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206 發表於 2024-6-17 13:15

brianso198 發表於 2024-6-15 18:23
另外我有D想知以前722係咪真係咁差

東廊7字頭四寶惟獨佢曾經取消過一次 (唔計722轉M722果次) ...

臨執笠前係好頹, 時間表12分鐘一班但係就私自收車, 差唔多半個鐘一班。當年出中環要停銅鑼灣怡東, 上橋行一陣就開始塞紅隧條龍, 比多幾毫子都冇乜快到。回程又唔跟其他黃牌線大隊行中環電車路, 冇乜客咁有心去交易廣場專登等722。啲客寧願坐返英皇道黃牌線, 有幾條線任揀班次又夠密

XF206 發表於 2024-6-17 13:22

mak5052 發表於 2024-6-15 07:45
或許 10、82 是長年客量前十?(1993、2023 的十大受歡迎線都有佢地份)
另外自己估算的 1987 十大受歡迎線 ...

116係新巴接手後先發大嚟攪, 中巴年代係10分鐘一班, 起碼1997/98年都仲係,嗰段時期日日坐

XF206 發表於 2024-6-17 13:34

violet 發表於 2024-6-16 23:28
不過89年之前中/大學生有半價,而家冇,所以其實分別唔大

你唔講都醒唔起呢樣嘢。而中巴隧道線同半直通線係不設半價

deal5354 發表於 2024-6-17 13:54

deal5354 發表於 2024-6-15 18:06
半山區路線3、12、12M、13、23A、23B、40、40M 都應該全蝕, 真係有賺得23號,連條過海線103都應該蝕!

東 ...

有冇上述半山區路線3、12、12M、13、23A、23B、40、40M既營運數字及日均客量?

KC3555 發表於 2024-6-17 14:16

deal5354 發表於 2024-6-17 13:54
有冇上述半山區路線3、12、12M、13、23A、23B、40、40M既營運數字及日均客量?
...

3--> #85

12
年虧蝕:$664K (78/118)
日均客量:5,428 (46/74)

12M
年虧蝕:$522K (70/118)
日均客量:1,999 (66/74)

23A
年虧蝕:$491K (69/118)
日均客量:8,870 (28/74)



23B
年虧蝕:$1,563K (99/118)
日均客量:6,140 (39/74)

40
年盈利:$1,907K (15/118)
日均客量:12,228 (18/74)



40M
年盈利:$434K (33/118)
日均客量:8,663 (30/74)


3AD170 發表於 2024-6-17 14:39

3A、5A、5M、27 及 75 唔知情況點呢?可能只有 75 先有錢賺?

ats97 發表於 2024-6-17 14:48

KC3555 發表於 2024-6-17 13:07
101
票房:$29,616K (1/118)
成本:$13,764K (3/118)


估唔到而家咁唔掂嘅170係其時有前二十, 嗰時沙田應該更常用KCR+紅隧線嘅方式過海?

KC3555 發表於 2024-6-17 15:25

3AD170 發表於 2024-6-17 14:39
3A、5A、5M、27 及 75 唔知情況點呢?可能只有 75 先有錢賺?

3A
年虧蝕:$623K (74/118) (虧蝕率最高的路線)
日均客量:797 (73/74)

5A
年虧蝕:$987K (87/118)
日均客量:6,472 (38/74)


5M
年虧蝕:$1,746K (105/118)
日均客量:無資料,按推算約4,300左右


27
年盈利:$311K (35/118)

日均客量:5,860 (41/118)

75

年盈利:$1,512K (20/118)

日均客量:10,328 (23/118)


KC3555 發表於 2024-6-17 15:33

ats97 發表於 2024-6-17 14:48
估唔到而家咁唔掂嘅170係其時有前二十, 嗰時沙田應該更常用KCR+紅隧線嘅方式過海?
...

以前沙田往來銅鑼灣主要用170。銅鑼灣百德新街一站可以打爆部170。

並且下繁有銅鑼灣特車返沙田。

3AD170 發表於 2024-6-17 15:37

KC3555 發表於 2024-6-17 15:25
3A
年虧蝕:$623K (74/118) (虧蝕率最高的路線)
日均客量:797 (73/74)


似乎客源集中係令到 27 同 75 賺錢嘅原因,咁睇嚟 90、92、96 同 97 應該唔會太差,98 可能就爭少少?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1987年中巴所有賺蝕路線、用車數量及非過海線載客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