已經開始引入智能卡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付款方式,但是其整體的收費方法卻與七八十年代,上車付款的年代沒有太大分別。
在五六十年代,當時乘搭巴士是需要向售票員買票的,並按實際乘搭的路段收費,但到了七十年代,為了節省人手,市區路線便全面改用一票制,而後來亦只增加了「遞減式收費」(即從起點站上車,無論乘搭多少路程,都需要付全程收費),只有部分早年開辦的郊區路線仍然保留了分段收費。直到現在智能卡年代,巴士路線仍是如七十年代一樣,上車按價錢牌所顯示的價錢逐程付款,真正按實際乘搭路程計費的就如同七十年代一樣,只有少數郊區路線實行。
除此之外,在現代不少大都會,為了鼓勵乘客接駁,避免開辦點對點長途巴士路線,全市均設有劃一的轉乘收費,於特定時間內以指定方式,在任意路線(豪華服務除外)及車站間轉乘,均能享有折扣優惠。但在香港,只有少數指定組合才有轉乘優惠,而優惠額亦只能按路線以查表方式找出。例如在外地的大城市,使用地鐵於指定時間內轉乘任意巴士,巴士一程可享大幅折扣,甚至免費轉乘;但在香港,從地鐵轉乘巴士,則只有轉乘地鐵公司的巴士才可以免費接駁,而地鐵公司的巴士則只有在少數地區設有服務。這導致在其它地區無法有效利用地鐵服務,而巴士路線亦不必要地深入地鐵能夠前往的市中心。而幹線巴士缺乏接駁收費優惠亦令該等路線無法有效發輝最大效用。
|
|
進智公交
|
|
|
好簡單,只要比港鐵食哂四巴,就可以達成你心願,到時唔洗擔心,唔會再有點到點路線,只會有港鐵接駁,滿足哂啊準生你要求。 |
|
|
|
|
你說的是收費系統嗎?
這是收費政策及收費制度
我仲以為係評冇落車智能機,冇全面既雙向收費系統,或經常錯方向錯轉乘等硬件,軟件影響
|
|
|
|
|
外國既交通公具, 好多都係公營/補貼
或者係政府外判 (車資收歸國有再比服務費),
同香港本質上吾同
|
|
|
|
|
cruisesnet 發表於 2017-7-31 10:29
外國既交通公具, 好多都係公營/補貼
或者係政府外判 (車資收歸國有再比服務費),
外國好多係長途流水,點對點特快只限定日子時間,同埋所有公交由市/郡政府營運,點同香港直接比較?類似的收費模式像電車,你搭幾個站,同由頭搭到尾價錢一樣。 |
|
|
|
|
仲有外國大多都網狀社區,好簡單就畫得出界線
但香港地本身就一個個point....
而且外國所謂既成功,都係要補貼先得,有幾多真係單靠自力做得好同大?
|
|
|
|
|
以前的港島中巴都是以長途流水為主,點對點特快同樣平日繁忙時間限定。但大家都看到現時特快普及化後的新巴服務質素與中巴年代相比如何啦。 |
|
進智公交
|
|
|
新加坡做緊
結局係啲線條條都係大流水
營運效率唔太高
打個比喻:當依家有條屯門公路一條青山公路,
但屯門公路X車得繁時有,下路得幾條52X/53/234B行全日
又或者263喺屯門兜到深井再上公路去到沙田行哂86K再兜埋馬鞍山海皮
要坐快車坐西鐵啦,屯門人會唔會暴動?
其實香港巴士長途線同短途線係就係重疊
但短途買餸線都夠客,上都幾分鐘
再玩埋啲長途線趕客為咩?
|
|
康城、啟德、皇后、屯門,冇一個唔係錯誤
|
|
|
本帖最後由 miklcct 於 2017-7-31 14:00 編輯
你又有無見過其它大城市等短途線閒閒地要20至30分鐘一班車?!
現時新加坡已經沒有任何郊區,市區內有很多長途大流水很正常。
|
|
進智公交
|
|
|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7-7-31 14:23 編輯
你說的是甚麼短途線?一下子我又諗唔到喎。
我覺得係香港多人到可以常設短途線,咁長途線就唔使按里程收費,空出載客空間畀真正長途客,市內路程亦可加快。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