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RyanPun 於 2024-4-21 23:07 編輯
80年代:大埔道 加 獅隧
如版友所講、新市鎮發展會帶嚟交通需求增加、某程度上沙田有需要因應新市鎮持續向外發展 而定時規劃新嘅主幹道、先有後來規劃嘅T2同T3+T4等
90年代:陸續有 城隧 同 大老山
同時因為有呢兩條隧道、部份路線改路後塞少咗車、行車時間亦縮短咗,成本減低嘅效果下、重組後營收的確有改善。
00年代:青沙
青沙本來有疏導作用、但欠缺周邊完善嘅連接路、變相效果大打折扣。然而00年打後嘅巴士線狀況,亦都唔似90年代出現城隧同大老山時、比舊有路段更方便同快捷、路線重組/改行新路同時改善咗塞車問題。
今時今日變相好似286C咁、改去行青沙仲慢過本來86C行獅隧嘅時候、試問下又點樣可以改善路線蝕錢問題?九巴Hea做係一回事,更大主因係沙田嘅道路規劃、呢20年近乎冇進展過,連傾咗最少20年(連埋上世紀倡議起T3同T4討論、係50年都嚟緊)嘅T4連接路、到今時今日都仲未傾掂數 批錢動工,沙田堆巴士線盤數要改善、至少最基本係沙田啲道路網要配合得到今時今日嘅發展、先有資格講賺蝕。
|
|
最愛的、城巴的、667的、一個傻佬
|
|
|
T4咁多年的阻力係來自邊度?T3即係現時咩路線,thanks
|
|
|
|
|
T4路多年來都是因為景觀、噪音問題而拖延,初期影響的是蔚景園,後期則是溱岸8號。
T3路即是沙田區內一段青沙公路。
|
|
|
|
|
286c收貴你1蚊已經係誘因。改善唔到行車時間,成本減唔到,唯有諗方法收貴啲增加收入。所以出現286c打特快收貴你1蚊。
唔只沙田,全港塞車情況係比以前勁咗,但道路網無大改善。
九巴hea做就係因為無賺,點解無賺,就係路面情況惡劣搞到成本大增,甚至有人會因為咁而唔搭巴士。塞車其中一個原因就係道路網,根本所有野都環環相扣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