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E60 於 2009-9-20 11:55 發表 
讀得劍橋有一定成績的話應該未畢業已經有人請o左
咁又係,但係finance個field(點解我講finance?因為我身邊大部份讀外國名牌大學的朋友,都係想入呢個field)又的確好重視internship experience,請人更加係通常由intern pool入面搵,所以果次聽UPenn個朋友講,美國東北岸堆ivy kids一個二個都為左份summer internship鬥個你死我活。
咁當然我唔知道呢位Cambridge的小朋友有冇呢d實戰經驗,果三年間做過d咩,如果無野可以俾到人睇,咁個結果係自己自招。畢竟,名校只是康莊大道和成功的起步點而已,唔代表將來會成功,只代表機會比人多。
P.S. 話時話,我都有個同屆中學同學會考4A,過英國讀A-level,之後順利入到Cambridge數學系,應該來年grad。 |
|
|
|
|
原帖由 cong 於 2009-9-20 12:06 發表 
咁都好過沙士果陣得五六千蚊啦.......我就係沙士果年畢業, 果陣邊有依家咁嘈架, 都唔明點解只係事隔幾年, 依家班畢業生反應咁大,成日都話要政府幫, 咁香港同共產化有咩分別, 但佢地又唔 buy 呢套喎........ ...
咁我又覺得社會應該要reward肯付出的人,給予一個合理的工資,足夠應付生活所需。
不過,話時話,我又覺得呢班大學生好多好抵死,自己唔識得主動shape up自己,甚至上堂竟然要rely on教授的lecture notes同powerpoint,唔識自己抄notes,功課多又嘈喧巴閉,可見做事極缺乏主動性,明顯係被寵壞的一群。
諗返我上個sem響美國,邊度有咁既學生?上堂無精美lecture notes同powerpoint,教授話知你死,教書速度是香港的兩倍,學生要自己抄notes、上堂聽書、課後主動去圖書館搵reading materials,功課再多都唔會complain。就係要咁既環境先訓練出一班有質素、有超卓能力的大學生。香港學生,學下野啦! |
|
|
|
|
原帖由 3ASV196 於 2009-9-15 16:14 發表 
直言, 好快, 我自己都會加入研究生行列, 我都會擔心幾年後, 搵工又會唔會有問題呢?
但我認為, 再讀上去, 我目的並唔係為左更加高人工, 而是為左自己學識/智識上的增長,
如果讀多d學識/智識, 只要求更高的人工, 我想又未免太過金錢化...
當然, 我同意社會係應該要reward肯付出的人
咁我又唔係話你唔岩,其實咁先係一個理想的態度,只可惜大部分人(包括唔少家長)都唔係咁諗。
我而家都忙於school search(雖然今年美國經濟咁差,某d州份又狂cut funding,cut到離晒大譜,收生情況都唔係咁樂觀),希望三月份果陣有好消息啦。講真,如果我係咁睇重$$$的話,我當年都唔會揀呢個field,而家都唔會諗住報grad school。 |
|
|
|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9-20 12:15 發表 
咁我又覺得社會應該要reward肯付出的人,給予一個合理的工資,足夠應付生活所需。
不過,話時話,我又覺得呢班大學生好多好抵死,自己唔識得主動shape up自己,甚至上堂竟然要rely on教授的lecture notes同powerpoint,唔識自己 ...
認同,我最初上大學時就係太rely on text book同notes,而且上堂阿sir寫的notes大多來自text book,日間要返工得好少時間搵書,最終炒埋,現在成日都後悔點解當時讀唔好,依家搵o左個RMIT係香港開的學位讀住先,日間係Housing撈CTA,睇下借呢個職位去考公務員的機會大唔大 |
|
|
|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9-20 11:53 發表 
返香港搵工無問題(我本身都識人讀UPenn的Wharton,都因為family ties同sentiment諗住返香港搵),但係劍橋出黎
除非呢個人入面「頹讀」同成績差,否則本身已經高人一等,同香港的大學生不可同日而語,無必要咁作賤自己。 ...
點樣係"作賤自己"呀?仲未係幾明。
名校只係提升個人身價因素之一,學位本身先係真正嘅學歷(就算你去Oxford讀個PPE返來,無人會請你做醫生),更重要係實質正作能力同態度。 |
|
|
|
|
原帖由 DIH 於 2009-9-20 12:52 發表 
我自己就係唔想在象牙塔裡困死,所以拿到我expect的qualification之後就鐵了心一定要走。
我都曾經掙扎過,係為錢而做丫,定係照原定計劃讀完MPhil就算,
最大的領悟來自我地lab一個PhD,現已在芝加哥做PostDoc的他同我講,「你無理由做一世RA架」。
RA當然唔可以諗住做成世啦!
