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370 發表於 2008-11-27 22:30

原帖由 AVW56 於 2008-11-26 18:56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有時有d野, 唔係話我地陰謀論
而係事實根本就擺在眼前

合併左之後,
好多板友都發現
一些九鐵較為優秀的設備
都被港鐵公司停用或拆除

當然, 美其名就是為了統一,
可是, 統一, 不是應該取兩者中的較好者嗎?
但合併將 ...
唔好意思
我想知港鐵拆左/停用左d咩「九鐵較為優秀的設備」
你地認為的「優秀」又係點決定?:o

teddybus 發表於 2008-11-27 22:45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08-11-27 22:2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小弟只是知道,個人無願再爭論下去,
反正他們認為現在的港鐵在前九鐵車站的服務水平總是低於九鐵營運的服務水平,
竟然他們相信所知的東西,儘管我們說的事實(個人自問全港過半公眾地方也親行考察過),也沒有作用。
事實是否 ...

應該這樣說
那板友說一些設備被停用或拆除
這是事實
(優秀與否暫且不談)
合併而今, 一切的改變, 究竟是好是唔好
乘客是有眼睇的, 亦都心裡有數
這也是事實
反正你交得出合理原因又不違反事實的話
我也會認同
但是...
"係呢度死爭吵係咁用文字堆兇人
根本就毫無意思, 反而予人一言堂之感"
他這是甚麼意思?
是說我們無理取鬧嗎?
敢問這種態度下還能理性討論嗎?
我和你一樣都無意再討論下去
我可不想作出一番見解換來這麼不合理的評語...

h2o 發表於 2008-11-28 00:20

原帖由 dennis28a 於 2008-11-27 22:22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小弟只是知道,個人無願再爭論下去,
反正他們認為現在的港鐵在前九鐵車站的服務水平總是低於九鐵營運的服務水平,
竟然他們相信所知的東西,儘管我們說的事實(個人自問全港過半公眾地方也親行考察過),也沒有作用。
事實是否擺在眼前,各人自有結論(儘管是主觀或是客觀結論,也是個人一套結論,只在乎是某數名板友的共識,或是全港普遍乘客的共識)。

另,補充上文,個人在文中所指的「個別客務中心職員沒有減少」,是指個別(合併後)客務中心(即前票務處/補票處)。
而羅湖並無關閉九鐵客務中心,只是搬遷並將中心命名為客務資訊中心;
新的「港鐵旅遊」及「失物及學生乘車優惠計劃辦事處」所需人手由所來的九鐵客務中心的 1~2 人當值,增至 1~3 人當值不等。

小弟所指的「整體、宏觀」是指「整體、宏觀的比較不同因素及影響得出的結果」,
「部份」機器維修為由,是指「該機器」形同虛設,並不以部份來作一個宏觀結論,是以部份來作一個小部份的結論。

而地鐵街道圖的推出印刷本(地下鐵路指南)時,早已有大量乘客應用;個別車站街道圖亦是如此,使用率一直由中等至極高,因車站而異。

至於其他內容,小弟不再爭論,反正結果也是一樣。

如果別人就是 "相信所知的東西", 自己就是 "事實", 這變相不即是偏見? 雖然 "全港過半公眾地方也親行考察過" 係好威, 但我又唔知 "過半", "公眾地方" 同 "考察" 呢幾者係點定義. 更唔知係咪會因此得出港鐵 (地鐵) 好好好的結論 (請勿見怪, 但註冊呢一年幾, 我自問未見過閣下唔係幫港鐵 (地鐵) 公司講說話的).

如果羅湖站的人手真係增加左, 咁我真係恭喜該站的乘客囉, 只可惜不知有幾多站可以有如此好待遇. 宏觀同整體都要睇你有幾 "宏觀同整體", 每日 300 萬人次 (總載客量)? 全站的使用人數? 一成? 半成? 還是成本計, 每名乘客成本, 使用該站的每名乘客? 部份機器維修, 但其他都正常運作, 如果你話 "形同虛設", 意思係有提供等如冇提供, 但如常運作的機器有人用的話, 就唔係形同虛設.

如果冇聽聞錯, 八十年代地下鐵路指南係要錢買的, 而且街道圖仍係頗為簡單, 站內張貼的街道圖好少. 如有錯講指正.

最後想再重申一次, 你見到的我唔否定係事實, 但我幾乎肯定你冇可能見到晒所有時間的所有事實 (除非有千里眼順風耳), 希望唔好咁簡單地否定別人.

teddybus 發表於 2008-11-28 11:24

原帖由 h2o 於 2008-11-28 00:20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別人就是 "相信所知的東西", 自己就是 "事實", 這變相不即是偏見? 雖然 "全港過半公眾地方也親行考察過" 係好威, 但我又唔知 "過半", "公眾地方" 同 "考察" 呢幾者係點定義. 更唔知係咪會因此得出港鐵 (地鐵) 好好好的結論 (請勿見怪, 但註冊呢一年幾, 我自問未見過閣下唔係幫港鐵 (地鐵) 公司講說話的).

最後想再重申一次, 你見到的我唔否定係事實, 但我幾乎肯定你冇可能見到晒所有時間的所有事實 (除非有千里眼順風耳), 希望唔好咁簡單地否定別人.

