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 德國鐵路掠影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6-3-15 11:19 編輯2014 年,趁航空公司割喉戰,與友人在6月到德國環遊一圈,搭了好多程車,有好多體驗,整理相片後公諸同好。
我唔太多口水喇,簡略而言,14 日行程,Frankfurt 出入,
用 German Rail Pass [頭等][二人同行],
可供乘搭德國鐵路(包括國鐵 DB 及其他使用幹線路軌的私營業者)任何級別列車,
其餘日子用各城/邦內部通票,由最快到最慢都搭過,只有極少情況要買單程票。
相片眾多,我會分幾部分貼出,不定期更新。
第一部:ICE (#1)
第二部:長途列車 (#4)
第三部:區域運輸 (#6)
第四部:City Night Line (#14)
第五部:城市交通
Part A - 德國北部 (#23)
Part B - 拜仁州 (#37)
Part C - 巴登符騰堡州 (#38)
第六部:異國風情 (#39)
第七部:博物館 (#44)
第八部:火車站 (#49)
----------
第一部:德國高速鐵路 ICE
Frankfurt Flughafen Fernbahnhof 法蘭克福機場長途火車站,ICE/IC/EC等長途列車在此停靠,主要都係 ICE。
班次顯示屏,部分車次與航班 code-share,買機票時可以連埋一齊買。
Information Centre,未開門。
售票處已經開門,我們在這裡劃位。
劃位每人索價 9 Euro,後來發現列車運量充裕,其後車程無再劃位。
歐洲鐵路之中,德國可算最「親民」,
除了最快的 ICE Sprinter 之外,所有列車都並非對號入座。
對面月台有列 ICE-1
車站係簡單的 2 面 4 線佈局
月台顯示屏,我地班車係兩列 ICE-3 重聯,列車駛往多蒙特,但與德航的 codeshare 只去到科隆。
搭完 18 個鐘飛機神志不清,又唔熟路,落地後搭到第一架車已經比原定時間遲了一個鐘。
雖然我搭過新幹線,但呢次係第一次上到 300 km/h 級,好興奮。
頭等採 1+2 配置,好闊落。
去到科隆市郊突然停低 20 分鐘,後尾出廣播臨時改停車站,由 Hbf 變 Messe/Deutz,
全車人要拎住大包小包行李落車,行樓梯再轉車或步行往 Hbf 市中心/大教堂方向。
去到科隆 Hbf 比原定時間遲兩個鐘,要 cut 行程。
遊覽完後,科隆 Hbf 已經通返,行人橋面可以近距離見到四條路軌火車經過。
留意 ICE 旁尚有一條軌,有車經過時行人伸手可及。
巧遇最新型 ICE (Siemens Velaro D)
Hamburg Altona,ICE-1 與 ICE-T 合照。
依然係 Hamburg Altona,我地搭呢班車由漢堡去柏林,
貪得意走到去第 1 卡頭等,ICE-1 全車共有 14 個客卡,超長。
攝於慕尼黑 Hbf。佢明明唔係 ICE,點解我貼在這裡呢?
其實佢個班次真係 ICE,但可能因為原本負責的車組壞車,
或者唔夠車,結果要搵個 101 機頭拉客卡頂檔。
路程中段的 Bamberg 至 Leipzig 之間正在建設高速線,屆時可全面提速。
這班車由慕尼黑去柏林,行經東德多彎舊線,所以原本係用擺式 ICE-T 行駛。
反正都開唔快,換成機拉客應該對車速影響唔大。
Ulm Hbf
遊完 Trier 在 Saarbrücken 轉 ICE,係巴黎開往法蘭克福的國際版。
ICE-3 車尾展望
Mannheim Hbf
本班車向南駛往 Basel,而左邊月台之後來了一班向東南駛往慕尼黑的列車,
兩車幾乎同一時間往同一方向開出,本班車佔用高速線左邊路軌逆向行車約 35 公里。
最後一程車,去機場。迎接與歡送我地都係 ICE-3,呢程搭得半個鐘真係唔係好夠喉。
(本部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5-4-13 22:32 編輯 ] 一個字 : 正!
