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分享/報告]
單向分段制度的載客效益理論上較雙向分段制度為低
[複製鏈接]
|
什麼長途線落車人數多過短途客上車人數,唔太影響行車時間云云,完全係一個邏輯謬誤。
第一,巴士設計原因,乘客上車速度本身就慢過落車速度,如果上落車人數相同,實際停站時間以上車人數計算。
第二,上車乘客有可能被落車乘客頂住喺中門前,甚至前門同中門間本身已企滿乘客,
需要等到要落車嘅乘客落晒車,其餘乘客往車廂內部移動之後,要上車乘客先可以完全上車再關門開車。
第三,引入短途分段收費,極可能要採用八達通回水方式,令乘客落車速度都減慢,
如果要喺前門回水再落車,即係要先落完客然後至可以上客。
第四,有額外嘅人上咗車,自然要用額外嘅時間畀呢班人落返車,必然增加行車時間。
[ 本帖最後由 epsilon 於 2013-7-22 17:16 編輯 ] |
|
|
|
|
市區線要做雙向方段一啲都唔容易,因為只要雙向方段增加行車時間而同時間班次冇拉密,長途客就一定唔滿意,好多版友已經提過呢點。
以下一個情況我諗係市區線唯一可以用雙向方段得來,乘客損失最少、巴士公司獲益最多既方案,
只要沿途唔塞車,脫班問題減至最低,以下呢種雙向分段應該可以順利實現。

上圖假設1, 2, 3號線都係唔爆、15分鐘一班既巴士線。
1號線來往西端同中區繁忙地區,2號線來往東端同中區繁忙地區,3號線來往東端同西端,三條線都係特快線。
由於節省資源關係,3線被合併成一條新線(紫色),中區分站數目盡量減至最低(可能只得1個),並且設雙向方段,加密超過1/3班次,但慳左幾架車。
凡係喺中區繁忙地區落車既乘客,都唔駛喺車頭再嘟八達通,而係喺車站旁邊既「巴士特惠站」(模仿港鐵特惠站)辦理雙向分段手續,
同時上車站都有稽查攞住流動八達通機協助乘客喺中門上車,加快乘客上車速度。
因為每一架車途經中區繁忙地區,都隨時會出現100人上車100人落車既情況,如果乘客要車頭落車頭上,五分鐘都肯定唔夠。
上述例子只係一個假設,如果要代入實際情況的話,可以咁想像:
1號線=城巴5X,2號線=新巴2X,3號線=新巴18X
小弟只係熟港島區路線,所以版友熟九龍區的話,可以嘗試代入其他路線,睇下有冇路線可以咁樣合併法。
[ 本帖最後由 4437 於 2013-7-22 17:54 編輯 ] |
|
|
|
|
原帖由 epsilon 於 2013-7-22 17:10 發表 
什麼長途線落車人數多過短途客上車人數,唔太影響行車時間云云,完全係一個邏輯謬誤。
第一,巴士設計原因,乘客上車速度本身就慢過落車速度,如果上落車人數相同,實際停站時間以上車人數計算。
第二,上車乘客有可能被落車乘客頂 ...
一二四前面提過了
重點在於車海多線車密
如果理論值聯合班次每30秒一班, 每架車攤分每個站乘客只得7-8人以下
但如果理實無咁理想,實際操作可能等更耐,每班車上更多客,(作個例子:平均1分鐘1班以上,每個站上10人以上) 咁就唔值得做 (或者以分段收費做誘因做客量調控,基本上差距越大就越趕客,唔洗一刀切)
落車上落出現樽頸機會大增
不過多左客,落車時間多左就係真,但如果車海真係攤分到令到每部車增加既乘客唔太多就問題不大
不過莫過話減低分段收費,就算肯比多D,而家D站位分佈都唔多預人叫幾飛
反而屯元天線去到九龍D站位group埋一齊,荃灣葵青又一group,短途又一group
而唔係以目的地做group
三是雙向分段,流水繼續流水,長途就唔適合雙向分段了
[ 本帖最後由 ccchhhuuunnn 於 2013-7-22 18:06 編輯 ] |
|
|
|
|
原帖由 4437 於 2013-7-22 17:53 發表 
凡係喺中區繁忙地區落車既乘客,都唔駛喺車頭再嘟八達通,而係喺車站旁邊既「巴士特惠站」(模仿港鐵特惠站)辦理雙向分段手續,
...
