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icksonboy 於 2008-10-10 10:31 發表 
證據喎~你翻開報紙睇下,睇下證監有幾多case先
我咁睇咯~如果銀行唔係理虧,我絕對唔相信佢地會咁順攤會肯賠錢咯
如果我可以,我唔只上街仲會告到銀行訓街
呢位仁兄,你發炮前做下資料搜集
咩係CDO,CDO發售時既credit rati ...
d case 就係證據?
我認為只係連鎖效應..1位"苦主"投訴,其他人就跟住投訴
要賠係人情,唔賠係道理
唔係銀行理虧
賠左又唔知足既人,唔值得可憐
再者,包底既話,個個唔洗打工,個個都買債券啦
(贏就有錢收,輸左就賠番100%本金)
同3ASV196兄 立場一樣,都係風險問題
風險唔會係0
所以咩野可能性都有機會發生囉..
[ 本帖最後由 OvO 於 2008-10-10 11:33 編輯 ] |
|
|
|
|
我諗呢度要搞清楚一個問題
點解咁零丁有班人走去買
政府債劵邊個唔想買, 不過最肯俾既美國債劵我地無法買到
咁咪買細張d 既本地銀行代理的債券囉,
不過問題在於, 家陣你地班人, 有邊個肯等先得架,
所以買親d 債券既人, 全部都係拎自己長期儲蓄去做長期
同其他產品最大分別已經係心態既問題
好多人跑大市, 玩短期高炒咁賺, 但就係有一班人穩打穩紮
冇人否認風險不存在
問題在, 買債劵既人理解的風險和發行的實際風險有分別
造成分別的原因在於銀行推銷時斷章取義, 講真如果銀行講曬咩咩咩唔可靠有鬼人黎買長期咩
買親長期的人, 無理由唔清楚自己買咩野, 但是買的東西原來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不知情及受誤導下買入, 那買的人絕對有索償的權利
買債劵俾銀行誤導, 根本就有權輸打贏要, 誰說不對了?
[ 本帖最後由 3357。KS8450 於 2008-10-10 13:20 編輯 ] |
|
|
|
|
曾於大學修讀經濟或金融的人會知道世上沒有真正的risk-free investment(國庫債券已算是比較接近risk-free),而債券亦分很多種,由最優質到垃圾債券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過相關知識,故投資者教育就顯得相當重要。
不過經過多次事件,香港的投資者教育仍有不足之處,到了今時今日竟然還有人認為債券一定是低風險、認股證可以像股票一樣長期持有等等。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久不久就會有新產品推出(例如累計股票期權),新一代還可以透過上網或到書店找資料惡補一番,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曉得這些方法,故希望有關方面能從今次事件中汲取教訓,主動一點對投資者進行教育。 |
|
|
|
|
如果特區政府真的是真金白銀拿錢出來包底,1月一定唔會再去交稅!
如果真係有誤導成份,法庭見啦,還在吵吵鬧鬧幹什麼呢?有定期唔做
貪圖那多幾厘的回報而轉移迷債,當事人沒有責任嗎?
昨日聽收音機的財經節目,LAYMAN甲打去問主持人我隻9413 30蚊入,
家下得番18蚊,點算呀!三個月內會唔唔上番28蚊呀!
LAYMAN乙話我隻1458 28蚊入,家下跌到19蚊,係唔係公司出了問題呀?
聽完真係笑到碌地,究竟LAYMAN甲乙知不知道當前發生甚麼事呢? |
|
|
|
|
原帖由 OvO 於 2008-10-10 11:09 發表 
d case 就係證據?
我認為只係連鎖效應..1位"苦主"投訴,其他人就跟住投訴
要賠係人情,唔賠係道理
唔係銀行理虧
賠左又唔知足既人,唔值得可憐
再者,包底既話,個個唔洗打工,個個都買債券啦
(贏就有錢收,輸左就賠 ...
我講得唔清楚~D case 係表面證據成立~
表面證據都算係證據掛......
