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加入


(B0)香港巴士車務及車廂設備 (B1)香港巴士廣告消息/廣告車行踪 (B2)香港巴士討論 [熱門] [精華] (B3)巴士攝影作品貼圖區 [熱門] [精華] (B3i)即拍即貼 -手機相&翻拍Mon相 (B4)兩岸三地巴士討論 [精華] (B5)外地巴士討論 [精華]

Advertisement


(B6)旅遊巴士及過境巴士 [精華] (B7)巴士特別所見 (B11)巴士精華區 (B22)巴士迷吹水區   (V)私家車,商用車,政府及特種車輛 [精華]
(A6)相片及短片分享/攝影技術 (A10)香港地方討論 [精華] (A11)消費著數及飲食資訊 (A16)建築物機電裝置及設備 (A19)問路專區 (N)其他討論題目  
(F1)交通路線建議 (C2)航空 [精華] (C3)海上交通及船隻 [精華] (D1)公共交通有關商品 [精華]   (Y)hkitalk.net會員福利部 (Z)站務資源中心
(R1)香港鐵路 [精華] (R2)香港電車 [精華] (R3)港外鐵路 [精華]   (O1)omsi討論區 (O2)omsi下載區 (O3)omsi教學及求助區
(M1)小型巴士綜合討論 (M2)小型巴士多媒體分享區 (M3)香港小型巴士字軌表        
 

Advertisement

 

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論壇 (R) Railway 鐵路討論區 香港鐵路 (R1) 北港島綫 – 既然不能換綫,交匯不如直通 ...
開啟左側

北港島綫 – 既然不能換綫,交匯不如直通

  [複製鏈接]
kei_hk 發表於 2015-12-13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CRH5 發表於 2015-12-13 01:06
URL 既隧道好似比較窄
同埋車身好似太高,曾經有人講過話2001 KBD開放日送架A-Train過去個陣系要拆集電弓 ...

聽講當年拉了西班牙車去九龍灣廠﹐除開放日外﹐亦影了官方列車大合照。

事前都知道其中一段路的隧道係特別窄﹐所以都做好準備功夫﹐包括超低速行駛﹐貼上保護度位的膠粒。
不過﹐我知的版本係無拆集電弓﹐但好似預先降低車身。

去到車廠時﹐車身發現有花痕。

自此之後﹐唔會再安排西班牙列車去九龍灣廠。
其後最少再有一次影官方列車大合照﹐改去小蠔灣影相。
 
ryandroid 發表於 2015-12-13 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wkc329 發表於 2015-12-13 08:59
問題根本唔係在於九龍新界區轉少次車,而係港島綫同金鐘站嘅人流會超出負荷。當初點解要考慮興建北港島綫 ...

交匯方案個意思就係你搭東涌線去港島東
一係你就添馬轉將軍澳線後喺北角再轉多次港島線
一係你就繼續喺中環轉港島線

轉車次數影響分流效果
所以交滙的根本缺點就係轉車次數

衍生出嚟嘅問題係
東涌線轉港島線的乘客至少有一半以上會繼續搭港島線
因為只係轉一程
中環都仲上到車

之後沙中線亦都會有一半人搭返港島線去灣仔方向
南港島線去灣仔方向亦要焗住塞港島線
部份沙中線乘客亦都因為港島線擠塞問題
可能要焗住轉北港島線避開金鐘上唔到車嘅問題
呢個歸根究底都係轉乘次數同時間會影響鐵路客流要造成新舊線客量不均問題

無論係港島東定港島西
過海客點都係多過港島客
能夠為過海客提供更長更快捷的鐵路線減少轉乘次數
先可以將大部份東涌線批客KEEP返喺北港島線
咁就算有沙中線同南港島線
金鐘去灣仔方向嗰段就唔會咁塞
呢個係換線方案的精粹


順便講埋
講換線方案嗰啲工程困難
根本呃人

南北線車箱都係闊過依家
東鐵線月台都可以鐵路持續運作的情況下修改月台
港島線有乜問題?
最多拆左個幕門幾年
修改完月台再裝返幕門咪得囉
有幾大工程困難?

隧道唔夠闊呢個理由根本係故弄玄虛
機場鐵路車廂擺動空間係大過市區線車箱
但講緊嘅係行使最高速的情況
東涌線車會唔會一過咗炮台山站都KEEP住135km/hr啊?
過咗香港站就變返普通市區列車速度啦
唔高速行車又何需所謂額外的擺動空間?
港島線啲行車隧道又係咪真係咁窄連直徑20CM 緩衝都冇?


講嗰啲理由嘅人要列哂所有數據
講啲唔講啲搞到好多人人云亦云

沙中線仲複雜過北港島線換線方案
沙中線都起到
有乜理由換線方案仲難過沙中線?

