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外國經驗對香港巴士網絡有無參考價值?
[複製鏈接]
|
部份路線可以學新加坡巴士咁, 上落設拍咭機
分普通綫同特快綫收費等級 |
|
|
|
|
錦上路站,應該係未勾地/未bid附近爛地停車場?
離官方Park and Ride 概念仲爭好遠
唔夠平甚至免費同唔夠近鐵路站,其實就冇P/R效果
就算可能未必好多人用,但起幾十個泊位做宣傳都好應該
兆康至錦上路、烏溪沙起嗰陣應該有足夠空間去做
|
|
|
|
|
bottom up主要針對返每年RPP由巴士公司由營運賺蝕角度去做路線規劃,再持扮者sssss互片先改得一樣半樣
大型基建自然有更大嘅主導權,太公都要交功課
再強調嘅係外國已發展城市任何交通規劃都以改善塞車為主軸,然後大量措拖互相配合緊扣
香港改善塞車單純以新基建為主,政策措拖仍相對自由
去到改善塞車、減低排放呢啲議題
已經唔係一般民主極權或左翼右翼或揸車人權可以解釋
英國都強推緊ULEZ,一樣大把人反對
當年congestion charge都大把爭議
當個問題好大嘅時候(例如CBD塞車問題),唔大刀闊斧係改善唔到問題
香港仲係偏向玩攬炒或魚蛋論(例如點解人哋有直車入CBD我冇),塞車問題唔係咁逼在眉睫(至少有一堆人咁認為)
|
|
|
|
|
本帖最後由 ccchhhuuunnn 於 2023-4-27 19:18 編輯
而倫敦巴士係咪密,yes and no,高需求咪密囉。 需求低D嘅咪十幾廿分,甚至同45一樣半粒一班嘅線。 45都仲話有E21AB、小巴同地鐵同佢同一走向。 (你唔認同呢堆公共交通係合理替代都好,但最少佢哋真係响度) 講緊你唔搭架45,就要行落窩打老道搭果面另一架可能又係廿幾卅分一班嘅線囉。
倫敦嚟講
無錯,唔係完全密車
但通常只係你住人口密度低就疏車,出到人多嘅地方轉車就會疏轉密(或再轉密 etc)
即係近你屋企嗰一程接駁係疏車,其他密車
除非你係nowhere 去nowhere咁就可能疏車轉疏車,不過機會較少
所以話半個鐘一班但入CBD嘅好少有同效率低,一定係251A/B/252模式,去到CBD邊皮要你轉車,轉返密車CBD線入CBD
呢啲係比較少人嘅地區交通處理方式
至於多人少少住但未到CBD嘅程度,通常會係有巴士大流水線
例如北面zone 3>2>1(very CBD)>南面2>3
正常頭尾點都少人啲,倫敦TFL就係狂開唔同短棍同區間車,例如只做North 2>1 或North 2>1>South 2
(zone數字只係例子,唔少線都係中間最旺最多人,但未必係最細數字嘅zone,可能一樣)
所以側牌有地點係TFL bus標配嚟
香港最接近嘅例子應該係沙中綫前嘅101/104/112 |
|
|
|
|
ccchhhuuunnn 發表於 2023-4-27 10:14
錦上路站,應該係未勾地/未bid附近爛地停車場?
離官方Park and Ride 概念仲爭好遠
唔夠平甚至免費同唔夠 ...
唔係,响錦上路站同港鐵大樓中間果個。
港鐵認可嘅泊車轉乘停車場。
當年泊車轉乘嘅時租係$5
正價幾多唔記得啦,因為拍一拍入站再出番去都有so。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ccchhhuuunnn 發表於 2023-4-27 10:27
bottom up主要針對返每年RPP由巴士公司由營運賺蝕角度去做路線規劃,再持扮者sssss互片先改得一樣半樣
大 ...
