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加入


(B0)香港巴士車務及車廂設備 (B1)香港巴士廣告消息/廣告車行踪 (B2)香港巴士討論 [熱門] [精華] (B3)巴士攝影作品貼圖區 [熱門] [精華] (B3i)即拍即貼 -手機相&翻拍Mon相 (B4)兩岸三地巴士討論 [精華] (B5)外地巴士討論 [精華]

Advertisement


(B6)旅遊巴士及過境巴士 [精華] (B7)巴士特別所見 (B11)巴士精華區 (B22)巴士迷吹水區   (V)私家車,商用車,政府及特種車輛 [精華]
(A6)相片及短片分享/攝影技術 (A10)香港地方討論 [精華] (A11)消費著數及飲食資訊 (A16)建築物機電裝置及設備 (A19)問路專區 (N)其他討論題目  
(F1)交通路線建議 (C2)航空 [精華] (C3)海上交通及船隻 [精華] (D1)公共交通有關商品 [精華]   (Y)hkitalk.net會員福利部 (Z)站務資源中心
(R1)香港鐵路 [精華] (R2)香港電車 [精華] (R3)港外鐵路 [精華]   (O1)omsi討論區 (O2)omsi下載區 (O3)omsi教學及求助區
(M1)小型巴士綜合討論 (M2)小型巴士多媒體分享區 (M3)香港小型巴士字軌表        
 

Advertisement

 

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論壇 (B) Bus 巴士討論區 香港巴士討論 (B2) (港島)半山交通服務居民會
開啟左側

(港島)半山交通服務居民會

[複製鏈接]
jessc 發表於 2010-5-21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DR1666 於 21/5/2010 00:40 發表
我諗無論半山居民, 抑或呢度既朋友們3 D7 t' Q! f% b) X
都一定認同 103 兜路情況非常嚴重www.hkitalk.net  Q( V" M9 V. V* O) a0 z& k

103 兜路我是絕對同意的. 不過, 城巴的解釋亦絕對冇錯
就自己的經驗, 無論任何時間於半山搭 103
金鐘站或之前上車的乘客其實只係寥寥無幾hkitalk.net1 X5 p. @2 F3 `. O$ E/ x
只有當巴士去到軒尼詩道後, 各站上車的乘客才逐漸增多

我反而認為, 如果真正要 "優化" 103, 令 103 路線冇咁迂迴hkitalk.net+ A$ T5 ], r  r3 q: h3 m3 V1 c
係應該將 103 縮短, 放棄客少路段 (即半山段); N/ e6 h: M9 d+ c. y1 F4 A
改由金鐘 / 灣仔經銅鑼灣入紅隧' x: M* J- _5 n6 L1 ~. l
但當然, 這個改法半山居民一定不會贊成...


問題在於而家103來回時間相差太遠。以隧道口至半山,往港島方向約20-30分鐘,往九龍方向35-50分鐘。
但而家103最得意的地方就係港島區不少學生是專等103返學(港島->港島),甚至企都要上。
以我而家搭開的兩三班為例,直至我般含道落車前,至少有10-12個乘客是港島區上車。
而落車最多人的半山站應該係堅尼地道、衛城道口、st. stephen's church. 反而很少見中環有人落車, 其實是否可放棄中環?
(不過竹園和聯合道會無車落中環)

同時,將103紅隧口站於非繁時放在現301位置又如何?
a720p 發表於 2010-5-21 23:51 | 顯示全部樓層
咁不如索性要求103設個由蒲飛路去港島沿線落車的分段咪仲好,反正103落山方向由半山至灣仔一段都唔多人搭,加左分段都唔會影響到現有乘客。

大家理性d去想下,如果56真係咁好做,早兩年就唔會批准加價吧。再加個落山分段,咪即係迫佢再提出全線同其他分段加價。呢個世界無免費的午餐吧!

以上只是小弟愚見,不喜勿插。

[ 本帖最後由 a720p 於 2010-5-21 23:56 編輯 ]
ctb213 發表於 2010-5-22 00:0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B602 於 2010-5-21 23:26 發表
56系真係好方便, 東區直達上半山, 又行得比23快.

其實新巴應該考慮開一條由半山去銅鑼灣, 但行車路線同23相反既路線(即西行經羅便臣道, 東行經堅道). 我知道羅女便臣道 / 柏道東行路窄, 對車種有限制, 但可以考慮用 ...


