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RH5 於 2022-11-5 22:42 編輯
A73 都算算地既
如果天水圍元朗,K73 都可以算係
新東既話,火車平係一個幾致命既point,而且換曬新車後又快左
城河東西基本上都有曬 connections(806系、26、505、274、274P、未來既 B8)
唯一有得做下既位其實都係大埔中心、粉嶺百和路或者聯和墟、上水天平翠麗清河依D比較遠離鐵路既位
其實 W3 都已經做緊依D位,不過睇怕盤數都係麻麻,到而家都只係開繁忙時間一班車
|
|
|
|
|
本帖最後由 s3n370 於 2022-11-5 15:10 編輯
iseen 發表於 2022-11-5 11:52
舊路係直,但唔夠快都係死症。
九巴唔夠膽精簡舊路車出公路加快,加到快應該有能力可以加密去做生意。
72 ...
其實你睇下234A vs. 234B,乘客基本上唔抗拒搭“慢”果條B線;
72全段舊路,改去長沙灣後反而吸番堆客;
793略為減慢都無乜客走。
可見乘客其實唔係太抗拒慢少少嘅行法,
除非係慢好多個少少,去到好似九巴50號咁長嘅舊路。
對巴士公司黎講,一個單行快幾分鐘,可以係慳一部車嘅分別。
又可以upgrade D客,夠客點會唔做?夠客點會唔做?
夠客點會唔做?(很重要所以講3次)
你見近年D 274等兩繁“升級”快線越開越多;
而家連過海線嘅金蛋,都俾鐵搶佐一大舊果陣,
都未見搞D所謂嘅區域快線。
區域快線真係夠客嘅,又點解唔做呢?
|
|
|
|
|
本帖最後由 12Lane 於 2022-11-5 23:19 編輯
點解缺乏,就係居民自己都轉慣車,連殷切願望都講唔上有,新界西北嘈多幾嘈,即刻招條天北屯門線。不過我又唔信價錢牌大晒,北區、大埔、沙田市區範圍閒閒地十幾萬人,新東特快點會冇得做,根本都只係巴士公司或者交通規劃當局故步自封,下下都行下路,幾十年如一日,73B又騎呢過人,班客不再抱有期望甚至連爭取嘅期望都冇都好正常。 |
|
|
|
|
新東快線有一條全日:798 |
|
|
|
|
區快應該係主力做鐵路去唔到的住宅區+商業區
以前商業活動都集中係新城市火炭東鐵上
巴士的確難做起
城河東多係住宅需求不夠大
近年石門興起先有不同
連埋威院一齊
如果當年開條威院-石門-白石角-大中-粉南
有超級城+京瑞
客源都有保證先
不過806插曬旗就難搞了
基本上505都係食緊呢水
但長途小巴班次又唔密
結果去石門都係搭鐵轉到暈
806/505就疏車
67A又唔算真係快
點搭都唔係方便.... |
|
|
|
|
最大問題係近四十年人口分佈唔同左。
以往尤其是八十年代,大埔也好,沙田也好,南下九龍嘅重要性比起新界東內循環大好多。
而當時仲係講梗,呢d新市鎮人口未算太多,八十年代大埔講緊廿萬人口,八十年代尾馬鞍山恒安耀安剛入伙時,人口只得三萬幾。
而東鐵晌八十年代電氣化,的確以當年嘅載客容量計,無疑可以推敲出新界東內,會以鐵路作為主要接駁工具(甚至研究馬鐵時,呢d中距離嘅交通接駁都係預算鐵路去承擔)。
而巴士黎講,最大問題係當年例如70,72呢d存在歷史悠久嘅路線,晌開發新市鎮前已經出現,而當時新界地區服務需要黎講,同今日去比係兩回事,或者由另一個角度睇,本身呢d路線晌當時黎計已經係做緊區域至區域呢種角色,只不過年月變遷,咁多基建落成後,呢種角色已經被淡化到難以尋找。
而真正出現呢個問題嘅其實係要由九十年代開始,當第一代黃頭列車用量已經接近飽和,沙田,大埔,北區社區發展亦都踏入成熟嘅階段,但又未去到如二千年後不斷為解決房屋問題而不斷起樓,呢度開始d人係對沙田-大埔嘅巴士服務有所不滿。 |
|
|
|
|
唔完全因為價錢牌,更多嘅原因係政府明知西鐵同港鐵巴士冇可能再以現時手法去應付佢嘅發展大計,所以有d位置點唔願意都好都要放行。
好多時已經唔係邊間巴士公司做咁簡單,而係對住晌果度嘅人黎講,想唔想要一個不停只有高樓大廈周街都係人嘅社區。
|
|
|
|
|
係唔明點解運吉無汲取26, 44既教訓,硬要開區快小巴,搞到唔上唔落。 |
|
|
|
|
26初開線果幾年其實係冇事的
反而一個好現實嘅問題係,275冇左,大埔工業邨d巴士亦越cut越勁,咪推晒d人落小巴度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