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Gary_B 於 2016-6-17 03:51 編輯
你唔係唔知屯門當年仲係5字頭呱
你唔係唔知所謂既路線號碼命名常規到1980年代先至非正式地算有呱
你唔係唔知 73A 既前身係 69 呱
|
|
|
|
|
仲有80M前身係70M, 81前身係71
到後來先至統一編號編排
九龍用0-2, 新界南用3-4, 新界西用5-6, 新界北及大埔用7, 沙田用8, 將軍澳及西貢用9
|
|
以上回應,是否可行?是否合適?
|
|
|
睇下條60, 全程62分鐘一個單, 但九龍開出67分鐘後就要由汀九開出, 得果5分鐘休息?
60R仲離譜, 全程26分鐘一個單, 但梨木樹開出30分鐘後就要由汀九開出, 得果4分鐘休息?
當年D班次算得好盡下喎
|
|
以上回應,是否可行?是否合適?
|
|
|
呢類旅遊路線,回程少客,行車時間短得多。大可以返到對面先抖
同埋以前聽人講,入到元朗的50號都係個零鐘一單,
去到汀九但有62分鐘跑,應該好鬆動
|
|
也許一片海 會重返大洋 也許一片港 會再得芳香 風吹過 堅守這個
|
|
|
但係點解而家嘅53都已經要個零鐘一單?如果今日用返當年50條行車路線來行咪分分鐘兩粒鐘都行唔完?原來運吉真係混吉嘅,條青山公路都重喺度,但係行車速度慢咗咁多,擺明就係規劃嗰陣有問題啦。理論上行車速度係應該隨着汽車技術嘅改善同埋道路規格升級而越來越快先啱。
|
|
進智公交
|
|
|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16-6-17 23:47 編輯
道路改善的確有助提升車速,但只係剛改善完果一刻
閣下理論忽略佐長遠計,隨人口增加及經濟增長/轉型,
道路上的車輛會不斷增加,平均行車速度只會越來越慢
咁我又問你,有呢兩條60同62的年代,
青山公路沿線有幾多人住,
青山、元朗係D乜地方?
有幾多人要經常出入?
|
|
也許一片海 會重返大洋 也許一片港 會再得芳香 風吹過 堅守這個
|
|
|
仲有以前d 燈位同道路網都冇咁多同複雜, 例如九巴70, 七十年代既行車路線比千禧年代都簡單好多
|
|
|
|
|
一九七三年七月路線改革
號碼 50-59 / 70-80 都用盡
|
|
|
|
|
我的記憶 : 50號由佐敦至元朗的時間大約用1:30至 1:45之間 , 鷄地總站通常會有7-8部車等侯開出, 佐敦總站一般只有1-2部車 , 很多時往元朗方向到達屯門後, 會有數部車同時到站的情況出現.
|
|
|
|
|
根據當年調查,1970年的16一程約70-85分鐘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