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Dennis34 於 2019-3-27 20:44 編輯
見有師兄為大家分享有關馬鐵嘅歷史資料,趁地鐵系統投入服務35年,
係時候分享1967年發表嘅《香港集體運輸研究》部份資料。
該研究係由當時工務局委託英國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and Associates進行,
整份報告內容多達200多頁,有研究各種交通工具同各國嘅地鐵,
更含有整個建議系統各站嘅詳細資料,故只在此分享開頭嘅摘要,
同將會分多次,將整個建議系統各站資料貼出討論。
以下內容係小弟喺數年前,於理大借閱該報告時所拍攝,畫質一般,望請見諒。
研究範圍由1965年嘅人口收入,以致交通模式都包括在內,再以當時預測到1986年嘅數據,
制定一個地鐵路線嘅藍圖。雖然有一部份計劃與最終出現嘅路線有一定出入,
但報告中嘅建議路線系統,卻為現時嘅鐵路系統定下規劃上嘅基礎。
摘要有3頁,主要以數據為主:
值得留意簡要報告當中,有一部份到1986年嘅數據預測,因為其後整個香港嘅發展﹑地區經濟發展以致政局,
都係在預測之外,而與後來有一定出入。如人口達六百八十多萬嘅預測,卻因為往後內地政局變化,
同後來香港政府喺1980年取消”抵壘政策”,人口增長未如預期。
正因如此,後來英國顧問都有喺報告發表後嘅一年到70年代,發表多入份補充報告,再修訂整個建議計劃。
政府亦因情況而改變計劃,未有如建議於1970年起,按多個階段動工,
當中”沙田線”更多次改動,變成現時動工中嘅”沙中線”之中其中一部份。
今次首先在此貼出”荃灣線”由荃灣至葵涌(葵興)最初嘅規劃,
而此路段規劃更係整條線之中,與最終出現嘅系統有最大出入嘅其中一段:
荃灣至貨港走線由沙咀道地底起,經現時大窩口邨石頭街一帶,
設分支供列車出入葵涌車廠,主線繼續經橫龍仔新區(後稱葵涌邨)南端,
再喺”伍少梅學校”地底轉彎向南方,出隧道駛到架空路段到葵涌站(葵興)。
荃灣站設於沙咀道中,位於現時荃灣大會堂與沙咀道之間,採用島式月台設計。
當時建議設直接通道到附近巴士總站,供乘客轉巴士出入新界西北一帶,但未有提及轉乘站實際位置。
大窩口站至貨港站則一律為側式月台,其中大窩口站更建議設巴士彎,
供乘客轉乘來往青衣島嘅巴士線。
按1967年出版嘅地圖同其他資料,政府係有建議興建一條荃灣至青衣嘅大鐵橋,
荃灣入口正好喺德士古道未端,與今日嘅"青荃橋"(俗稱北橋)相當接近,
但大鐵橋走線卻非同"青荃橋"相同,而係走線彎曲,
中段向未填海連陸嘅牙鷹洲(即灝景灣)轉彎,再經牙鷹洲同避風塘,
到達青衣島北出口(即長發邨一帶)。
故大窩口站設巴士彎嘅建議,有可能正係基於大鐵橋嘅計劃而提出。
(此計劃後來未採納,至1974年青衣大橋(俗稱南橋)落成,青衣至有連接島外嘅道路,
但並非真正為開發青衣作住宅區而建,係當時喺島上新落腳嘅工業機構為方便運作,
合資與政府合作興建,當中包括中電與半島石油合資嘅半島電力公司,
即青衣發電廠嘅業主,大橋初期更係限制道路,車輛要憑證通行。)
葵涌站亦有設附屬於地鐵站嘅巴士總站,與今日嘅葵興站相似,但未提及有上蓋物業。
假如當時嘅計劃最終被採納,唔只影響到乘客嘅交通選擇,相信影響最大係整個荃灣市區嘅規劃發展。
如以此計劃,現今市中心北部,即西樓角到青山公路以北一帶地段,相信唔會出現現時嘅繁華,
即使後來有類似南豐中心同荃錦中心嘅發展,都未必成為黃金地段。
反而沙咀道一帶,有可能比現時更擁擠,市中心舊區重新發展嘅時間更可能提早係70年代尾出現,
而現實中嘅西樓角因興建地鐵,在70年代尾整個地段被強制收回嘅情況
(當時該處大廈樓齡普遍都只不過二十年左右),反而變成喺沙咀道至楊屋道之間一帶出現,
區內面貌必然與現在有如兩個世界,甚至難以想像。
加映:1960年代中嘅下葵涌新填海及平整區,即現時嘅葵興葵芳同大連排一帶,
仍是一片荒蕪,各位又認到幾多現今道路同建築物所在之處?
2019年3月27日更新
請按此觀看下篇
即將推出
4月一期會介紹1967年時將會開發嘅新市鎮原來土地規劃,與鐵路走線嘅關係。
有興趣嘅板友請繼續留意本板,多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