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3做獨市 班班坐滿都幾和味唔好似其他地區既A線 比E車搶客 搞到吉車遊街 |
|
|
|
|
有個有趣的現象, 城巴A/E線並存的路段,各有各做,並不算太互相搶客。 但龍運在相同的情況下,尤其新開的A線,往往被E線搶了大量乘客。 |
|
|
|
|
我估你講龍運的情況係講元朗、屯門和大埔三區。這三區有個共通點,就是一開始只有E線的服務,A線是後來才開辦。
先講大埔,一條E41服務哂大埔區的主要屋邨屋苑咁滯,
A47X的服務範圍比E41細咁多,
客源基礎比E41弱。
至於屯門和元朗,A車的獨市位都算明顯,
係重組後的A33系列唔知可以點形容。
當然,對消費者而言,主要都係睇價錢和時間做人。
而巴士公司就梗係搵錢至上,
兩巴「重A輕E」的態度和策略在所難免。
|
|
LL3850
|
|
|
AVW28 發表於 2018-2-27 07:50
我估你講龍運的情況係講元朗、屯門和大埔三區。這三區有個共通點,就是一開始只有E線的服務,A線是後來才 ...
謝謝師兄回覆和分析。
其實也大致同意。
不過既然龍運失了先機,後期才能開A線, 走線和定價就不應該「過份進取」。
例如,僅僅過里數下限的A33系就應該考慮不收到盡,跟A41收$22.3可能已經是兩個結果。
其次, 不然直接和E線(尤其直出那些路段)硬碰,A47x 富亨/大埔墟站和A37天水圍市中心,便是比較成功的例子。我有些朋友住在附近也會使用上述兩線。
反而A33X 繞經安定友愛,該區本身有直出密車E車,自然無客,仲因行車時間加長嚇/趕走屯門市中心和其他較前車站的潛在乘客。 睇番重組前的A33P,一班車有60個客就知道其成功之處。
A31P好客,A33無客。 大家都是服務青山公路,表現極端。相信和其大差距收費,和其它轉乘方法價格時間對比也很有關係。
A36大部分路段和E34B平排,擺明車嗎執想不到E車, 或想舒適快捷一點的人。 |
|
|
|
|
今年年中港豬澳大橋通車,A線就有望擴大客源。龍運爆開A線係為左咁者 |
|
九鐵動力 拓新領域
|
|
|
A32 都好淡下 A31大包圍年代者唔好得去邊  |
|
坦克王EH 9697
|
|
|
本帖最後由 AVW28 於 2018-2-27 10:42 編輯
客觀d講,我估巴士公司和運輸署在98年開線時都無諗到咁長遠,無諗到西部通道(2007)、港珠澳大橋(2018?)和赤臘角屯門連接路(2021?)真係會起,
亦無預計到開放自由行(2003)既事會發生。
當年的開辦的A線都係做d就近既地區和市區為主,
新界就只有沙田(A41)和荃灣加葵涌(A31)較近機場;
再加上市區的A11、A12、A21和A22。
在既有6條A線外,A43、A41P、A33和A10都在2010年前陸續開辦,
再到近幾年開辦的A20、A29、A29P、A31P、A32、A33P、A33X、A36、A37和A47X,
以及計劃中或等待開辦的A23、A26和A17,令到機場A線的覆蓋面越來越大。(未計NA線)
我個人估計,兩巴如果再開機場線,都會以A線為主。
(得戚講句:「睇下我講既A40和A42幾時上RDP?」)
至於我提到既「重A輕E」呢個terms,
其背景都係因為道路網連接得更完善(近因)和自由行政策帶動(遠因)所致,
以致巴士公司大量開辦A線,畢竟這也是巴士公司另一個搵錢的時機(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
(我估98年時已經失去一次,這是幾十年難得一遇的機會)
雖然價錢係重要,但如果A線的特快效果比E線明顯(定義:不少於20分鐘),
兩者收費差距唔太大(定義:差一倍又太跨張),
相信A線都不乏捧場客。沙田、荃葵和市區A線和E線都可以各有各做都有其原因。
老實講,A47X其實收得合理,係E41收得太平(有乜理由會同E42同價?)。
|
|
LL3850
|
|
|
E41 收得太平其一,而 A47X 本身都收平左(之前 A47 收 $30.9)
|
|
|
|
|
新機場線投標時E41係經埋沙田,到開線時才拆開E41,E42
講開又講,龍運除當年標書個幾條E線外,實際上無再開新E線,所有新服務地區都是A線(如馬鞍山,北區)
E32A/E33P可說是E32/E33支線
E34A/B只不過是E34分拆出來
|
|
九鐵動力 拓新領域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