最大問題只係港鐵肯唔肯使多少少錢落實換線方案
兩個方案對港鐵嚟講分流作用完全唔重要
因為乘客量都會係差唔多
落實交匯方案只係令乘客等多幾班車
但都唔會影響港鐵車費收入
而且交匯方案工程費相對低啲
所以先會突然推出交匯方案

同當年將軍澳線寶琳站單月台設計同不將觀塘線伸延至將軍澳站嘅情況一樣
係毫無遠見
支持交匯方案嘅人日後實後悔
港島人下午繁忙時間喺灣仔站、銅鑼灣站
無論往天后方向定金鐘方向等N班車都上唔到時
就會悔不當初
Man@MFHK 發表於 2015-12-13 19:14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交匯做到同台轉乘的話都好過無既,好過夾硬將東涌綫合併落市區綫拉疏班次。
如果做返好似紅綠綫係太子旺角咁樣交匯咪得囉。
Volvo B8L
053h4 發表於 2015-12-13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groom1002 發表於 2015-12-13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如北港島線只屬將軍澳線延線,只把將軍澳線拉去香港新車站吧!
mak5052 發表於 2015-12-13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ryandroid 發表於 2015-12-13 16:45
交匯方案個意思就係你搭東涌線去港島東
一係你就添馬轉將軍澳線後喺北角再轉多次港島線
一係你就繼續喺中 ...
先可以將大部份東涌線批客KEEP返喺北港島線
咁就算有沙中線同南港島線
金鐘去灣仔方向嗰段就唔會咁塞
呢個係換線方案的精粹
其實以北港島線走線看, 再出現類似中環 - 香港的長通道轉乘機會不大, 單是這樣, 我認為即使北港島線行交匯, 仍對東涌線轉往港島線東行乘客有吸引力 (添馬最差情況與現時紅磡站相似, 北角是同台轉乘), 應該除了去金鐘, 天后, 炮台山, 或灣仔區電車路以南乘客外, 經添馬, 北角轉車會方便過仍經中環轉車
ryandroid 發表於 2015-12-13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Man@MFHK 發表於 2015-12-13 19:14
其實交匯做到同台轉乘的話都好過無既,好過夾硬將東涌綫合併落市區綫拉疏班次。
如果做返好似紅綠綫係太子 ...

旺角太子都唔係尾站
尾站同月台轉乘即係變咗翻版寶琳站班次限制了2.5分鐘一班
將軍澳線永遠加唔到班
分兩層做同月台轉乘要好長嘅越位隧道
香港站同添馬站其實好近
應該頂住咗做唔到

而且兩邊班次唔同
造到同月台轉乘都難以同換線方案的分流效益相比

dogdog002 發表於 2015-12-13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groom1002 發表於 2015-12-13 22:07
不如北港島線只屬將軍澳線延線,只把將軍澳線拉去香港新車站吧!

其實都「可行」

香港站仲有個2號月台未用

寶琳站都慣左用單月台啦

再唔係咪學觀塘綫

一半列車停添馬

一半列車停香港囉






ryandroid 發表於 2015-12-13 2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yandroid 於 2015-12-13 23:25 編輯
mak5052 發表於 2015-12-13 22:52
其實以北港島線走線看, 再出現類似中環 - 香港的長通道轉乘機會不大, 單是這樣, 我認為即使北港島線行交 ...

交匯方案下
荃灣去港島東要轉四程車:荃灣線>東涌線>將軍澳線>港島線
等成三次車我倒是想知道有幾大吸引力
轉三次線叫勉強仲接受到
轉四次線除咗冇得揀之外冇乜人會好樂意咁做

港島線入面過海客多過港島客時
當然係以便利大多數乘客為原則
堅持交匯方案係港島人死守自己嘅既得利益

最重點係交匯方案喺上繁對港島人有利
但下繁將會全世界都係輸家
港島東有得直去中環先轉車
揾到位坐嘅都唔願北角落車啦
何必咁傻仔北角轉完再添馬轉

到時去到銅鑼灣無論咩人真係唔使旨意上到車
更加唔使講灣仔
咁你話交匯方案又點吸引法
hklam 發表於 2015-12-13 23:51 | 顯示全部樓層

                                    Advertisement



kei_hk 發表於 2015-12-13 16:09
聽講當年拉了西班牙車去九龍灣廠﹐除開放日外﹐亦影了官方列車大合照。

事前都知道其中一段路的隧道係特 ...

其實留意東涌線列車A卡
會發現第一對門同 cab 門距離, 東涌線比市區線長半對門 (TCL-K VS K )
東涌線車行將軍澳線, 會衍生問題包括CAB門幕門、隊道彎位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站規|清理本站Cookies|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GMT+8, 2024-4-26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