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053h4 於 2020-8-22 11:42 編輯
其實新世界第一巴士同政府申請改名trade name,改埋做城巴,叫專營權三算啦。 |
|
|
|
|
本帖最後由 BUSMAN伯輋雯 於 2020-8-22 11:53 編輯
理論上短期內唔會有太大動作,但長蝕嘅路線點都會比之前有更大壓力去處理
當然好睇大股東背後資金係點樣構成,始終銀行背景嘅投資公司,好難畀盤數長紅落去
|
|
|
|
|
新城網站未見有咩改動, 係咪仲要等完成晒交易先改? |
|
|
|
|
其實港島巴士服務唔會再大幅縮減,因為流動廣告有其商業價值,但票價應反映成本及服務水平。
但無可能再孤守港島而唔主動爭取九龍新界的長途巴士服務。
|
|
簽名被屏蔽
|
|
|
我睇係香港搞公交唔同大陸
將大陸個套搬黎香港應該唔WORK
唯有搵外援
但以國企特質,請個外援返黎
學晒D技術後,就唔駛再需要
不過新城問題係
係一個已飽和既市場做生意
比你CUT LOSS都係蝕錢
又投唔到大賺線,根本無得做 |
|
合理行為不容無理干涉,後果自負
|
|
|
由於新巴城巴的直接股東,即兩間離岸公司無變化,所以政府不會干涉相關交易。
但原則上交易完成後先會由新巴城巴公佈其utilmate Holdings Company 的改變。
|
|
簽名被屏蔽
|
|
|
kay 發表於 2020-8-22 12:05
我睇係香港搞公交唔同大陸
將大陸個套搬黎香港應該唔WORK
唯有搵外援
當年電車被收購後都振夫綱咁玩過下新海濱、啟德同西九發展建議
所以我覺得新股東入場點都會有類似嘅野
一嚟就玩節流大法會好樣衰 |
|
|
|
|
在現金流角度看, 單收購未必冇得諗
新城業務最大的優勢在於過左買車高峰期,
盤數雖然蝕, 但其中有部份成本是來自攤銷巴士成本的折舊成本
(例如,巴士公司買一架巴士300萬,巴士公司係會將成本分開15年入帳,即每年大約20萬左右)
以新巴概覽2019盤數為例,雖然虧損7100萬, 但期內折舊成本1.5億元, 連同其他非現金開支, 巴士公司每年至少仍有7-8000萬現金落袋
另外,銀行亦有融資成本低的優勢,
要"做好"盤數未必有大問題 |
|
錯字連篇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