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Door Opens
|
|
|
我反而覺得係個站大得滯囉....
反而如果可以簡單一啲,好似馬鐵站的設計會好少少..
就算要用冷氣都唔駛裝咁多部啦.. |
|
你有你可愛,我有我好笑。
|
|
|
原帖由 GD1570 於 2011-3-17 08:08 發表 
我反而覺得係個站大得滯囉....
反而如果可以簡單一啲,好似馬鐵站的設計會好少少..
就算要用冷氣都唔駛裝咁多部啦..
現時車站規模,於現時每日三十多萬乘客之下已時見濟湧情況。必需預期上蓋物業於今明兩年相繼落成,及東西綫通車時乘客量進一步上升,車站預留大點空間去應付人流。
至於票價方面,作為用家當然希望減一點,但以現時天水圍及元朗的巴士票價來看,西鐵的票價並不是特別貴,況且還有月票作補貼。我怕單程可減價,月票就要取消,倒不如一動不如一靜。
[ 本帖最後由 ahbong 於 2011-3-17 11:03 編輯 ] |
|
反對明知故問惡意挑剔的回應
|
|
|
根本東鐵本地線收費平﹐是一個歷史帶出來的。
是當年政府想發展新界﹐為了提供一個較便宜的鐵路車費﹐於是帶出羅湖的車費提高﹐以補貼非羅湖客的車費﹐令到本地客可以有較便宜的車費。
時至今日﹐只是因多了落馬州站﹐由羅湖站改為過境服務﹐同樣地2個過境車站去補貼本地沿途車站的收費。以及尖東站不計算入東鐵補貼車站之一。
所以2鐵合併後﹐西鐵未通紅磡﹐便出現了一些怪收費。只要出發地/目的地是東鐵沿線﹐收費都會較低的。
例子 : 紅磡去青衣﹐$7.50﹐尖東去青衣$8.20 (收費套用現今車費﹐八達通計算)
本來都好似無問題﹐但西鐵通紅磡後﹐由於收費不能有所更改﹐最方便的便是南昌轉西鐵。
坐少一個站在尖東出入閘﹐收你$8.20﹐而車程多一個站的紅磡反映係收平一點﹐收$7.50。
如果真係要減西鐵車費﹐或檢討東鐵的本地線及過境線收費補貼問題﹐真係吃力不討好。
到時車費一定會全部重新計算﹐會有不少人的車費(主要是東鐵本地線)因而有所增加﹐試問又有誰會去被人責罵而去做檢討重整收費。 |
|
|
|
|
原帖由 ahbong 於 2011-3-17 10:22 發表 
現時車站規模,於現時每日三十多萬乘客之下已時見濟湧情況。必需預期上蓋物業於今明兩年相繼落成,及東西綫通車時乘客量進一步上升,車站預留大點空間去應付人流。
我又唔覺得車站會擠湧
就以屯門站為例,真係擠湧的都只係輕鐵站那邊。
由中銀櫃員機打落去到河田站,空空曠曠,有時真係想問,係咪真係要咁多空間先? |
|
你有你可愛,我有我好笑。
|
|
|
原帖由 kei_hk 於 2011-3-17 11:41 發表 
根本東鐵本地線收費平﹐是一個歷史帶出來的。
是當年政府想發展新界﹐為了提供一個較便宜的鐵路車費﹐於是帶出羅湖的車費提高﹐以補貼非羅湖客的車費﹐令到本地客可以有較便宜的車費。
時至今日﹐只是因多了落馬州站﹐由羅湖站改 ...
如果港鐵有心解決呢個問題, 佢每次加價的時候,
可以選擇東鐵加幅高過西鐵/平均加幅, 咁去慢慢拉返近個距離
當然而家唔似八九十年代咁高通漲, 要好多年先可以拉近個收費
但都好過咩都唔做
九巴有幾條收費太貴的路線, 都係咁多年唔加價 (e.g. 203/208/299)
p.s. 東鐵收平過西鐵,
亦要諗埋東鐵本身車站/折舊成本遠低過西鐵, 而且客量遠多過西鐵
即使唔計過境線補貼, 由成本看東鐵都有條件收平過西鐵 |
|
|
|
|
原帖由 GD1570 於 2011-3-17 11:57 發表 
我又唔覺得車站會擠湧
就以屯門站為例,真係擠湧的都只係輕鐵站那邊。
由中銀櫃員機打落去到河田站,空空曠曠,有時真係想問,係咪真係要咁多空間先? ...
並不打算逐個車站逐個位置去討論,我亦不太認為西鐵車費跟車站有部份位置空礦有很大關係。 |
|
反對明知故問惡意挑剔的回應
|
|
|
原帖由 Quanta 於 2011-3-17 12:05 PM 發表 
如果港鐵有心解決呢個問題, 佢每次加價的時候,
可以選擇東鐵加幅高過西鐵/平均加幅, 咁去慢慢拉返近個距離
當然而家唔似八九十年代咁高通漲, 要好多年先可以拉近個收費
但都好過咩都唔做
九巴有幾條收費太貴的路 ...
唔係唔想拉近收費﹐問題係一睇番加幅的百份比﹐係過唔到政府及民間組織的一關。
以及﹐過境線保貼本地東鐵線這個政策下﹐東鐵本地線一定會平過其他任何一條路線的。
要處理東鐵本地線較平的問題﹐首要檢討過境線補貼本地線這個政策。
但另一問題係﹐一旦取消或減少補貼﹐東鐵全線的車費﹐便會大幅改變﹐本地線會加價﹐過境線減價﹐也對一眾新界東的本地線用家不公平﹐要他們增加車費﹐也難以得到民間的支持。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