即使用33XX, Dart 仔都唔得,因為條路太窄,只有小巴行到。

反而我覺得可以開一條23P,用部份23號的車,早上繁忙時間/放學時間由蒲飛路經堅道去北角(或者去天后),而不經柏道/羅便臣道,可以搶一搶紅小/綠小的客,而且解決在堅道經常上不到56號小巴的情況
 樓主| victor888 發表於 2010-5-22 01:49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PB602 於 2010-5-21 23:26 發表
56系真係好方便, 東區直達上半山, 又行得比23快.

其實新巴應該考慮開一條由半山去銅鑼灣, 但行車路線同23相反既路線(即西行經羅便臣道, 東行經堅道). 我知道羅女便臣道 / 柏道東行路窄, 對車種有限制, 但可以考慮用 ...

花園道上山方向最頂部同馬已仙峽道交界好似係唔夠高俾雙層巴士過(回程無問題)
同埋愛都大廈出面個一段花園道好似斜得滯(個段好似無寫斜率係幾多)

原帖由 jessc 於 2010-5-21 23:42 發表


問題在於而家103來回時間相差太遠。以隧道口至半山,往港島方向約20-30分鐘,往九龍方向35-50分鐘。
但而家103最得意的地方就係港島區不少學生是專等103返學(港島->港島),甚至企都要上。
以我而家搭開的兩三班為例,直至 ...

因為103 出港島隧道口的路段係行得比23快,亦都比23平 $0.3($6 vs $5.7)

原帖由 a720p 於 2010-5-21 23:51 發表
咁不如索性要求103設個由蒲飛路去港島沿線落車的分段咪仲好,反正103落山方向由半山至灣仔一段都唔多人搭,加左分段都唔會影響到現有乘客。

大家理性d去想下,如果56真係咁好做,早兩年就唔會批准加價吧。再加個落山分 ...

係架,其實係佢地角度,做$7.8 or $6.3的落山客係好搵過山下面執分段個D客
因為山下面分段個D客個數量係 unknown,而山上的客就頗為穩定的。
053h4 發表於 2010-5-22 01:55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nwfb1601 發表於 2010-5-22 12:1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victor888 於 2010-5-22 01:49 發表

同埋愛都大廈出面個一段花園道好似斜得滯(個段好似無寫斜率係幾多)

動植物公園0個邊有牌話呢段花園道0既斜率係 1:7。
短 Trident 集團主席、愉景灣之友暨 sica何洛瑤 fans:Dbay116
 樓主| victor888 發表於 2010-5-22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nwfb1601 於 2010-5-22 12:10 發表

動植物公園0個邊有牌話呢段花園道0既斜率係 1:7。

小弟曾經見過13號頭一、兩部車係經羅便臣道西行前住旭龢道開工(33XX、Dart 都見過),不過就唔清楚部車係點上山
tomchen 發表於 2010-5-22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victor888 於 2010-5-22 14:43 發表

小弟曾經見過13號頭一、兩部車係經羅便臣道西行前住旭龢道開工(33XX、Dart 都見過),不過就唔清楚部車係點上山 ...


係花園道直上到頂再行羅便臣道...
FD5410 發表於 2010-5-22 17:1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ctb213 於 2010-5-22 00:05 發表


即使用33XX, Dart 仔都唔得,因為條路太窄,只有小巴行到。

反而我覺得可以開一條23P,用部份23號的車,早上繁忙時間/放學時間由蒲飛路經堅道去北角(或者去天后),而不經柏道/羅便臣道,可以搶一搶紅小/綠小的客,而且解決在堅 ...

其實堅道真係幾『好笑』,得一邊有一大堆線
另一邊就得 40M,103
條 23 咁密車老早就應該分幾班車行堅道...
dennis28a 發表於 2010-5-22 23:30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原帖由 poohpter 於 2010-5-21 21:06 發表
反而103往九龍方向最有需要改路之地方,
是直行窩打老道右轉聯合道,
而不經浸會大學一帶。


咁改仲衰...果個位根本係塞車黑點...
一早離開窩打老道反而可以避免塞車...
惡意回復是不道德的行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站規|清理本站Cookies|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GMT+8, 2025-5-4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