支持ching 看到了德國ICE-1,不禁驚歎日本換高速電車的速度。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6-2-7 14:14 編輯
第二部:長途列車
今次搭 IC/EC 的車程不多,而持 German Rail Pass 可以搭 KD Line 的萊茵河/摩澤河遊船,所以將船河見到的列車都擺在這部分。
科隆大混亂期間見到一列「HKX」列車,原來係私營業者,車廂比較舊。
來往科隆與漢堡,最平只需 18 Euro。不過平係有代價的,中古車廂內裝頗為殘破,
而且好多低下階層乘搭,遊客既然有 pass 最好唔好自找麻煩。
這才是我們要搭的 EC,由 Class 101 機頭牽引。
本次列車由瑞士蘇黎世前往漢堡,採用瑞士國鐵 SBB 車廂,全程行車時間約 10 小時,其中科隆至漢堡一段約 4 小時。
車內非常舒適,窗明几淨,而且頭等冇乜人。
搭足四個鐘都唔覺悶,到漢堡依依不捨話別。
去 Lübeck 的 DB IC
在 Hamburg Altona 見到的私鐵機頭
攝於慕尼黑 Hbf。alex 係私營業者,主要營運慕尼黑-Lindau 及慕尼黑-布拉格兩條路線,雖為私鐵,但服務質素頗佳。
我地行程中無搭,佢用的車廂接近 IC 級數,但在德國拜仁境內係當作本地服務,可使用邦票。
出發去遊萊茵河,頭段要搭 IC,由Class 101 機頭牽引。
這班 IC 頭等部分係包廂,晨早流流,我地兩個獨佔一個六人包廂。
包廂只係用玻璃隔開
IC 車尾
萊茵河遊船有幾間公司,只得呢間 KD Line 可以畀 German Rail Pass 持有人免費乘搭。
萊茵河在 Mainz 至科隆之間兩邊都有鐵路,左岸(西岸)主要行 IC/EC,右岸(東岸)主要行貨運及區域列車。
在船上可以見到兩邊路過的火車,走出甲板更可聽到鐵輪磨擦路軌的聲音。這是右岸的貨列。
Oberwesel,左岸的 IC。
碉堡、IC 與船。
IC 遠去了,機頭在車尾推行。
右岸區域私鐵
左岸區域私鐵
Koblenz 萊茵河吊車 (Seilbahn Ehrenbreitstein),2010 年開始營運,根據德文維基,將會運作至 2026 年。
本部就此完結,第三部將會係區域運輸。
[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5-3-15 21:17 編輯 ]
回復 4# 的帖子
當日時間唔多, 只能以IC代船遊覽萊茵河, 由KOLN 搭去MAINZ, 但即使搭火車只望到一邊風光, 而且車速頗快, 都已經覺得目不暇給, 搭船一定更正!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6-3-15 11:31 編輯第三部:區域運輸
主要就係 DB 的 Interregio-Express / Regional-Express / Regionalbahn (IRE/RE/RB) 或同級。
科隆大混亂期間,長途列車大延誤甚至唔知到唔到,
例如我搭的 ICE 就臨時改停河對面,Hbf 入面好多都係遊客,可能被放飛機都唔知;
反之短途車大致維持正常服務,只係略有延誤。
這是過河到 Messe/Deutz 的 Class 628 DMU。
求其搭一班 RB 往 Wuppertal,之前班班都係冷氣車,結果卻來了一抽熱狗,由 Class 111 機車牽引。
(心水清的朋友見到 Wuppertal 應該知乜事)
這類車廂暱稱 Silberbling,改成紅色車身後也稱為 Rotling,由 1958 至 1981 年製造,即最少都有 33 年歷史。
車內唔錯,又少人喎。
開大個窗,爽呀!
Rotling 的 cab end。
德國大部分機拉客列車都採用 push-pull,到總站時無須調動機頭便可反向行駛,
以配合極為繁忙的時刻表及歷史悠久的頭端式車站。
Wuppertal 返科隆的 RE,由 Class 112 機頭牽引雙層車廂。
柏林往波茨坦的 RE,機頭係 Class 182 (Siemens EuroSprinter)。
離開波茨坦無憂宮時,又熱又累,遲了到月台,直達柏林的 RE 送車尾。
此車正行走橫貫 Brandenburg 州的 RE 1,終點站係波蘭邊境的 Frankfurt (Oder)。
對面月台的 Class 442 EMU (Bombardier Talent 2)
我地搭的班次亦都係 Class 442,只行走至 Potsdam Hbf,要轉車先返到柏林。
在慕尼黑 Hbf 又見到 Class 442 EMU
由慕尼黑往新天鵝堡門戶 Füssen,直達班次每兩小時一班,
另有要轉車的班次亦係每兩小時一班,聯合班次每一小時一班,非常好記。
今日去程係要轉車的班次,用車係 Class 642 DMU (Siemens Desiro)。
我地坐在駕駛室後面,轉波聲似巴士,又靜又好力。
在 Buchloe 轉車,列車配置完全一樣。
Class 642 車內。
本班車係由兩抽互不相連的車組組成,由於起點慕尼黑 Hbf 係頭端式車站,
多數乘客都在後一截,我地走去前一截就極之少人。
離開新天鵝堡,該班直達慕尼黑的 RE 由 Class 218 柴頭後推 Rotling 熱狗車廂行駛。
隨着設備現代化,這種配搭買少見少。
經典角度