RA人工低當然係問題,但更大問題係,RA本身只係二打六research asisstant,
好多時只係幫PI做technical stuff,連intellectual collaborator都稱唔上,唔使旨意出paper,
咁既position對於學術界有雄心壯志的人,完全係諗都唔可以諗。
咁我又好奇怪點解香港會有咁多呢類full-time RA positions。如果係美國,一般RA都係undergrad/junior grad students,
都係part-time basis,目的志在培養本科生對研究的興趣,以及訓練學生進行研究的技巧和能力,特別係grad students,
好多時都會晌唔同的research group之間rotate,直到搵到自己真正興趣先settle down。就以我exchange期間做summer intern的
實驗室(是一間materials science lab,個PI晌個field都幾有名氣)為例,成個lab有20-30人,基本上全部都係grad student同postdoc,
無所謂RA,因為根本無需要;本科生intern計埋我就有五、六個。
咁果陣我做過咩呢?係有個postdoc走去supervise我,up to mutual interest的條件下propose左一個project,從中多方面訓練
不同的實驗技巧,最後結果當然同work plan有好大距離,但係就學到唔少野。咁講真,美國唔少學校都好興undergrad走去
research lab度學野,係香港先咁奇怪,淨係final year project/senior thesis先有呢種機會,二打六工作就要另外請人做。事實
上,無呢種experience,想有grad school取錄都唔容易。
postdoc同RA唔同,睇下你好唔好彩,有機會可以做到independent contributor,你講果個U of Chicago的朋友,能夠香港讀PhD
之後走去名校做postdoc,絕對係異數。如果係香港做postdoc,好多都似乎係呼之則來,喚之則去,有幾大自由度就唔清楚喇。
講開又講,近年香港的大學突然興趣一種title係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的position,好多成功登陸者,都以為自己好好彩,
搵到faculty position,之後先發覺原來呢種position唔係tenure track。說穿了,其實咪又係大學減少支出而生的怪胎,人工又唔
算太差(起薪點都有四萬幾),但係無資格做principal investigator,無自主收grad students,好多時都要跟住有PI資格的tenure
faculty member做,雖然係independent collaborator,但係就無完全的自由,亦好難升上tenure track。
我當初揀左academia呢條path,除左興趣之外,亦因為我好想有flexibility,唔想同人打工。而家我依然認為當初選擇正確,
identify到自己的research interests,亦會繼續報學校,我個dept入面的profs都係咁叫我試多幾間top schools。但係我都要再
諗下,萬一咁唔好彩,如果無學校收,咁我應該點?以香港個環境,同lack of diversity in research areas,我又唔係真係
咁想呢邊升MPhil,搵工又唔係好以好岩我,雖然萬一到時不幸言中,就唔係完全自己話事架啦……
始終呢個field,如果無determination、能力同興趣,就千祈唔好諗。
好啦,發完up瘋啦。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原帖由 ArnoldC 於 2009-9-20 22:44 發表 
點樣係"作賤自己"呀?仲未係幾明。
名校只係提升個人身價因素之一,學位本身先係真正嘅學歷(就算你去Oxford讀個PPE返來,無人會請你做醫生),更重要係實質正作能力同態度。 ...
其實我已經晌#21補充返。
但係閣下用PPE同醫生類比,我覺得唔係好恰當,因為個field唔同。但係無論如何,事實依然係,名校的學歷比較值錢,至少在事業的起步點比其他人有更多advantage(你諗下,Oxford的PPE同中大的政治與行政學系的學生相比,就算兩個都係GPA 4.0,credentials都差好遠),所以我先話果位Cambridge數學系的仁兄,點解唔把握自己個advantage,諗得高少少,做d人工咁低、香港唔少學生都可以做的工作。 |
|
|
|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9-20 22:51 發表 
RA當然唔可以諗住做成世啦!
RA人工低當然係問題,但更大問題係,RA本身只係二打六research asisstant,
好多時只係幫PI做technical stuff,連intellectual collaborator都稱唔上,唔使旨意出paper,
咁既position對於學術 ...
香港的情況,或至少我個lab的情況,是類似一個辦公室,
除了「老世」外,有各種各樣可以出業績(paper)的「營業員」(MPhil、PhD、PostDoc),
亦有維持個「辦公室」基本運作的「秘書、庶務組」,就係所謂RA喇。
我知道一個健康的實驗室,應該係由graduates自己負責自己的chemicals之類,
但個lab實在太多人,冇個「管家」的話,實七國咁亂。
我舊年去德國學習的lab,佢地係請了一個人負責開medium(培養基)及autoclave(高溫高壓蒸汽消毒),
至於order chemicals and enzymes則是由學生與supervisor溝通後自己搞掂。
我個lab就掉轉,開medium同autoclave係各人自己做(又因為有好多種實驗,要各自調校),
ordering and materials control則是由RA負責,工作係trivial,但「管家」放假一天都可以亂晒大龍。
我眼見的RA(包括其他lab),年齡由廿到尾或三十幾歲,幾乎全部係女性,
我指出係女性係因為佢地無需揹起頭家,所以一份糧可以食到有人炒為止。
以fresh grad而言份人工算幾有吸引力,但過多幾年,身邊朋友開始係>$2000,你仍然$16xxx,
付出的時間心力不比普通大公司的員工少,畀著係一個需要照顧家庭的男性,呢份係冇前途的工作。
CUBIO都有三個RAP......話就話在美國做過幾年,research我唔知,
但至少有其中一人,其presentation skills真是不敢恭維,我覺得佢似一個剛由大陸來香港的PhD。
簡單而言,這些RA係當真係打份工咁做,其心態同做文員冇分別。
而我聽聞外國,或香港其他大學的lab,professor可以隨時走人而由得班人自生自滅,
但中大BIO的風氣不是這樣,我都眼見至少兩位教授一做就做到退休,
有這麼一個穩定的環境,他們所領導的系統當然都係穩定壓倒一切。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