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新聞 梅窩居民拒正生書院 港府籲理性包容 孩子們哭了
[複製鏈接]
 | 
 
 
 
原帖由 pstommy 於 2009-6-16 12:01 發表   
有梅窩居民激動的說自己子女每天要山長水遠出港島返學,很可憐很辛苦,為何有空置校舍不先讓主流中學優先? 
 
那空置校舍原先是南約區中學,因收生不足遭殺校,我覺得若真的如此般的咁大需求,原本南約區中學便不會被迫結束辦學。 ...   
 
很同意, 這在小弟的另一個 blog 都提出過 (不賣廣告了, 有心者自己找) 
梅窩家長大叫梅窩學生學位不足 
另一方面, 卻不斷有學生 "中途" 由梅窩轉到市區學校讀書 
可真是大諷刺 
 
現時位於梅窩及附近的小學 
分別有梅窩學校同埋不足十分鐘車程的貝澳公立學校 
兩間都係各級只開一班的小學 
而兩間同樣亦面對收生不足的情況 
 
剛剛上梅窩學校的網頁, 找到了他們上一年的校務報告 
http://www.mws.edu.hk/doc/doc0809/0708_year.doc 
看到初小部是仍然有學額提供的 
(以政府當年一班標準人數為 32人來計算) 
 
再看看梅窩學校的三年發展計劃書中: 
http://www.mws.edu.hk/doc/20062009p.doc 
 
有關危機部份, 他們提出了五點 
當中第一點和當日居民大會所提出的, 可以吻合 
第二點是大圍環境 
但後面三點, 多多少少就是反映梅窩居民本身的心態 
梅窩老人家呢頭哭訴佢地 d 孫兒要長途拔涉咁出去返學 
 
但係, 知唔知有部份的學生, 只是基於家長不願意讓子女留在離島的中學, 
所以 "中途" 把孩子送出市區, 讓他們到中西區, 灣仔區, 甚至九龍城區等小學就讀? 
為的就是可以進入這些區份的名牌中學就讀? 
 
呢種講就一套, 而自己卻做緊另外一套的 
不禁使人質疑佢地用此作為借口而已 |   
 
 
 
 |  
| 
 | 
 
 
| 
 | 
 
| 
 | 
 
 
 
我帶出的論點只是 
居民既帶出學位不足 
另一方面, 現存的學校卻仍學頧, 甚至出現收生困難 
然後要求把南約區中學交予梅窩學校使用 
 
就當最後這樣做好了 
梅窩學校可以搬到較大的校舍, 可以擴班 
那些外流的學生是否願意回流梅窩 
令到梅窩本土的學校得以壯大 
還是學位加了, 但家長仍然追求進入名校? 
 
我看到的, 以及我所知道的, 是後者為主導 |   
 
 
 
 |  
| 
 | 
 
 
|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9-6-16 03:23 發表   
其實, 係唔係真係無人出來爭取話反對殺校呢 
張文光係唔係真係代表事實的全部呢? 
而英中學額不足, 又係唔係一個梅窩不需要有中學的理由? 
 
全港咁多間中學比人殺, 要融入社區, 又點解要選梅窩呢? 
要融入社會, 為什麼不 ...   
但係梅窩既人口係唔係真係需要一間中學? 
今年該區得五十多個適齡學童 
即使係個個都讀既話 
都係得五十多個 
更加有問題既係 
根本唔係個個都係lee到讀 
係既話根本就唔會咁la 
點解2004年間中學可以得一班中一,一班中二,一班中三 
中一既更加只係得十三個人就一班 
若果當時D家長係真係咁唔想南約中學冇左既,點解又會一方面又推自己個仔女去其他地方讀? 
社區設施定確係一個需要既物體 
但係有冇足夠既人用先? 
正如一條開左冇人搭既巴士線咁,係唔係因為成個區得佢一條出到去市區就要開?D地區人士就話唔取消得,但係自己區D又唔搭,個個走去搭其他線,其他交通工具,甚至行半個鐘去搭其他野,條線係正佢樓下都唔搭 
梅窩本身根本對於公共設施既需求根本就唔大,簡簡單單講佢個體育館,要book下午4-5個鐘頭個排球場完全唔係難事,簡唔中有D人book左一個羽毛球場咁先至冇得再book多個鐘 
公共設施係開俾人用,但係連人都唔夠,咁,南約中學係唔係真係一定要服務佢地自己梅窩區?完全有保留既地方 
 
[ 本帖最後由 Snoopy@FB8617 於 2009-6-16 14:10 編輯 ] |   
 
 
 
 |  
| 
 | 
 
 
|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9-6-16 13:18 發表   
 
出市區番校的人, 唔通間間都係名校? 
現實係唔係咁好呢? 
 
有能力的人, 應給予更好的上學條件 
可是, 不是所有人都是有能力的上英中的 
 
唔少香港人都希望自己仔女上中西區的名校 
但是否代表其他地區性的學校沒有存在 ...   
 
撇開成本效益不談(實際上我覺得成本效益從來不應該是教育的考慮因素), 
一個人口如此少的地方,坐船到中環不過一小時,沒有學校亦非不能接受。更 
重要的是,人口如此稀少,倘若建立一所中學,極可能只可以開每級一班,在 
適齡學生人數極少的情況下,能否做到全體學生水平不致出現太大的差異而影 
響施教?統計學上,這是很難做到的事。 
 
而且,為甚麼沒有學校就要complain呢?個多小時的路程是否不可接受?想當年 
我讀中學,位於港島半山,離家的路程足足要一小時,有些同學住得更遠,例如 
元朗天水圍屯門愉景灣,他們有沒有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這種風氣實在非常惡劣。 |   
 
 
 
 |  
| 
 | 
 
 
| 
 | 
 
| 
 | 
 
 
 
原帖由 053h4 於 2009-6-16 16:00 發表   
 
就好似巴士線咁, 需求唔大是否無必要先? 
好似51, 早就CUT得, 為什麼今日重維持有限度服務? 
原因正是公共資源的必要性 
 
公共設施是比人用的, 但地區性的設施少人用是否唔應該存在? 
收唔足學生就要殺校, 在學校多都算是合理, 但唯一的方是講得過去嗎? 
 
梅窩需要一間學校, 本身並不是唔合理的, 而有能力的學生要讀名校, 亦都係合理的 
而辦學團體辦不好, 學生要跨區入學, 完全是居民的責任嗎?  
 
係新界的沙頭角和西貢,政府建立了標準校舍中心小學.此舉是去代替周邊收生不足的鄉村小學之餘,也可以改善了鄉村小學設施不足的問題. 
 
而係大嶼山,東涌和大澳都有中學係度.小弟估計大澳果間都會有收生不足的情況(因為我係東涌都見到果間中學的banner.) 
梅窩居民除港島的中學外,也可以選擇係同是大嶼山的東涌和大澳的中學.我覺得那不是公共資源的問題. 
 
[ 本帖最後由 Crotone 於 2009-6-16 17:41 編輯 ] |   
 
 
 
 |  
|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Door Opens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