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hoi 於 2008-5-20 22:26 發表 
其實新城加幅差距會否製造惡性循環?
比如7, 37A, 71, 90B 等線客量增加,4, 4x, 91等線客量下降(除了獨市位之外)。
然後新記繼續重組路線(來一個3A,4x,43x,46x四合一又如何,由田灣(經華富,摩星嶺道,西上中環)來往灣仔?),
或 ...
其實我覺得 運輸署 今次決定真係高呀!!!!
如果 城巴 5%, 新巴 2%
佢地一定加到足
但宜加,
新巴 加又唔係, 唔加又唔係, 相當為難~ |
|
The Designer
|
|
|
好呀! 新城差距越大, 合併路線增加盈利, 苦了乘客
的怪招將難於通過! 有誠意的, 請做好本份, 服務上
加多點誠意!
不要忘記當年41A, 85等路線如何起死回生, 反而收
購後, 只顧CUT529, 迫人乘27貴車!
今次政府真的看通情況, 不同專營櫂就不會合併計算,
要麼交出多餘的牌照! 獨立來看, 城巴其中一個專營,
不單有盈利, 而且回報穩定, 給予有關乘客價格上優
惠是應當的, 而且真正給予優惠部分路線的乘客, 乘
客有選舉, 實在樂事.
如果大家對城巴加價不成, 替其不值, 建議不妨於下
次搭乘城巴時, 入多點車資, 或多扣八達逍時, 不要求
退回支票, 以資鼓勵! 不失美事啊! |
|
|
|
|
記得九六年三巴加價,城巴加幅已經是最少,只得8%;
反而當年中巴的加幅是三巴之冠,達10%;
由那時開始,中巴港島線的fare scale便一直比城巴港島線
的高,只是當年中巴大部分路線都以非空調巴士服務,城
巴則多派空調巴士,這差距不明顯;
直到新巴接手中巴88條路線,大幅加派空調巴士,差距便
開始浮現。
零一年新巴獲准加價,城巴同期沒有加價,兩巴收費差距
進一步拉遠,新巴路線明顯比城巴的貴,尤其是南區路線。
想不到今天這個差距竟再次被擴大,一間公司再次獲准加
價,另一間則十二年不加價……
看來以後我坐新巴的意欲更低了……
(雖然我早已成了電車常客)
[ 本帖最後由 ML29 於 2008-5-21 00:27 編輯 ] |
|
We're part of The Go-Ahead Group
|
|
|
新巴上一次加價是 2001 年四月,不是 1999。 |
|
19 大坑道↔筲箕灣 $4.2
|
|
|
27 收 $4.4, 仲搵笨過 15C  |
|
十年功勞遍佈B典,而家積極開拓路典!!!
|
|
|
原帖由 ccicoltd 於 2008-5-21 00:20 發表 
新巴上一次加價是 2001 年四月,不是 1999。
謝謝指正!
原文已改。 |
|
We're part of The Go-Ahead Group
|
|
|
我唔明白點解板友會要求拉近城巴同埋新巴既收費標準, 而家城巴同新巴係屬同一集團, 拉近兩者既收費標準只會進一步削弱競爭. 但如果兩巴既收費標準拉闊的話, 兩巴相近路線可以有不同收費, 市民有權去選擇低收費路線, 而兩巴路線就會響不情願既情況下出現互相競爭, 對市民有利. |
|
|
|
|
原帖由 exspeed 於 2008-5-21 00:26 發表 
27 收 $4.4, 仲搵笨過 15C
27加完相信49M小巴都好快會加...
不過城巴真係越來越抵搭,
搭25A/25C轉電車去金鐘都好過等25.... |
|
|
|
|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