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ing 於 2013-9-8 00:10 發表 
其實剩係做港島區巴士線市場實在太細, 好難有作為, 1995年仲要冇咗26+14條線俾第二間巴士公司
相反, 當時九巴專利權有九龍同新界區, 兩間巴士嘅專利權處於不平等局面, 咁中巴規模點可以同九巴比較?
有冇當時九巴 ...
睇返數字, 九巴自1979年G及N開始至2002年(即將軍澳線通車前), 每年keep到買入二百架新車左右, 有時更接近300架,
中巴同九巴車隧比例, 直至1993年左右""大約""維持在1:4 左右, 如果只以正常18年換車需要, 當九巴要買""大約""200架時, 中巴起碼都要買返大約50架左右,
(以上計算屬個人意見, 不喜勿插  )
如果說規模, 果時80年代未, 東廊及東隧通車, 本提供機會比中巴突圍, 但睇返果時中巴總車隧數字都係維持返10XX架左右, 雖然你可說中巴果時未買左批ML,DL, 總體載客量不是增加了嗎?, 但是東隧89年9月通車, 當中批ML, DL好多一早已經出左牌, 起東隧線全面發展時, 中巴車隊竟然未有大幅增長, 可見中巴當年積極有限度.....
而城巴自93/95接辨 26+24 條線, 總需約三百幾架車, 但至98年前席已差不多逼近800架, 吾見城巴的積極擴展遠比中巴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