講得好丫....
但唔好唔記得, 呢句說話都可以用係閣下身上...
家下人地係盲目幫有關公司講野咩?
你都好魯莽喎, 如果係咁的話...
唔通你係要覺得你見到既先可以叫事實,
人地見到唔可以都係事實,
我都講左, 我搭東鐵線次數唔係少
你咁樣講法即係話我地講大話?
呢d 野可大可小, 唔好亂講喎....
仲有, 閣下好似之前先話人唔好亂用bias 呢個字
自己又話人偏見咪自打咀巴?

dennis28a 發表於 2008-11-29 00:38

原帖由 h2o 於 2008-11-28 00:20 發表

如果別人就是 "相信所知的東西", 自己就是 "事實", 這變相不即是偏見? 雖然 "全港過半公眾地方也親行考察過" 係好威, 但我又唔知 "過半", "公眾地方" 同 "考察" 呢幾者係點定義. 更唔知係咪會因此得出港鐵 (地鐵) 好好好的結論 (請勿見怪, 但註冊呢一年幾, 我自問未見過閣下唔係幫港鐵 (地鐵) 公司講說話的).

最後想再重申一次, 你見到的我唔否定係事實, 但我幾乎肯定你冇可能見到晒所有時間的所有事實 (除非有千里眼順風耳), 希望唔好咁簡單地否定別人

小弟沒有否定閣下的內容是否事實,只是否定閣下的推論。
為何我會這樣說,問題是建基於閣下及某板友認為「前九鐵車站服務水平下降」,
但以「港鐵關閉原有九鐵客務中心,使原有九鐵客務中心人數大減」及「因為客務中心人數大減,使前九鐵車站的客務中心(票務處)排隊人數上升」來論證。
前者的必定為事實,唯正確上而言,頂多只適用於部份擁有九鐵客務中心而被關閉的車站,可況港鐵亦有另設部門補償有關服務,
因此只是張部門服務分柝及整合,加上客務中心(票務處)原封不動,不見得整體前九鐵車站服務水平下降。
而後者小弟及某板友早已解釋,無人得知何因使人數上升,
但個人肯定「客務中心人數大減」一詞存有問題,票務處人數沒有明顯改變,而個別九鐵客務中心人數大減,但同時其他客務部門人數上升,
是否一定客務中心人數大減?可況排隊人數上升根本不一定與客務中心人數大減有關,惟閣下堅稱兩者有極大關係。
(事實上有關係,不過並非很大關係,可況前設已不太合理,因此小弟是經已細心分析其他內容才否定閣下的推論)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無法否定閣下所見是否事實,可是閣下仍不相信我們由事實所推翻出來的結論,我們也無法阻止,
問題是建基於閣下的觀點及角度問題與小弟有極大出入所致。

而事實上,有不少所謂「盲目批評港鐵」或「盲目擁護港鐵」的出現,根本是某些人誤加標籤所致,
每人的觀點及角度不一,如非必要,不應直接批評某人為「盲目批評港鐵」或「盲目擁護港鐵」者,
因為直接批評盲目等帶偏門的字眼,必須小心使用,個人不會胡亂使用,
小弟及別人的觀點仍是建基於事實推論出來,視乎某君是否接受及有否存在謬誤所致。
如果 A 君所說建基事實的理論被 B 君因觀點及角度不一而標籤為「擁護」,似乎 B 君所述有問題存在。
(原來別人說的內容與閣下有差別,便是一種負面的錯誤?請問可者正在「簡單地否定別人」?)

原帖由 h2o 於 2008-11-28 00:20 發表

如果羅湖站的人手真係增加左, 咁我真係恭喜該站的乘客囉, 只可惜不知有幾多站可以有如此好待遇. 宏觀同整體都要睇你有幾 "宏觀同整體", 每日 300 萬人次 (總載客量)? 全站的使用人數? 一成? 半成? 還是成本計, 每名乘客成本, 使用該站的每名乘客? 部份機器維修, 但其他都正常運作, 如果你話 "形同虛設", 意思係有提供等如冇提供, 但如常運作的機器有人用的話, 就唔係形同虛設.

如果冇聽聞錯, 八十年代地下鐵路指南係要錢買的, 而且街道圖仍係頗為簡單, 站內張貼的街道圖好少. 如有錯講指正.

「宏觀與整體」的問題,要視乎正在討論的內容而定。
現在問題為某板友認為「前九鐵車站服務水平下降」,儘管我們不能得知事實的全部,但「宏觀與整體」必須盡量考慮大部份車站是否出現同樣情況。
現時事實上不同大部份前九鐵車站均沒有此現象出現(前文小弟及其他板友提出相關論證),所以服務水平並非下降。
反之,若果小弟將論點改為「港鐵將大興南站客務中心關閉,使大興南站服務水平下降」,
因為論點範圍本身過窄,宏觀極也是大興南站。
儘管羅湖站服務水平相對提高,但小弟直至現在沒有提出「前九鐵車站服務水平上升」,只是「大機會為不變」。
因為小弟比較過已關閉的客務中心及港鐵新增的服務,似乎情況沒有太大改變,不見得有明顯上升及下降。

閣下的確沒有聽聞錯,只是知道事實的一半,在 1980 年,地下鐵路指南的確需要金錢購買,
可是,在第二版,此為免費派發的刊物,並非整個 80 年代(1980-89 年)。
街道圖除了欠缺建築物及出口編號外,與現在的分別不大。

[ 本帖最後由 dennis28a 於 2008-11-29 00:45 編輯 ]
頁: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