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舉報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14:07 發表 據本人建議32B是取消,專線巴士往來象山、石圍角的重任落在32及32M線,至於往來荃灣的乘客,可選乘紅色小巴,或到葵芳乘32M,32B往荃灣其實客量正不斷萎縮,甚至繁忙時間,亦未能坐滿一輛專線小巴,所以才建議該線取消,以紅色小巴全權取代往來荃灣的任務。
原帖由 32 於 2008-8-9 15:3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從以上說話,反影你其實唔係好了解石圍角象山的人乘車模式, 硬要建議,只會像運輸署一樣 其實我都講左好多次,根本係定線問題,32系的定線已經過時,要大改先有用,而且石圍角根本係屬於荃灣區,最就近亦係荃灣,硬要將佢跟上葵一 ...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16:53 發表 反映該區人口的乘車習慣,從巴士及小巴客量已可了解,荃灣方面,大部份都習慣以紅色小巴往返,故巴士服務荃灣至象、石兩地實有浪費,可不專注於現時仍有一定客量的的葵芳線?把荃灣往來象石的任務給小巴,做好葵芳線。 同意,32系 ...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14:0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回dcyw﹕憑『31與86最少乘客的地點均是荃灣西站,就算有乘客也 是先選乘31的。』可知即使31線撤出荃灣西站,只對一小部份的乘客有影響,而這些乘客可選乘86小巴或到沙咀道乘31線,我認為建議有很高的可行性。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14:0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第二﹕紅小加價,客量回流,倘若路線仍舊繞路,優勢必定會失去,相反若改行新路,至少在居民感覺上不用再陪繞石、安蔭,直接從石梨往荃灣,增加吸引力。其次,車源增加,同樣穩定班次,令乘客能預算何時有巴士到站,這點現時的31線是不可能做到的,當有司機缺勤,居民甚至要等較長時間,此時紅小可能已到達荃灣,故本人建議改變行車路線及與30合併增加車源,對穩定班次而言是不可劃缺的。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14:0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第三﹕對31的影響是正面的,至少令路線有足夠車輛行走及調動。相較於現時31線只有5-6架巴士,其調動班次能力不高,自然令居民卻步。
原帖由 32 於 2008-8-9 18:29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所謂習慣,只係養成,但實質需求係改變唔到, 正如石圍角對往返荃灣地鐵站有實質需求,但巴士偏要去葵芳, 市民便會有自我一套上班模式,就係行去, 唔信自己去睇下有幾多人咁做 有幾多需求去葵芳,咁多年黎事實罷在眼前, 至於 32B ...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14:07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第四﹕31M的問題﹕特別班次的乘客,是享受中途不停站的優勢,何況繁忙時間,昌榮路及葵涌道十分繁忙,若能減少巴士停站次數,對繁時交通舒緩有正面的效果,其次特別班次若能固定實施,正常班次在途徑此站時可不停站直接前往下一站,另外,傍晚回葵芳的特別班次客量較少,都出現空車亦不足為奇,但目的是最重要舒緩在葵芳鐵路站的龐大人群。當特別班次行走時,車輛會停定於以往蛇車司機休息放車的地方,再好似260C上客一樣,在通道出口上客。
原帖由 dcyw 於 2008-8-9 20:0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首先,乘客是否在同一月台但不同隊伍等候正常班次與特別班次呢?若是,請 先解決等候空間不足的問題。若否,會為乘客帶來不便。 不停站固然是優勢,這點我也認同,但在該三班特別班次提供服務的時段裡, 正常班次總會稍為減少卻 ...
原帖由 Andrew999 於 2008-8-9 20:1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首先乘客會在原來月台外劃出空位等待此線。 不設回程及改為20分鐘一班我亦認同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站規|清理本站Cookies|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GMT+8, 2025-5-2 0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