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E31 發表於 2022-3-30 04:56

dennis28a 發表於 2022-3-29 23:01
因為對面總站係掉頭路軌,而東涌綫雙邊總站都係雙月台。

東涌線極限班次時只會有2/3 班次入大嶼山, 餘下1/3班次用青衣站西面側線掉頭香港站個較剪位每次經過都好慢, 似係較剪位因為空間所限起係個急彎,所以影響左個最高班次

dennis28a 發表於 2022-3-30 06:47

ATE31 發表於 2022-3-30 04:56
東涌線極限班次時只會有2/3 班次入大嶼山, 餘下1/3班次用青衣站西面側線掉頭香港站個較剪位每次經過 ...

咁本身依個絞剪位設計係臨時方案黎,長遠根本無考慮過機鐵掉頭隧道搞成廿幾年都未起好。

Kelvin15190 發表於 2022-3-30 12:24

LH797 發表於 2022-3-30 00:49
借友台圖片使用
由圖(2)中我哋可以睇到, TKL過咗EXC之後, 首先要跨過ERL, 之後要再跨過TWL
換言之NIL隧道 ...

所以說直通或換綫方案最好沒有添馬站,除了距離香港、中環、金鐘站比較近,效益有限外,而且還有這麼陡的隧道。這樣的話,讓列車可以慢慢爬到會展站,會實際很多。

RyanPun 發表於 2022-3-30 12:28

LH797 發表於 2022-3-30 00:49
借友台圖片使用
由圖(2)中我哋可以睇到, TKL過咗EXC之後, 首先要跨過ERL, 之後要再跨過TWL
換言之NIL隧道 ...

我可唔可理解為,因為東鐵金鐘站位置,低過TWL兩層,令東鐵一出EXC必需向下走遷就金鐘月台,變相限制咗NIL由EXC到香港站之間走線?

反而我好奇,EXC專登將東鐵放近海傍一邊嘅月台,係咪因為附近有地底設施限制,而唔選擇將NIL放近海傍一邊?印象中當初規劃會展站嘅時候,已經知將來會成為NIL轉車站。

kei_hk 發表於 2022-3-30 12:32

ATE31 發表於 2022-3-30 04:56
東涌線極限班次時只會有2/3 班次入大嶼山, 餘下1/3班次用青衣站西面側線掉頭香港站個較剪位每次經過 ...

入香港站慢﹐仲有另一個原因﹐就係站後的buffer位較短﹐所以要以更加 "安全" 的車速進入車站月台。

Kelvin15190 發表於 2022-3-30 12:42

RyanPun 發表於 2022-3-30 12:28
我可唔可理解為,因為東鐵金鐘站位置,低過TWL兩層,令東鐵一出EXC必需向下走遷就金鐘月台,變相限制咗NI ...

我這裡回應第一個問題,其實不單是要遷就深入地底約30米的金鐘火車站月臺,還有一點就是東鐵一離開會展站後,就要在比荃灣線過海段更深的地底穿過,令東鐵線金鐘站起得比較深

AVBWU291 發表於 2022-3-30 12:45

可參考一下SCL (HUH-ADM)的地理走線
https://www.epd.gov.hk/eia/register/report/eiareport/eia_1992011/PDF/EIA/Volume%20III/Appendix%203.1.pdf

當中會展站及西面的圖為:

tonyng 發表於 2022-3-30 13:00

Kelvin15190 發表於 2022-3-30 12:24
所以說直通或換綫方案最好沒有添馬站,除了距離香港、中環、金鐘站比較近,效益有限外,而且還有這麼陡的 ...

應該是由HTCVB爬到已經建成的NIL-TWL Crossing Box。

Ricky403 發表於 2022-3-30 13:16

講起換線,其實TKL北角掉頭隧道係咪已經開始改建?
改建後可能會因為拆卸/穿過咗舊有預留結構而做唔番換線

tonyng 發表於 2022-3-30 13:35

本帖最後由 tonyng 於 2022-3-30 15:56 編輯

s3n370 發表於 2022-3-29 06:59
預得TCL爬升,其實無需爬上交匯方案入面嘅上層月台高度。
因為TCL爬升得,添馬站/隧道就只有一對路軌/管 ...
我開始明白你想表達什麼意思
* Overrun Tunnel 無需平置。
* TCL 最高容許斜率為 3%。
* TAM 下層月台及上層月台的垂直標高約於 -21.5 mPD 及 -13 mPD。
* 已建成的 NIL-TWL Crossing Box 垂直標高約於 -8 mPD。
* TAM 與 NIL-TWL Crossing Box 距離不多於 200米。


目前方案:

直通/換線:TCL 於 HOK Exisiting Overrun Box End 開始爬升,以預留銜接到 TAM 的唯一上層月台,再由該月台以2.5%斜率爬升至 NIL-TWL Crossing Box。
添馬交匯:TCL 要在 AREOT (ARO) 中段開始落斜,以預留銜接到 TAM 的下層月台。 (即並非閣下原文所指的「交匯就打平咁行」)

你指出「任何去添馬以東嘅option,可以擺响上下層之間任何位置」,由於受制走線以最高3%斜率由 TAM 爬升至 NIL-TWL Crossing Box,TAM月台的垂直高度最多只可較目前方案之TKL月台高度低1米。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AREOT展開規劃及初步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