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係唔係因為石油氣化逼到香港的士小巴變晒某日本公司車
搞到呢十幾年的士小巴都仲停留晒係十幾年前既模樣
|
|
|
|
|
座位太少啦
批車假日我見只以加班車形式出現,正常班次拖住架RC2咁開
以嶼南客量分佈,頂盡都係梅窩線平日先有條件用新車
平日東涌-嶼南線、假日所有嶼南路線都會頂閘甚至超載
改派新車好唔人道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我未坐過這批新車於嶼南行駛﹐但有人講這批車在嶼南個別位置都有刮底情況﹐所以都要路面點都要有改善。
上斜落斜位置﹐轉變唔好太急﹐係刮底的主因。
上斜可以填高少少平路同上斜位的夾角位置﹐拉長這個交界位﹐改善開始上斜一刻車頭車尾刮底問題。
落斜都係透過類似方法﹐"批"走少少交界位的角位﹐拉長這個交界位﹐減少刮車中間部份。
這一堆工程做完﹐可望派大少少的低地台車入嶼南﹐提升嶼南低地台車的比率。
當然﹐如果可以改善路面闊度問題﹐派大車便不成問題了。
但實話實說﹐全面低地台我仲係有些少保留。(**假設路面情況許可)
閒日:
居民為主的路線﹐如果有中大型的低地台車(即係比現時批MAN 大少少)﹐可以提供多一些座位﹐問題應該不大。
但遊客為主的線(即昂平線及大澳<>東涌)﹐差不多全部人都係坐足全程﹐車程無1小時都有45分鐘﹐巴士座位不足真係影響乘客上車意欲﹐未必可以全面低地台。
假日:
真係不用多說﹐居民為主的路線都可以用番低地台車。
但遊客為主的路線(再加多條梅窩<>東涌)﹐乘客量大增﹐要外援車加入打仗﹐要低地台真係有難度﹐這樣加外援車﹐原本的低地台車比例自然大幅下降﹐好難維持合理比例。
嶼巴﹐唔係唔肯入低地台車﹐只係基於嶼南的情況﹐好難一刀切只買低地台車。
政府亦在客觀情況下﹐容許有外援車﹐這一點已經可以講係非低地台車﹐所以短期內都唔會下禁令只可用低地台車提供服務。
極期量只係要求嶼巴提供/增加嶼南的低地台服務﹐嶼北必須為低地台車。
|
|
|
|
|
本帖最後由 kei_hk 於 2016-3-14 10:36 編輯
未石油氣的年代﹐早已被日本品牌壟斷了香港市場。
未有冷氣年代﹐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產 ECHO 已經大幅佔領香港市場。
開始有冷氣年代﹐漸漸由三菱大幅佔領市場。
再之後由豐田後來居上﹐成為今天豐田為主﹐三菱主要在非公共小巴市場為主(不過已經漸漸被豐田追上)。
石油氣年代﹐最初都有福特車做先驅﹐當時主要行旺角何文田線紅VAN﹐最大問題部車唔夠力﹐只可載14人上山。
車自己唔爭氣﹐唔好怨錯失香港市場。
日本車能夠壟斷香港市場﹐主要因素係車價平﹐性能上又比歐洲貨為好﹐部車的可靠性亦如是。
歐洲車本身貴﹐早年又有「水土不服」﹐可靠性唔夠日本車好。
最重要係日本車漸漸增多後﹐多了非原廠零件供應﹐維修上比歐洲車好﹐作為搵食車這一點好重要的。
|
|
|
|
|
講到上車意欲
如果RC2坐位少而影響
總站乘客的上車人數,某程度上
係有利中途客起碼有企位可上車
(如果唔係,就唔洗有嶼巴11A)
以前Dart亦是有限度
服務(有無行過11? 青年
都只係偶爾行一兩轉,所以
請教一下,以我所知係2,A35
較多) 而且損耗相對很高,就算
不計外援,嶼巴再增加低地台車
嘅比例真係唔好太大期望。
|
|
|
|
|
以小弟在大澳/東涌等車﹐基本上總站只係上坐位﹐只有少數人趕時間會選擇企位(為數3-5人)﹐所以中途站只要肯企﹐好多時都係上到車的。
但係低地台車﹐坐位少﹐多數人又唔肯企﹐變相部車只係發揮到一半的載客能力。
當然﹐個別時段真係幫到中途站清客(例 : 假日黃昏時段唐福﹐長沙返東涌)﹐因為車的企位多﹐同時總站少人企﹐令到有較多的企位提供給中途站。
所以我都講了﹐唔好期望短期內嶼南會進一步加低地台車。
要大幅加低地台車﹐先要改善路面情況﹐以便可用中大型低地台車﹐以提供較多的座位﹐減少因為乘客唔想企而下降的載客量影響。
同一時間亦要加密班次﹐維持乘客需求。
但係又回歸最基本的問題﹐嶼南的道路網又是否可以容許進一步加車?
而加車原因只係乘客唔想登車﹐而非巴士班次不足所致。
所以﹐嶼南提供低地台車﹐我真係一向都唔會有太大期望﹐只係有需要時調到低地台車服務相關乘客(假日)及閒日指定班次提供﹐這已經好足夠。
|
|
|
|
|
嶼南一係的士, 一係巴士
哀D講, 其實就係獨市冇得揀
當你見到架架都係呢類車, 跟住班次又唔密嘅時候
有幾多人仲會等架有位坐?
|
|
|
|
|
閒日非旅客為主的路線﹐當然見車便上啦。
但係假日你又會回選擇? (明知車密密﹐仲要總站包有位坐)
|
|
|
|
|
本帖最後由 castanopsis 於 2016-3-14 15:13 編輯
如果要中途站上到車,簡簡單單總站截龍已經搞掂
嶼巴咁多年來一直都有截龍留位俾中途客(成唔成功係後話)
真係要中途客易上車,再留多幾個位已經搞掂
將座位變成企位,對清客毫無幫助,亦非常擾民
而就算俾你講通,低地台車有助留多少少位俾中途站客上
咁問題又會落到總站條龍身上
相信大家都應該見過假日11條龍,基本上例牌沿住條渠排到落尾
就算每架車上50人,都要等五六架先上到車
你轉做低地台車每架車上35人,條龍要排幾耐先上到?不敢想象.....
用低地台車清中途客,就算work都係治標不治本 |
|
|
|
|
我都唔覺得加低地台車好(詳見上文)
不過........
你話中途站企就上到車,are you serious?
你一定未見過貝澳連續5-6部3M頂閘飛站既情景
可以話我去過咁多次貝澳(應該不下10次),幾乎無一次等3M係可以第一班上得到
幾乎每一次最後都係靠的士/A35/3M貝澳起載/3R走,一個唔好彩真係大半個鐘都無車上
最近一次,我直程有個衝動想過對面搭去梅窩轉船,點知對面架1都一樣頂前閘......
其實根本嶼巴假日係完全唔夠車
無論係低地台定非低地台,唔加車個問題係唔會得到解決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