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petcity 於 2008-4-3 23:42 發表 
但問題係,佢作為一個機構,十年冇加過價,但成本
不斷上升時,你唔俾佢加,客觀d講又講唔通
問題係加幾多姐
你咁做唔俾人加,就算九巴唔做,冇人會相信願意咁
去接呢盤生意做 ...
雖則話巴士公司唔係開善堂,
但係作為一間公共運輸機構,除左要顧住股東生意,
仲要顧埋小市民承擔能力同埋要顧番個遊戲規則----可加可減機制,
自己應承左之後又唔跟,咁做到賴皮冇分別
既然可加可減機制計到最多係加3.91%,就唔到佢話加幾多就加幾多
如果佢唔滿意,當初大可唔玩呢個遊戲,執包袱走人
反正一間响過去十年,唔加價都可以年年都賺億億聲既公司,
我唔信會冇人接手
[ 本帖最後由 gn3509 於 2008-4-4 00:08 編輯 ] |
|
今期流行:690是原罪
|
|
|
原帖由 士刁拔尼.奧 於 2008-4-3 22:53 發表 
銷費物價指數入面都有將能源等相關因素計算在內
巴士營運成本會包含燃油等
另外通縮果幾年既經濟情況係冇響而家票價度反映過
果陣相對黎講即係無形中加左價
(e.g.97年做1個飽成本要1蚊,但係賣個半
但係00/01年做個 ...
雖然香港有2年通縮,但縮既主要係資產價格調整,
油價無縮過,車長亦無因為通縮而減人工(cut車cut
補水另計),由外國進口巴士要面對貨幣價格變動,
所謂通縮對巴士行業根本無受惠過
所以加價其實都預左,只係加得多定少 |
|
|
|
|
原帖由 gn3509 於 2008-4-4 00:05 發表 
雖則話巴士公司唔係開善堂,
但係作為一間公共運輸機構,除左要顧住股東生意,
仲要顧埋小市民承擔能力同埋要顧番個遊戲規則----可加可減機制,
自己應承左之後又唔跟,咁做到賴皮冇分別
既然可加可減機制計到最多係加3. ...
可加可減根本係一場胡鬧政治決定,只考慮通賬而不考慮其他因素,
巴士公司近年不斷被開刀,試問如何能提升營運效率?特別以今時
今日乘車模式轉變,政府有無有從市民角度出發,只叫人搭鐵路是否
能完全解決用家問題?
公共事業以前貪佢現金流(cash flow)多,今時今日大部分人改用
八達通,每次交易都要俾錢人賺,有得賺2億已經偷笑,如果無賣樓
睇怕好似新創建,中期業績交通運輸項目只賺4千萬
(可參閱新創建通告)
http://www.nwsh.com.hk/tchi/pdf/PR2008031701C.pdf
以一間上市公司,全年賺2億其實係好少錢,大福證券半年都已經賺
2億幾
[ 本帖最後由 orange 於 2008-4-4 00:48 編輯 ] |
|
|
|
|
原帖由 gn3509 於 2008-4-4 00:05 發表 
雖則話巴士公司唔係開善堂,
但係作為一間公共運輸機構,除左要顧住股東生意,
仲要顧埋小市民承擔能力同埋要顧番個遊戲規則----可加可減機制,
自己應承左之後又唔跟,咁做到賴皮冇分別
既然可加可減機制計到最多係加3. ...
賺億億聲就大把人爭住做?你先睇下人地投資幾多喇
如果回報率真係咁高,我就唔信無人同佢爭呀!
正如橙橙所言,賺兩億真係唔算多咯!
香港既巴士業務回報率好似係大概10-13%
投資幾十億先得10-13%回報,
個市好果陣呢10-13%真係唔係錢
唔係話我支持巴士公司加價,但係我絕對明白佢地點解要加 |
|
Idiotism is idiots being idiotic
|
|
|
我睇近十幾年的九巴有以下見解
八十年代(我中學時代)
九巴仍是落後的管理
九十年代初
九巴由雷氏及伍氏新一代管理
制度及公司形象非常創新
1992年我由旗仔過檔九條龍公司
發現九條龍公司已現代化
1993年陳生上任
公司很多新改革
我於1996年離職
(九巴在1980至1997年每年/兩年都加價)
(我四年內的人工上升三倍)(升職+++我人工一年跳兩三個POINT++有人賞識)
1997年加價後,九巴再沒有加價
人工並沒有明顯增加
九巴盈利越來越少
(我覺得九巴管理層不是沒有努力.而是時勢變!)
|
|
|
|
|
原帖由 cong 於 2008-4-4 00:55 發表 
如果你既數據正確,巴士業務風險咁低,有咁既回報率已經好可觀喇
據我了解
中巴(026)在八十年代末
已覺得專營巴士前境暗淡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