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屋, 長沙灣, 荔枝角, 是否現時的長沙灣, 荔枝角, 美孚(以前叫荔灣)?
那以前比較貼近真正的地方名! |
|
|
|
|
原帖由 solomon 於 2009-9-6 22:52 發表 
蘇屋, 長沙灣, 荔枝角, 是否現時的長沙灣, 荔枝角, 美孚(以前叫荔灣)?
那以前比較貼近真正的地方名!
大致上可以這樣說,的確現時長沙灣及荔枝角車名稱站幾乎為錯配。 |
|
惡意回復是不道德的行為。
|
|
|
FYI The "Tin Hau Station" in the early MTR network proposals is located opposite of the Fortress Hill Station of present days, on the other side of King's Road. The Tin Hau Station as we know today is a new station added in later proposals, which is located 500m south of that other "Tin Hau Station", which then renamed Fortress Hill Station. |
|
|
|
|
原帖由 請勿下車 於 8/9/2009 16:57 發表 
請問當時計劃的馬游塘站預計服務什麼客源?
相信是油塘邨及高超道邨的居民。
其實當年1970年的計劃中,建議將地下鐵路系統分為9期興建,當中觀塘村站(即現藍田站)及馬溜塘站屬於全系統最後一期,相信是預料該兩車站客源較少所致。 |
|
|
|
|
原帖由 KMB-ATE1 於 2009-9-8 20:14 發表 
相信是油塘邨及高超道邨的居民。
其實當年1970年的計劃中,建議將地下鐵路系統分為9期興建,當中觀塘村站(即現藍田站)及馬溜塘站屬於全系統最後一期,相信是預料該兩車站客源較少所致。 ...
當時 MTS-1970 計劃只興建首四期的初步系統(觀塘至旺角、荔枝角至旺角、旺角上環街市),
主要是興建整個系統時,在財務開支安排上並不可行,因此將整個系統瓜分為 9 期共 10 段的形式興建,
首 4 期系統在當時路面交通情況及人口需要上的確有整大急必性興建,
而其餘期數除了因應人口需求外,尚要包括整體的路面交通流量負荷而定。
而計劃將觀塘灣支線(觀塘村及馬游塘站)列為第 9 期(計劃同時包括港島線的堅尼地至上環街市站),並不只是因為兩車站客源較少,
主要是該區屬新發展住宅區,在交通流量需求上並無太大急必性興建集體運輸系統,因此安排在第 9 期興建計劃內。
(當時鯉魚門道仍未擴建完成,整個油塘區路面交通網絡並非完整,
而且報告設計所引用的數據是 1966 年人口普查的預測,並無實際人口數據及該區規劃大綱支持興建兩站)
另外尚有一點在此補充,雖然在 MTS-1970 計劃中,集體運輸系統被分為 9 期共 10 段的形式興建,
不過報告書同時說明,整個系統的尾 5 期,即初步系統以外的路段次序,
將會因應各項因素,包括財務安排、交通流量、過海段負載量,人口變更而有所變更,
因此第 9 期的觀塘灣支線及第 5、8、9 期的港島線,原則上可因應上述因素先於屬第 7 期東九龍線完成,
所謂的最後一期只是象徵式描述當時計劃的整體次序,並非代表實際的興建次序。
[ 本帖最後由 dennis28a 於 2009-9-9 01:04 編輯 ] |
|
惡意回復是不道德的行為。
|
|
|
1970年計劃的荃灣線和港島線,其路徑是否比現時的較北/南?這樣該會較切合蘇屋站及跑馬地站 |
|
|
|
|
堅尼地????
是否暗示2015年o個個站又唔會叫四個字既「堅尼地城」.. |
|
|
|
|
原帖由 lsc04d11 於 2009-9-9 08:04 發表 
堅尼地????
是否暗示2015年o個個站又唔會叫四個字既「堅尼地城」..
非也,當時建議的「堅尼地」車站只是由英文站名翻譯出來,
因此未有考慮所謂鐵路車站只有三字的不成文規定(個人認為此規定理論上是不存在的)。 |
|
惡意回復是不道德的行為。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