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數天前的事。
電車經過中銀總行, 有一群老人家在抗議,
要求中銀賠償迷債損失。電車上有一對年輕夫婦,
本能反應的說︰「賺錢你又唔出聲, 蝕錢就出黎抗議,
輸打嬴要。」
不知何時, 香港人變得如何是非不分。
現在的問題不在嬴錢輸錢, 而是背後的行銷手法。
你明知買債券的人沒有專業知識,
你說儲錢他們就以為是儲錢, 你向他保證低風險,
他們沒理由不信。
我們就是信任這份專業, 以為專業不會騙人。
整個社會的運作, 背後就是無數份信任。
我們相信到警署報案不會被強姦,
我們相信病危到醫院不會被遺棄路邊自生自滅。
萬一真的在警署被強姦, 在醫院門口失救而死,
我們相信社會會為公義出聲。
可是越來越多人顛倒黑白。
如果你說四叔買迷債蝕幾億,
因為他有這份知識, 只能說抵死。
但一群除了自己名字外, 近乎文盲的年老市民,
你將所有驗證的責任推到他們身上, 這是甚麼道理?
政府要起鐵路, 先收地後以經濟發展為理由,
來招「霸王硬上弓」。這算甚麼以法治國 (rule of law)?
如果市民覺得這可以接受, 根本是接受倒退。
有問題的是繁瑣的制度, 而不是rule of law,
要犧牲「法」這個東西去成就「$」,
未免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侮辱了香港的制度吧?
更甚的事, 市民認為爭取「法治」是錯的,
這就更令人擔憂了。
歡迎賜教。 |
|
|
|
|
回復 1# 的帖子
又有人係度老調重彈?
我總唔相信所有買迷債的人都是因為錯的行銷手法而買
你又知買債券的人沒有專業知識?
你係人地肚入面條蟲?
就算講點低風險,始終都係有一定既風險
仲有,法律無講明唔可以「霸王硬上弓」
買債券/證券/股票/窩輪等等,要驗證責任,不嬲都係買者身上,你第1日知? |
|
|
|
|
人地講得冇錯0.....
d人一路有錢賺既時候又吾見有人話銷售手法有問題....
計我話, 而家d人要銀行賠錢既同時,
銀行最多賠本金+相關既利息
但係佢地要把之前賺既所有錢還番比銀行,
當個交易完全冇做過 |
|
|
|
|
與樓主略有同感,雷曼事件我看到的是:苦主一未叫銀行賠錢,又話政府監管不力,金管局無有效監察銀行,但我諗個問題係一班苦主在買迷債前,有無詳細清楚了解購買迷債的風險?任何投資必定會有輸贏,佢地當時不會想不到嘛
更何況係前所未聞的迷你債券,咁同你買完巴模跟住後悔要所買店舖退錢有咩分別
作為銀行職員,當然會希望你購買迷債(幫自己賺更多薪酬),決定權還是在客戶身上 |
|
知足‧就能活得幸福
|
|
|
原帖由 cruisesnet 於 2008-12-25 19:01 發表 
人地講得冇錯0.....
d人一路有錢賺既時候又吾見有人話銷售手法有問題....
計我話, 而家d人要銀行賠錢既同時,
銀行最多賠本金+相關既利息
但係佢地要把之前賺既所有錢還番比銀行,
當個交易完全冇做過 ...
請留意我的焦點是那群沒有足夠mental capacity去作正確決定的人。
如果一個中年師奶, 識字又有途徑問人,
明知有風險都去買, 我會話唔抵可憐。
但一個70歲阿婆, 無人無物, 目不識丁,
咁除左銀行職員仲有咩可以做到?
銀行職員話係儲錢, 佢地唔信銀行仲可以信邊個?
難道十萬棺材本, 用兩萬請個顧問查銀行有無講大話?
這已非是你情我願的問題, 而是misrepresentation的問題。
如果有選擇權去簽名就沒問題,
那些收費電視簽了約就無辦法斷約, 假藥黨、寶石黨,
全部都不用追討了, 你簽約時就預了有風險,
街邊買藥就預了有機會係假藥。
我同意賠償應以將雙方帶回原本步為準則, 法律上亦然。
整個交易當沒有發生過, 買家唔應該有任何著數。
但賠幾多是法庭去決定的 (假設買方真的去告銀行),
唔會有機會俾人乘機搵到著數。
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
點解從來無人覺得銀行用如此差劣的手法可以接受?
一班苦主連抗議銀行無良也是貪婪? |
|
|
|
|
原帖由 EU5472 於 2008-12-25 16:23 發表 
又有人係度老調重彈?
我總唔相信所有買迷債的人都是因為錯的行銷手法而買
你又知買債券的人沒有專業知識?
你係人地肚入面條蟲?
就算講點低風險,始終都係有一定既風險
仲有,法律無講明唔可以「霸王硬上弓」
買債券/證 ...
請問我幾時係度老調重提呢?你可以quote番出來嗎?
我又何時講過全部買迷債的人都是受害者?
要有理性討論, 最起碼你也要看清楚原文的觀點。 |
|
|
|
|
原帖由 ATR83 於 2008-12-25 23:35 發表 
與樓主略有同感,雷曼事件我看到的是:苦主一未叫銀行賠錢,又話政府監管不力,金管局無有效監察銀行,但我諗個問題係一班苦主在買迷債前,有無詳細清楚了解購買迷債的風險?任何投資必定會有輸贏,佢地當時不會想不到嘛
...
如果明知是投資而買, 這不值可憐。
假設報紙說的是100%真確,
以我理解, 在銀行誤導下,
有些買家以為自己在放錢落「儲蓄戶口」,
或是利息較高的「保本」,
並不知道自己在投資。
誠然, 有些人是帶著輸打贏要的心態。
但很多商業 / 社會事務靠的是誠信,
抗議背後還有對誠信的要求...
如果整體社會也認為, 與投資有關的事,
總之搞唔到我, 銀行誠信不打緊, 這是危險的想法。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銀行講乜就信乜,也許太天真吧...
舉個例,咁政府當初夠話強積金實唔會蝕啦,但係我買晒低風險,呢個金融海嘯都令到我強積金蝕成千銀喎,咁我係咪要去告政府講大話?
我仲要係被迫架喎! |
|
無聊中......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