你bottom up嘅意思其實即係我講嘅小政府大市場。
咁無論係政策導向,定係經濟導向都好,去到資源分配,
點都係以客量為依歸,其次先至去到偏向滿足政策定經濟目標。
何文田條A20夠貴啦,唔夠客一樣要面對現實。
Covid後即使多佐人揸車,鐵同巴唔夠客點都照cut。
甚至你提到嘅外國好多野敢試敢推,香港睇住人地去做。
其中一個元素係西方文化鼓勵探險嘗新,同較容忍因探險同嘗新嘅犯錯。
東方就相反。
甚至同政制都不無關係。
TfL同地方議會點互片都好,兩邊背後都係民選。
香港大家都知係點唔多補充。
不過咁講,雖然政策一般係西方行先一步,香港响執行上就高效同細緻好多,
所以政府响運輸政策,經常要政治不正確地向外國取經,
而主力營運嘅港鐵,有力爭到世界各地嘅鐵路營運合約。
甚至上蓋物業資助鐵路營運同建設,外地都開始跟埋一份。
講到公眾意見,去到邊都係一樣
正如倫敦近期削線搞堆Superloop,
網上意見氣氛同呢度41->241X好似。
不乏“做乜減我樓下嘅巴士走去開廢線”嘅comment。
甚至Superloop嘅受惠區域都不乏呢D聲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
|
|
|
其實好同意隔離另一個帖 s3n370 兄所言,香港堆新巿鎮,以外國標準,會似係獨立城巿多D,香港就係一個 metro area。換言之,屯門、天水圍、元朗、北區、大埔、沙田,全部實際上都係自己一個城巿,面積不在話下,人口甚至比起好多歐美城巿有過之而無不及;九龍係一個城巿,香港島又係另一個
用呢個角度去睇,去考慮 intercity 交通,可能會別有一番洞察
香港公共交通車費本身就比起一般歐美國家平好多,當然香港曾經係少數公共交通單靠車務收入可以維持可靠盈利既地方,但成本日益上漲,唔平得過外國幾多,呢支歌仔或成絕響。就算係港鐵,車務運作賺既時期,亦唔好忘記鐵路上蓋物業為鐵路帶來既人流,佔鐵路乘客數目份額未必少。倒過來,香港樓價全球首屈一指
但深層次問題係,香港社會普遍憎人富貴嫌人貧;香港公共交通機構係商業機構,民間普遍覺得佢地係吸血殭屍,加價一定反對。當然生意有賺有蝕,但好似唔少人覺得巴士公司有義務年年蝕錢做生意
調返轉香港近年民粹右傾唔少,如果政府持續津貼,甚至公共交通收歸國有,應該又會有好大反對聲音,甚至覺得政府無義務去做呢件事
呢個局根本點拆都唔掂,我唔肯定香港到底有幾多人真係明白公共交通既社會存在意義同必要
近年招標新線制度,某程度上變左 top-down,線就政府畫但畫到一鑊泡,賺蝕就巴士公司自理,咁做其實好可能係最差
|
|
fb.com/scientisthk2usa/
|
|
|
但搞電車同巴士比又有咩優勢?獨立道路網有心劃曬巴士專線都做到
如果重組網絡可以救到其實又係咪真係有必要捆綁 fancy 嘢出黎做先?
|
|
|
|
|
本帖最後由 ccchhhuuunnn 於 2023-4-28 06:29 編輯
其實好同意隔離另一個帖 s3n370 兄所言,香港堆新巿鎮,以外國標準,會似係獨立城巿多D,香港就係一個 metro area。換言之,屯門、天水圍、元朗、北區、大埔、沙田,全部實際上都係自己一個城巿,面積不在話下,人口甚至比起好多歐美城巿有過之而無不及;九龍係一個城巿,香港島又係另一個
認同
前文我都有提及香港長途通勤巴士線,其實似oxford tube或火車+tube/bus嘅混合體
但如果要以減少塞車提升效率為前提的話,理應減少在CBD穿插/站站停
就係似intercity coach,只停少量大站去接駁
調返轉香港近年民粹右傾唔少,如果政府持續津貼,甚至公共交通收歸國有,應該又會有好大反對聲音,甚至覺得政府無義務去做呢件事
不同意
中央集權加強控制係新香港大勢所趨,衣食住行無一例外
隧道要收返推三隧分流、大學要增加校外(=自己友)成員、太監南下竟然冇見地產佬
只要吹噓到好多好處,例如減車費、增加班次、提升效率等(係咪好熟口熟面?兩鐵合併咪見過囉,再近啲咪三隧分流),加埋郭安助陣,有心去推就如入無人之境
新香港剩返啲無乜生產力嘅cheap labour,三十蚊戲飛都搞到滿城風雨
甜頭唔使多已經可以大把人吶喊助威
近年招標新線制度,某程度上變左 top-down,線就政府畫但畫到一鑊泡,賺蝕就巴士公司自理,咁做其實好可能係最差
同意
住宅區段唔同現有經營者搶生意都尚算合理
市區段冇得行大街就根本作繭自縛
外國推public transport就係當public transport係privilege,可以行bus lane可以唔收charge,提升服務整體方便程度,去鼓勵人搭public transport唔揸車;另一邊廂私家車就大把限制,又要比錢入城又要周街雙黃。一邊push factors另一邊pull factors去提升整體誘因。
香港反其道而行去限自己巴士
大路有巴士繁忙時間有空位可以減班,但唔係自己減定先自定quota限制自己削足適履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