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窮人一出世就係輸家 - 這一代是輸家中的輸家
[複製鏈接]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8-17 07:47 發表 
不過講返轉頭,年年有成兩三萬人咩會考零分,我真係諗極都諗唔明。會考d野咁trivial,只要肯寫少少野落去都已經唔會零分啦。
前排個何漢權仲晌報紙撰文話咩「會考十八分果班人,成績好好丫……七年努力轉頭空」,簡直離晒大譜,乜家陣會考18分好叻咩?
(按:我得閒都有上下某大討論區個升學心得專區,佢呢篇文晌果邊俾人插到飛起)
唔明會否是「學而優則仕」個觀念根深蒂固?
只要肯寫少少野落去都已經唔會零分,其實問題並非零分or有分,而係「學而優則仕」的紛圍下即使擺脫零分執到一兩分又如何? |
|
|
|
|
原帖由 barking 於 2009-8-17 08:57 發表 
唔明會否是「學而優則仕」個觀念根深蒂固?
只要肯寫少少野落去都已經唔會零分,其實問題並非零分or有分,而係「學而優則仕」的紛圍下即使擺脫零分執到一兩分又如何? ...
其實我諗100兄講的唔係指結果, 而是想帶出好多人無心讀書...
如果真係有努力, 一個正常學生, 係唔會得0分, 或1-2分...
不過我覺得大學增加學位, 都唔可以講係壞事, 最少都俾多d
人接觸到大專教育, 即使出黎效果未必好好, 但嘗試過都唔
係壞事....
當然, 近年似乎越來越多大學生"唔生性", 大學都可以俾人踢
出校, 都見唔少...GPA 低過1 都可以出現... |
|
3ASV196.KE7270
|
|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8-17 07:56 發表 
講返正題,我叫做晌屋村小學同傳統名校分別讀左六年。傳統名校的同學,平均家境的確較好,亦都比較多人入到大學,特別係外國名校或者一些旁人趨之若鶩的專業科目。我無呢方面的確實數據,但係如果有,拎黎做statisticalanalysis,來分析樓主的point,其實會係一個相當有趣的research topic。
會否是因為他們普遍成績彪炳,所以比較多入到外國名校或者一些旁人趨之若鶩的專業科目?
(離題一講,以我所知,很多公司在選擇聘請時亦講究應徵者的「住址」) |
|
|
|
|
原帖由 barking 於 2009-8-17 09:32 發表 
會否是因為他們普遍成績彪炳,所以比較多入到外國名校或者一些旁人趨之若鶩的專業科目?
(離題一講,以我所知,很多公司在選擇聘請時亦講究應徵者的「住址」) ...
當然,成績彪炳是入外國名校或者一些旁人趨之若鶩的專業科目的necessary condition,所以我提出的research question可以rephrase作:
家境與學業成績是否有任何correlation?
雖然經常聽聞窮家子弟「寒窗苦讀」考成狀元,亦有不少富家子弟終日沉迷玩樂,不過如果research的結果是兩者有positive correlation,我一點都不會覺得驚訝。
至於最後一點,我聽過有人住公屋想in Big 4,結果連interview的機會都冇,跟住借用男朋友個地址,即刻有interview機會,最後仲獲聘添。商業社會就係咁現實。 |
|
|
|
|
原帖由 3ASV196 於 2009-8-17 09:20 發表 
不過我覺得大學增加學位, 都唔可以講係壞事, 最少都俾多d
人接觸到大專教育, 即使出黎效果未必好好, 但嘗試過都唔
係壞事.....
咁又返到一個基本問題。點解要俾更多人接受大專教育?目的係乜?
如果係專業知識,咁香港根本無咁多technical jobs需要咁多高級勞工。
如果係講緊人的整體素質,呢個無錯係外國唔少學校(特別係名牌大學)train學生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係我會奇怪呢樣野點解會係大學的責任,而唔係中小學應該就慢慢build up。
如果係訓練思考能力,唔好意思,我唔覺得呢班終日只會搞莊務糖水會dem無聊beat呢類幼稚白痴活動
而又對社會缺乏承擔的大學生有咩咁高人一等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同樣應該係中學就應該訓練。
再者,顯而易見,而家個大專教育個平均效果,係比起幾十年前差得遠,呢點無須多講。 |
|
|
|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8-17 15:29 發表 
咁又返到一個基本問題。點解要俾更多人接受大專教育?目的係乜?
如果係專業知識,咁香港根本無咁多technical jobs需要咁多高級勞工。
如果係講緊人的整體素質,呢個無錯係外國唔少學校(特別係名牌大學)train學生的主要目的 ...
我覺得是一個學習模式的問題....
其實或者咁講, 中小學都是集中於已知的學問的認知.....
而大學係一個發掘新學問的地方, 這個學習模式/方向
亦係同中小學最大分別的地方....
相信閣下亦非常清楚大學教育的特色..
而這種學習模式, 未必係人人都o岩gei, 中學考試叻的人,
未必係追尋學問方面, 可以好成功,相反亦係, 最直接
例子, 可以睇返陳同學, 雖然會考得14分(有無記錯?),
但其發明的天分是甚高, 亦獲得大學的收錄..
我想強調係, "嘗試"..我之前講係 "最少都俾多d人接觸到
大專教育, 即使出黎效果未必好好, 但嘗試過都唔係壞事...."
嘗試係俾學生係大學裡, 更加去清楚返自己學習的方向及
能力, 同時亦為將來學問研究, 收納一定人才...
另外, 一個人的思想/整體素質的建立, 唔係一時三刻, 而是由
幼稚園, 小學, 中學, 到大學, 甚至工作經驗黎建立, 我唔會
講d責任去晒一度, 不過只是覺得如果俾更多人感受到大專
教育 (當然要有一定能力的人) , 並唔係一件壞事...盡管
平均質素一定有所下降.. |
|
3ASV196.KE7270
|
|
|
原帖由 Pendolino 於 2009-8-16 21:19 發表 
原來第四代香港人不配為自己主宰自己地方的經濟及生產工具,而要問一堆永遠不老不死的第二代香港人或其走狗(畀面呢堆人了)下一步你要我地做到有幾似隻牛。
失覺晒。 ...
香港700萬人有幾多個李嘉誠,就算陳志雲都唔會多
可能又係香港人非黑即白嘅心理,
做唔到富豪就不如乞食
我自問好冇大志,我覺得人生最終去到4-5萬人工已經好滿足,
第四代有冇人做到李嘉誠唔關我事,我做好自己分內事就ok
咁神都幾唔公平,咁冇大志嘅人就做到大學生,
目標做李嘉誠嘅就會考零分
不過會考零分嘅學生,有幾多係因為「冇機會做李嘉誠」而唔讀書?? 我真係冇聽過
[ 本帖最後由 Kaix 於 2009-8-18 00:00 編輯 ] |
|
|
|
|
原帖由 S3BL100 於 2009-8-17 15:23 發表 
至於最後一點,我聽過有人住公屋想in Big 4,結果連interview的機會都冇,跟住借用男朋友個地址,即刻有interview機會,最後仲獲聘添。商業社會就係咁現實。
咁呢個又過分左d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