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加入


(B0)香港巴士車務及車廂設備 (B1)香港巴士廣告消息/廣告車行踪 (B2)香港巴士討論 [熱門] [精華] (B3)巴士攝影作品貼圖區 [熱門] [精華] (B3i)即拍即貼 -手機相&翻拍Mon相 (B4)兩岸三地巴士討論 [精華] (B5)外地巴士討論 [精華]

Advertisement


(B6)旅遊巴士及過境巴士 [精華] (B7)巴士特別所見 (B11)巴士精華區 (B22)巴士迷吹水區   (V)私家車,商用車,政府及特種車輛 [精華]
(A6)相片及短片分享/攝影技術 (A10)香港地方討論 [精華] (A11)消費著數及飲食資訊 (A16)建築物機電裝置及設備 (A19)問路專區 (N)其他討論題目  
(F1)交通路線建議 (C2)航空 [精華] (C3)海上交通及船隻 [精華] (D1)公共交通有關商品 [精華]   (Y)hkitalk.net會員福利部 (Z)站務資源中心
(R1)香港鐵路 [精華] (R2)香港電車 [精華] (R3)港外鐵路 [精華]   (O1)omsi討論區 (O2)omsi下載區 (O3)omsi教學及求助區
(M1)小型巴士綜合討論 (M2)小型巴士多媒體分享區 (M3)香港小型巴士字軌表        
 

Advertisement

 

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論壇 (B) Bus 巴士討論區 香港巴士討論 (B2) 單向分段制度的載客效益理論上較雙向分段制度為低 ...
開啟左側

[經歷分享/報告] 單向分段制度的載客效益理論上較雙向分段制度為低

[複製鏈接]
lrt505 發表於 2013-7-21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dvertisement



假如有一條長途巴士線,定線如下:A->B->C->D->E--(公路)->;P->Q->R->S->T
由P往T設有單向分段收費,但由A往E則須繳付全程收費
假設乘客上落車地點完全隨機(即不理會各分站附近的人口及活動狀態)
但乘客不會付長途價搭短途

就會有以下35種配搭:
A->P/Q/R/S/T
B->P/Q/R/S/T
C->P/Q/R/S/T
D->P/Q/R/S/T
E->P/Q/R/S/T
P->Q/R/S/T
Q->R/S/T
R->S/T
S->T

故此得出,在此35位乘客之中:
途經A站有:2.5人
途經B站有:7.5人
途經C站有:12.5人
途經D站有:17.5人
途經E站有:22.5人
途經P站有:24.5人
途經Q站有:22.5人
途經R站有:18.5人
途經S站有:12.5人
途經T站有:4.5人
(上落車乘客折半計算)

此顯示若A至E站每站上車人數相同,而駛離E站時剛好滿座,該路段載客率其實只有約一半。而P至T站之間因為有短途客支持,載客率增加至約四分三。

下圖顯示了傳統長途巴士路線的理論客量模式。

若由總站開出至上公路的車程較長,浪費的載客能力更大。

循環線就好一點,因為去程客下車與回程客上車,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而若全面設置雙向分段,就會出現最理想的情形。除了頭尾段之外,幾乎能盡用載客能力。


因此,若技術可行,雙向分段制度其實是頗為一個理想的選擇。

[ 本帖最後由 lrt505 於 2013-7-21 22:20 編輯 ]
輕鐵是西北的生命
toyl 發表於 2013-7-21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剩係知道若果中長途線係無上公路,好似1A/27/40咁即使無雙向分段收費,當客滿時都係好大機會有乘客企樓上等人落車。
如果實施雙向分段收費(以長途有公路計),行一人控制、雙向分段會令乘客企樓上等位的機會係增加好多倍!
238X 發表於 2013-7-21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連圖也有,不錯!不過技術上,這方式加一人控制,要麼大大增加上下車時間,要麼大大助長逃票。
推文或跟推文者帖,一律舉報,不作通知
h2o 發表於 2013-7-21 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238X 於 2013-7-21 22:23 發表
連圖也有,不錯!不過技術上,這方式加一人控制,要麼大大增加上下車時間,要麼大大助長逃票。


分析步驟不錯. 不過前提好似冇乜基礎. 假設任何上車站去任何落車站的人數相同, 忽略上落車對車程時間的影響, 亦唔理時間增長對乘客量的影響.