很早已認為車頭拍雙向有D混亂
應該上車先扣全程或單向分段
再在落車巴士站設立類似輕鐵出站機回贈 (即是你提及的巴士特惠站)
當然,巴士公司要做大量infrastructure去令自己收入減少是雙重損失
其實唔會肯做
[ 本帖最後由 ccchhhuuunnn 於 2013-7-22 18:06 編輯 ] |
|
|
|
|
原帖由 epsilon 於 2013-7-22 17:10 發表 
第一,巴士設計原因,乘客上車速度本身就慢過落車速度,如果上落車人數相同,實際停站時間以上車人數計算。
第三,引入短途分段收費,極可能要採用八達通回水方式,令乘客落車速度都減慢,
如果要喺前門回水再落車,即係要先落完客然後至可以上客。
第一點, 如以 BRT 運作模式應該例外
第三點,
如果巴士公司 / 政府真係有心去咁做, 就自自然然會加多兩部八仔機喺落車門俾乘客落車用
類似收費模式新加坡一直做緊, 問題只係非不能也, 實不做也!
回正題:
如果香港巴士系統玩到咁盡用哂雙向分段, 係好多路綫都可以殺得, 但代價就係行車時間會極慢,
以屯門區為例, 各區大可以只開 M 車, X 車做市中心及轉車站特快, M 車加埋短途分段做埋輕鐵客,
出到市區, 美孚轉一轉, 長沙灣道大可以只得條 6 號行, 荔枝角道俾 2 號行
一上一落, 人係集中左, 資源運用係好左, 但行車時間唔見得會快左, 香港人肯定唔會制
新加坡做緊呢樣野, 係因為阿公一早計劃哂, 巴士地鐵角色鮮明, 先可以做到巴士唔算太多客, 並做大流水角色,
但搭巴士比搭地鐵, 超過一半路綫時間係慢好多, 單係呢點, 已經輸哂
香港無錯要做既係路綫重組, 同埋加強有限資源運用性; 要做既, 可先增設合理既單向分段收費,
先喺同一路段相同綫路做左收相同價錢先 (如 261 上水站返天平加多個分段, 同 270 一樣收費;
或者 16 號由旺角返柏景灣收費降低同小巴競爭), 已經可以使資源更有效去運用之餘, 亦可增加
空載路段既剩餘客量, 將更有需要既車隊騰出返落其他有需求地方之上 (小巴又好, 巴士又好)
但最後一樣, 可惜香港既公交係私營化, 是否實行到, 仍要睇商業因素同公司取向, 所以...  |
|
|
|
|
原帖由 拾顓豭 於 2013-7-22 18:10 發表 
第一點, 如以 BRT 運作模式應該例外
第三點,
如果巴士公司 / 政府真係有心去咁做, 就自自然然會加多兩部八仔機喺落車門俾乘客落車用
類似收費模式新加坡一直做緊, 問題只係非不能也, 實不做也!
回正題:
如果香 ...
6號行元州街青山道。
要保證留住所有舊深長荔新界線客,
除咗你話延長2號,
隨時要拉長埋12,
甚至重開4號經長沙灣道地鐵沿線,
咁就青山道長沙灣道荔枝角道深旺道,
四條九龍西至南主幹,
都分擔舒緩到轉乘客量,
又可以擴展鞏固網絡。 |
|
坑口皇帝 馬尾皇后 囍結良緣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13-7-22 15:19 發表 
先唔講車程耐左變相趕客的問題啦
樓主理論就無諗過不必要的上落客同回車慢的問題
即係好似170咁, 回程返南區, 過左香港仔隧道有落無上, 車程真係十分鐘內就番到華富
如果雙向分段, 又要預多幾分鐘, 成條線又要多部 ...
少客路線,就算市區線,長途線就可以用雙向分段去吸引多啲乘客,多客線就唔好啦 |
|
|
|
|
其實郊區長途舊路線非常適合雙向分段,如73a、53、前70,因為該等路線走線慢,長途客根本會坐,但短途客又因無分段車費貴大多數投向紅綠小巴,在走線跟收費模式完全錯配下,該等路線愈做愈疏,最後造成吊鹽水/執笠的效果。
[ 本帖最後由 wawa0006 於 2013-7-23 09:12 編輯 ]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