連接慕尼黑與紐倫堡的 RE,中途行經一段高速新線,
使用改裝 IC 車廂行駛,最高車速 200 km/h,係德國境內最高速的「區域運輸」。
這是來往慕尼黑與紐倫堡兩大城市之間收費最平的服務,
時間比起 ICE 亦唔輸蝕,非常受歡迎,我地上車時幾乎無位坐。
由紐倫堡往 Bamberg,再次見到 Class 442 EMU。
Class 440 EMU (Alstom Coradia Continental),用於紐倫堡往 Würzburg 的 RE。
Class 648 DMU (Alstom Coradia LINT 41),用於羅騰堡一帶的 RB。
羅騰堡返回紐倫堡時再次遇上 Rotling 熱狗
私營業者 agilis,行走紐倫堡與 Regensburg 之間,
以及 Regensburg 至 Ulm 的多瑙河谷鐵路 Donautalbahn。
不知甚麼原因,這間公司的列車與 DB 採用同一系列編號,
這列 Alstom Coradia Continental 與 DB 一樣編為 Class 440。
搭佢到達 Ulm Hbf
在 Ulm Hbf 見到的 Class 612 擺式 DMU (Adtranz RegioSwinger)。
Ulm 位於多瑙河谷上游,附近鐵路都係多彎山路,係擺式 DMU 大本營之一。
在 Friedrichshafen 又見到 Class 628 DMU
Friedrichshafen 私鐵 BOB 區間車 (Stadler Regio-Shuttle RS1)
DB 亦有使用 Stadler Regio-Shuttle RS1,編為 Class 650。
Class 611 擺式 DMU,Adtranz 產品。
萊茵河左岸私鐵 MRB (MittelrheinBahn / trans regio),車型為 Siemens Desiro ML。
多數區域運輸用的新式動車,頭等只係在車廂內用玻璃劃出一個小空間,
就在車門至駕駛室之間兩隻窗的位置,比起二等並不特別高級。
在 Koblenz 往 Trier 的 RE 上拍攝 Moselle 河
Trier 往 Saarbrücken 的 RE
頭等上層得我地兩個。
順帶一提,德國緯度比北海道更北,夏天日照很長,攝影當日接近夏至,
加上夏令時間,晚餐後仍有充足陽光,直到接近 10 pm 才天黑。
來往 Karlsruhe Hbf 及 Konstanz 的 RE 上下行各一,Class 146 機頭,攝於 Appenweier。
(本部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DIH 於 2015-4-13 10:51 編輯 ] 感謝樓主分享,令人大開眼界。
好羨慕德國以至歐洲的鐵路系統發達,車型多姿多采,而且睇落保養不錯,車站又算整潔。
唔似得美國:L 日本換車快主因都係全程行專線, 每日行駛的里程長, 相信新幹線一抽車一日行二千公里以上, 德國應該唔會用到咁盡
回復 8# 的帖子
我認為並不是因為日本行車距離長,而令換車週期縮短,反而是和日系車較短的檢修週期,令營運商不想長期持有該車。以下資料來自友壇,可以作為參考:CRH1型动车组:
一级检修:运行里程4000km或48h
二级检修:15天
三级检修:120万km
四级检修:240万km
五级检修:480万km
CRH2型动车组:
一级检修:运行里程4000km或48h
二级检修:3万km或30天
三级检修:45万km或1年
四级检修:90万km或3年
五级检修:180万km或6年
CRH3型动车组:
一级检修:运行里程4000km或48h
二级检修:暂定2万km
三级检修:120万km
四级检修:240万km
五级检修:480万km
CRH5型动车组:
一级检修:运行里程4000km或48h
二级检修:6万km
三级检修:120万km
四级检修:240万km
五级检修:480万km
以E2為基礎的CRH2,走180萬公里就要做5級維修,而以ICE3為基礎的CRH3,走480萬公里才要做5級維修,這時候的CRH2已經差不多要做第3次5級維修。這樣可能導致日系車長遠營運成本高,令營運商不想長期持有。 原帖由 stevenlim84 於 2015-2-3 17:44 發表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images/common/back.gif
我認為並不是因為日本行車距離長,而令換車週期縮短,反而是和日系車較短的檢修週期,令營運商不想長期持有該車。以下資料來自友壇,可以作為參考:
CRH1型动车组:
一级检修:运行里程4000km或48h
二级检修:15天
三级检修:120 ...
修程短原則上並不影響一D非消耗品, 例如車陣的生命週期
如果在同一環境下, 例如中國, 我睇就唔會話有差異
而CRH3型及後續產品, 係中國個種運用強度, 一日行二三千公里, 重出現過爆波箱(齒輪箱)的問題
(係降速下, 最長的交路, 而家應該就係由CRH3系列執行, 由廣州 -G86/G1305, 一日大約行三千五百公里左右, 日本德國都應該無可能一日行到咁盡)
當然大修密成本都會高
[ 本帖最後由 053h4 於 2015-2-3 18:2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