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可以分析下有點路線越做越差嘅原因
|
|
|
|
|
5號成績咁好,難怪佢係九龍第一條全部行12米三軸巴士啦
|
|
|
|
|
估唔到43可以係行程盈利第二+客量第五
雖然而家應該稱唔上線皇
但都應該仲係係賺錢線,畢竟一車做到幾水客 |
|
[1+1=0] 281M 九龍塘直達隆亨顯徑 無需罰企
|
|
|
咁51蝕應該TURBO M維修費勁,但未有251M,應該唔係包尾。
沙田方面,雖然89有用車限制,但河東89A勁D,一早用12米。
2E當年都九龍排第13賺錢。咁九龍/新界屋村線繁忙時間會爆的屋邨/徙置區都賺大錢,例如藍田,慈雲山,石梨
當年80年代工廠未大規模北移,戰後嬰兒潮正值壯年,通勤需求極高,又有返夜校,不同時段都坐滿。當年又冇長者半價,就算長者都收足錢。
當年熱狗巴士冇冷氣及電子野,回本門檻低。
有D長途感覺似輔助/二奶線,例如2B,2D,10, 67X,68A雞鴨車時代有冇微賺? 郊區線如76K,77K有冇得賺?
|
|
|
|
|
當年青衣等同而家皇后山新屋村咁大需求。
用12米載得多客固然係賺大錢,但用唔到12米車,睇返1986年尾至1987年獲頭幾水分配11米車,估計都好賺錢,當然也為解決珍寶載客少及扭軚吃力問題,而榜上正是有43,43C,36B。而43C也有43D深碼短途幫手,再下一水大批11米車才分俾屯門公路線。
70就算火車電氣化初期都因有多水客有得賺,1989年開71X減4架,而蝕錢分水嶺,可能同271全日後,流失大埔客有關。以前70晚繁北行,佐敦油麻地都有一定數量大埔客。
|
|
|
|
|
聽聞金巴開始,零件,維修成本高好多,回本門檻也高。
81,92原本雞鴨時代賺,金巴上斜食油傷車過雞鴨。
轉乘優惠或減少賺錢。
以前巴士公司點都做好D街坊買餸線,當然短途線俾小巴搶。
36B/43C差,因為後來有35A/42A到彌敦道直達旺角心臟地帶。
70差,其實271也是原因。
何X文上場,把43等短途線減班,夠載就算。
更重要,唔知點解近20多年趨勢以回車快的長途線為最賺錢,但用油多,例如而家38同258D比較,行車時間差唔多,但收得貴係賺錢
|
|
|
|
|
1998年睇過有本汽車雜誌講過"巴士路線盛與衰"。
始創期
成長期
成熟期
衰落期.
當中搵85K,36A做例子
開線初期用車細,班次疏。36A衰落期則由12米三門大巴改用兩軸雞車做。
又話因為折舊成本,所以巴士公司習慣性搵廠內後備車做新線。不過當時地區專營冇競爭。
而家有競爭及標書規定用新車。天水圍北堆線用新車,而當年天南則用舊車。
認同所講巴士公司寧願投放資源在新區蝕做,但又減市區賺錢線的用車。
90年代後期彌敦購物流水線班次及客量唔差。
|
|
|
|
|
如果可以做一個比較,比較1984及2022係表內至今仍然生存在嘅路線嘅狀況就有趣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