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型巴士即係類似以前九巴AM,鐵巴3XX之類嘅巴士,單層,載客量40-50人左右,大部過小巴但細部過大巴,適合用喺小巴唔夠載,但係又要求靈活性嘅地方,例如上落山等等,適合用來做高密度地區嘅短途接駁服務(例如慈雲山上落山)。
點解唔見香港有好多呢類巴士喺街上行,而家除咗16/19座之外就全部得返11米以上嘅雙層大巴,連單層巴士都少,雙層大巴速度慢靈活性低,做接駁效率好低。
根本唔同嘅巴士係適合喺唔同嘅路線到用,例如鄉郊當然用16座,好似逸東之類嘅環境應該用掛接,長途公路線就用雙層最理想。點解而家唔係16/19座就得返雙層大巴?
|
|
進智公交
|
|
|
4個字 : 營運成本
養一部單層車同一部雙層車﹐成本唔相差得大。
但係要做番相同的載官量﹐隨時要多一倍的單層車。
試問巴士公司點會大量用單層車。
(路面情況唔容許用雙層車就無辦法啦)
而家除咗16/19座之外就全部得返11米以上嘅雙層大巴,連單層巴士都少
E400 超過11米? 仲有幾部2軸雙層巴士都超過11米?
差不多夠鐘的 ATS/AVS 又超過11米? |
|
|
|
|
人手唔夠,當然有大開大
好似小巴,7部19座先差唔多接近一部ATENU
但就比巴士用多6個司機
其實小巴除左做一D巴士去唔到既地方外
市區基本上都應該用巴士行走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用番慈雲山做例子
做低堆小巴線, 咪有可能有中型巴士
香港個環境係小巴/巴士都唔夠司機
好似37A/M呢類線用車多, 成個慈雲山都塞滿佢地D車
最簡單就係俾小巴公司用大車, 或者叫巴士公司做小巴條線
但呢啲影響既得利益者嘅事我地政府係唔會做
所以司機繼續唔夠, 有限嘅路面繼續堆滿頂盡19個位嘅小巴, 繼續塞車, 繼續脫班
專利運輸唔係小巴公司, 就係巴士公司
小巴唔可以用中巴, 巴士用中巴又唔夠小巴車鏈搶客
香港人出名麻煩, 小巴夠快載唔晒要等又嘈, 巴士夠大班次唔會好似小巴咁密都要嘈
咁最後咪又係小巴繼續贏
政府繼續容許多客嘅路線出小巴車鏈其實唔會有好結果, 亦更加唔會有你所謂嘅中巴大規模出現 |
|
|
|
|
因為252,268m開左都冇中型巴士 就知根本唔想入 至於其他公司。。。 |
|
|
|
|
本帖最後由 kitarolo 於 2019-5-31 12:23 編輯
連今日昂坪都試
E400就知咩嘢事……
初時我以為佢會行回頭路
石壁轉車站復活,雙層做東涌
至石壁一段,再分乘兩部單層
往大澳及昂坪。
|
|
|
|
|
其實某程度上如果官方肯出手
唔難搵到一個兩邊都有利既方案
巴士公司同小巴公司互相租車加補貼
絕對可以互補不足
對巴士公司嚟講
如果有小巴幫手頂下蝕錢線既班次
可以節省唔少成本
繁忙時間放單層落去車海級小巴線
單層車又可以成功落腳
對小巴公司嚟講
而家請人難成本又急升
繁忙時間成日唔夠車客量流走
有巴士公司支援/補貼可以改善經營狀況
|
|
某巴士公司疑似謊稱區議會重組方案經區議會通過
|
|
|
九巴剩係引入一架中型巴士,可能會係e200 mmc |
|
|
|
|
90年代 Dart 仔通街都係嗰時,Dart 都係叫中型巴士,
只係因為後期走低地台及雙門化,才多了一些10.6/7米的Dart SLF
再到98年,城巴發現一部MAN NL262 可以上山下海,又可以載69個人,
所以之後先逐步轉晒做大型單層巴士
其實好多屋村接駁小巴係應該轉用中型巴士,
如翠林去寶林/屯門去上水
但係你知道營運阻力係小巴牌價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