研究一旦引入人的因素就要有好多統計關於個人取向的數據. 不論巴迷, 巴士公司, 運輸署都想盡方法知道求知乘客諗法, 但現實係, 邊有咁鬼易 ......
toyl 發表於 2013-7-22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4# 的帖子

完全唔引入人的因素是沒有可能的事。
想提高載客率點解唔整到全部好似邨巴咁單站起點,點對點直達目的地?
樓主有無諗過點解會咁?同埋拆得太多線同經不同地方儲客,其中一方一定有利?
舉個例,學樓主話齋唔浪費頭尾段載客力,一眾屯門元朗出巿區線到美孚趕晒全部人落車,再分批重組批客,一架長沙灣道一架彌敦道一架,只有一個站落客,咁咪令到每部車全程都係滿載囉!

不過在乘客角度有幾多比例乘客係好似樓主咁有呢種特殊喜好?
以樓主思維方式,171朝早真係多得佢唔少。

香港邊有幾百幾千人一日到黑遊車河去填滿架車丫……

結論:出發點的論點唔全面,基於忽略一堆不可忽略的因素而達至的結論沒有實際意義。
paul2357paul 發表於 2013-7-22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仲有,點解例如唔搵埋經青田路入屯公果堆巴士線畫graph作比較?

它們在繁時的graph唔計顏色不是似圖1而是似圖4,你會明白點解不能隨便玩單向分段制度。
avianwind 發表於 2013-7-22 09:01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toyl 於 2013-7-22 00:14 發表
以樓主思維方式,171朝早真係多得佢唔少。


假設圖中所謂的 "高峰" 是指滿載的話

去程而言
短途客在A與B中間已經逼爆巴士
而有需要搭長途的客一定要在B點(如各轉車站/收費廣場)及AB前半才可以有機會上車


[ 本帖最後由 avianwind 於 2013-7-22 09:07 編輯 ]
JF1261 發表於 2013-7-22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理論上係

但實際上反而令運力下降

首先上落多左, 行車時間慢左
可能一條長途線正常上公路前上130 人, 但多左雙向分段就會變成上160人(有上有落的話, 呢個數字唔出奇)
平均一個人上車用3秒計, 就已經多左 90秒, 數字來睇唔係咁多, 但如果當中多左d 行動慢的乘客, 咁就...

同埋有d 站可能平時可以飛, 但多左雙向分段之後, 咁就要停埋, 咁可能會搞到追唔到燈, 又慢左

再講埋乘客行為造成的影響, 通常長途客都好肯企入車箱入面/ 上樓上
但短途客就鐘意企係門口位, 多左雙向分段後, d 短途客就會頂住, 長途客行唔到入車尾/ 上樓上
運力因此下降
其實雙向分段係值得搞的, 例如好似1A, 16 果d 大流水線, 跟本都係大上大落開
咁點解唔整雙向分段, 收返合理價錢先?

但長途公路線都係用返單向分段制度較好

[ 本帖最後由 JF1261 於 2013-7-22 09:14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2HugeC +2 收起 理由
brianso198 + 1 同意~
avianwind + 1 長途公路線都係用返單向分段制度較好 ...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lrt505 發表於 2013-7-22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avianwind 於 2013-7-22 09:01 發表


假設圖中所謂的 "高峰" 是指滿載的話

去程而言
短途客在A與B中間已經逼爆巴士
而有需要搭長途的客一定要在B點(如各轉車站/收費廣場)及AB前半才可以有機會上車
...


在最理想的情況(Ideal Case)下,當有一名短途客下車,巴士就會多出一個空位予長途客登車。可能在現時的巴士無法做到同步的「一上一落」,但經過精心設計格局的交通工具(例如:輕鐵列車)是做到的。

還是是否巴士做不到鐵路列車這樣的「快速上落」模式,導致現實與理論有較大出入?
輕鐵是西北的生命
238X 發表於 2013-7-22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lrt505 於 22/7/2013 09:30 發表

在最理想的情況(Ideal Case)下,當有一名短途客下車,巴士就會多出一個空位予長途客登車。
可能在現時的巴士無法做到同步的「一上一落」,但經過精心設計格局的交通工具(例如:輕鐵列車)是做到的。


鐵路列車一樣做唔到。
你唔俾有啲人霸住企位搞到上到車嘅人少過落咗車嘅人?
之不過鐵路列車總體上落流量勁過巴士好多,憑肉眼察覺唔到而已。
推文或跟推文者帖,一律舉報,不作通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站規|清理本站Cookies|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GMT+8, 2025-5-5 1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