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即係話舊山頂站根本就係無所謂既月台
上車既時候要好似搭巴士咁上車
等車既位置係同路軌同一水平,纜索就收藏係兩塊長石屎之間
而今日山頂纜車既上車方式就與一般重鐵無異 |
|
|
|
|
原帖由 lcwhk 於 2010-7-11 13:10 發表 
前輩你張相又勾起我d回憶,當年一條纜車行車線上,係唔止兩根鐵軌,而係三根,留意車底下中間偏左仲有一條唔知用黎做乜咖!
即係話,如果無錯,由會車位以上到山頂都係兩條行車線,共五根軌!即係咁樣:
(海邊)1,2,3,4,5(山邊)
1-3青車行車 ...
我都好有興趣看看當時的月台, 我都會嘗試找找以前舊山頂站的歷史圖片
除此之外, 舊柏家道站都是3根軌道, 乘客又要跨越軌道及纜索上下車嗎? |
|
板主無能, 亂咁罰人, 杯葛R1
|
|
|
舊系統, 由山頂站至現時三根軌位置, 絕對是全程三根軌!
舊車車輪是普通鐵路車輪, 因此有輪緣的!
梅道站後的波口是有人負責的, 因應青車或白車而分至相關軌道.
為什麼半山以上部分是三軌, 部分是四軌, 好明顯, 四軌是兩車
交匯地方, 至於三軌, 是因為當年系統, 車輛不會輾過鏡纜! 因此
當時白加道站有兩條黃線! 如果上近山一部, 必須跨過一條路軌上車!
所以當年換系統, 當三軌轉成兩軌, 我自己白思不得其解, 唯一有點
特別的, 是輾過鋼纜部份, 路軌設計有特別的, 而且軌中纜輪, 是壓低
並保持鋼纜而某高度, 因此山頂兩個站, 青白車都可以同一月台運作了!
當年為解開路軌設計之迷, 遊走堅尼地道與中環總站之間, 終於發現
樓主所說, 兩車其中一邊車輪沒有輪緣, 不過我記得另外一邊的設計
好像不是雙輪緣, 而是輪前有個厚鐵導引車輪! 一樣沒有輪緣! 當時相當
震驚可以這樣設計, 年代久遠, 或有誤解, 現在當然以樓主的較準確吧!
舊車下山時, 摺起尾椅, 插入緊急控桿騎上, 放好訊號裝置(好似電報機),
開車前正是長接那電報機 控制室收到兩車訊號後, 拉桿開動巨輪, 開車!
當年確實大工程, 真的翻天覆地, 停了很久才完成. 以前有三部車, 後備車放
在現在倉庫內, 軌道佈置是有相關路軌已經安裝好, 只是沒有波口, 相信
是有需要的再裝拆那一少段! 不過有關機會不會太多, 現在則完全徹線了!
現在個人仍然不滿, 為什麼車廂不可以開窗! 夏天真的可以很熱的!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原帖由 前KMB員工家屬 於 2010-7-11 11:44 發表 
再者, 大吉利事講句, 有位資深而且非常友善的工程師, 在近年離世了.
另外 ...
多口問聲,佢係咪姓「梁」咖? |
|
|
|
|
回復 35# 的帖子
轉新系統時, 取消了電纜! 之前說過, 兩組纜於行車時,
是可以扯高接近橋底, 亦好按近電纜, 所以電纜是靠一邊,
而鋼纜是另一邊, 不會於中途有接觸機會, 事實上當年
馬己仙狹道站, 可見橋底有一組滑輪, 鋼纜是可能接觸
該滑輪的!
再想深一層, 當年三軌設計, 是不希望車廂跨過另一車的纜,
由於纜可以扯高, 如果跨過, 可以想像另一條纜便會刮底!
後果......
[ 本帖最後由 solomon 於 2010-7-12 00:14 編輯 ] |
|
|
|
|
原帖由 lcwhk 於 2010-7-11 01:54 發表 
樓主兄唔知你可唔可以幫忙請教一下係朋友同佢既老朋友,我想解開下列廿幾年既疑團:
1. 梅道——會車點果個波口,當年是不是要人值守,用人手轉波口?
2. 當年(綠色纜車及以前年代)用的車輪是否同一般鐵路車輪一樣,即只有靠內一邊有輪緣(廣東話「車轆突出黎果條邊」)?
3. 大彎之後——山頂總站都係3根軌(如無講/記錯)的原因是兩架纜車各行其道(白車永遠行靠山數起第1、2軌;青車永遠行靠山數起第2、3軌,即係現時3軌位置咁,只不過3軌一直維持到山頂)避免上下行鋼纜磨擦甚至打交叉?
4. 點解當年(綠色纜車及以前年代)轉向架上兩條軸既各兩個轆都要好似蒸汽機車動輪咁有條連杆既?
"2"果樣野似乎已經有答案了! |
|
|
|
|
原帖由 solomon 於 2010-7-12 00:00 發表 
舊系統, 由山頂站至現時三根軌位置, 絕對是全程三根軌!
舊車車輪是普通鐵路車輪, 因此有輪緣的!
梅道站後的波口是有人負責的, 因應青車或白車而分至相關軌道.
為什麼半山以上部分是三軌, 部分是四軌, 好明顯, 四軌 ...
先多謝您解答我對舊纜車的謎團, 其實我對纜車的認知並不多
回看我當日在柏道站的相片, 路軌地基靠山的一邊, 其實仍有半
部纜車闊度的空間, 應該是您所講以前4>3直至山頂的一段都是
3根軌道的痕跡, 不過路軌現在已拆掉, 所以就有個空間多出來.
纜車車窗是可以開的, 不過只限上半部份.
會車點無論是2>4或4>2, 車輪都會不會輾過對方的纜索, 但在
2>3或3>2時, 都只會輾過對方的纜索一次, 而且是沒有輪緣的
一邊, 才會"有能力"輾過纜索.
記得1989年更換纜車系統時, 工程大約維期6星期, 山頂站更興
建了新的機房.
另外我想問, 如果舊纜車是普通火車車轆, 會車時車輪如何輾過
纜索, 而纜索又不會移位或損毁
[ 本帖最後由 前KMB員工家屬 於 2010-7-12 01:13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板主無能, 亂咁罰人, 杯葛R1
|
|
|
原帖由 前KMB員工家屬 於 2010-7-12 01:00 發表 
另外我想問, 如果舊纜車是普通火車車轆, 會車時車輪如何輾過
纜索, 而纜索又不會移位或損毁
我諗到既係咁,歷年來,在拖卡纜車出現之前:
山頂——交會點之前:2車道共5軌,車輪不會輾過纜索。
交會點:2車道共6軌,車輪不會輾過纜索。
交會點——梅道站:2車道共6軌變到1車道3軌,由於波口在交會點既下面,其中一架纜車必定已在上方,過波口時最多只會有一條綱纜,車輪不會輾過纜索。
梅道站——山下站:1車道共3軌,車輪不會輾過纜索。
故此,即使用普通火車車轆, 會車時因車輪不會輾過纜索,纜索是不會移位或損毁。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