我同你地根本就響兩個層面上睇件事
你地係響"贏輸"層面上,我係響銷售手法,credit rating既層面上
就好似我拿住個橙而你地係諗緊西瓜......
你地根本就將投資同賭博掛鉤,不論任何投資
我覺得無投資知識既人唔應該去批評一D自己唔識既野咯......
我相信好多人都唔明白PE ratio, leverage structure,
甚至連最簡單股票價格既計算方法都未必知
難怪既~正如有板友提及香港對投資方面既教育不足夠
仲有一樣,香港成日被捧為最自由金融市場
但係在座咁多位有無諗過最自由其實imply緊最少監管?
最少量監管會出現咩問題相信大家都好清楚 |
|
Idiotism is idiots being idiotic
|
|
|
原帖由 3AD170 於 2008-10-11 00:46 發表 
曾於大學修讀經濟或金融的人會知道世上沒有真正的risk-free investment(國庫債券已算是比較接近risk-free),而債券亦分很多種,由最優質到垃圾債券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過相關知識,故投資者教育就顯得相當重要 ...
講到教育或財金知識, 最錯就是政府/教育界/財金界向市民灌輸"高回報的一定高風險, 低回報的一定低風險"的concept...今次正正是高風險,低回報, 但買果個就自以為是低風險,低中稍高回報(想當然...結果出事)...
要告, 應該告銀行, 如有證據證明銀行有誤導或做唔岩手續咪要佢回水, 而不是要政府貼...否則, 只是風險壞的一個side出現,一個投資失誤的case |
|
L. Chan - 我們堅持才有希望!
|
|
|
如果單睇回報去推算風險, 咁做始終係一知半解既做法, 因為大家都知"風險"係受好多野影響, "高風險=高回報"只係一種概括講法(話分兩頭, 部份雷曼投資者開戶時即刻有LCD大電影送, 回報真係唔低啦).
拎得一百幾十萬去投資, 真係一件大事(對我呢D窮人黎講), 點都要由頭到尾瞭解清楚中間既來龍去脈同投資關係先好做決定, 而唔係只係問"穩唔穩陣", 因為"穩陣"與否只係個人觀感, 就好似存錢係東亞, 以前好多人一直都認為係好"穩陣", 但擠提出現時又有好多人認為唔"穩陣", 之後D人又覺得"穩陣"番...
講到政府賠錢問題, 補藥黨唔駛查都知擺明呃人, 但補藥黨苦主都唔可以用"政府唔盡責捉晒D補藥黨"為理由而向政府索償啦. 香港講法律, 要追究責任就去打官司. |
|
|
|
|
原帖由 Alex_Tsang 於 2008-10-11 09:12 發表 
如果真係有誤導成份,法庭見啦,還在吵吵鬧鬧幹什麼呢?有定期唔做
貪圖那多幾厘的回報而轉移迷債,當事人沒有責任嗎?
你認為'擺定期'真係咁穩陣?國際商業銀行海外分行因詐騙而倒閉,
當時既財政司指該行香港分行財政健全,在香港分行倒閉前既星期六,
該行仍營業,無人去擠提,結果香港分行因當時既國商大股東阿聯猶既
阿布扎比政府拒絕打救而倒閉,清盤程序只係約2年前至係'大体'完成.
果班苦存戶當年臥電車軌抗議係'抵死',現在'十年怕草繩'誤信東亞倒閉
而擠提就係'無知'批判者係乜野心理? |
|
|
|
|
原帖由 leslie 於 2008-10-11 23:28 發表 
講到教育或財金知識, 最錯就是政府/教育界/財金界向市民灌輸"高回報的一定高風險, 低回報的一定低風險"的concept...今次正正是高風險,低回報, 但買果個就自以為是低風險,低中稍高回報(想當然...結果出事)...
要告 ...
其實根據以前所學,正確的概念應該是「風險高,預期回報率高;風險低,則預期回報率低」,當然最後得出來的實際回報率是可以與原先之預期回報率有出入的。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